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妳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1沒有繁忙的政務,沒有世俗的煩憂。不慕榮華,盡享田園。這正是陶淵明的寫照。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便是陶淵明的作風。每當紅日初升,他手捧詩書。吟詩作畫,談天論地。“不戚戚於貧貴,不汲汲於富貴。”他愛喝酒,喝酒也有別具壹格的作風。朋友請他去喝酒,去了就喝,喝完就走。只求開心瀟灑。這便成就了壹個偉大的田園詩人。
早出晚歸,在月光的追隨下——“帶月荷鋤歸”。早晨的露水沾在衣服上感到清涼與舒服——“夕露沾我衣”。過著這樣的生活只求“但使願無違”這難道不是人們想要的美好生活嗎?
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陶淵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雲,像大海中的魚鱗。壹簇簇悠悠香菊在院裏靜放。山澗清泉壹直流過家院門口。這時,壹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閑的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悠悠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閑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
過陶淵明壹樣的生活,可以看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陶淵明壹樣的生活,可以看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過陶淵明壹樣的生活,就像孔子所說:“何陋之有?”
生活中帶有寧靜;內心中含有恬淡;體會悠閑自在的生活;品味生命的美好。像陶淵明壹樣超凡脫俗;像陶淵明壹樣悠閑自得;像陶淵明壹樣安貧樂道;過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每日耕田,飲酒,吟詩,享樂。無時無刻不在表露著自己的真,真無愧於妳選擇了歸隱之路。這壹路走的瀟灑,清明。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2提起陶淵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會說陶淵明誰不認識?不就是《桃花源記》的作者嗎?古代著名詩人,誰不知道?
陶淵明,東晉詩人,文學家,世稱“靖節先生”。“五柳先生”大概也是陶淵明的號吧?
難道堂堂古代著名詩人就這樣被介紹完了?不,關於陶淵明的還有很多很多。
我壹直很尊敬陶淵明,也很想像他那樣做壹個隱士,不與世俗牽連,據說陶淵明從小就滿腹理想,博學多聞,29歲出仕,在十余年的時間裏,幾番進退,仕途不順,最終因報復不得施展,又不肯降誌辱身與仕族階級同流合汙,於是辭官歸隱,過上了簡樸的農家生活。
有人說陶淵明的安貧樂道、歸隱田園是迫於無奈,作為壹個封建社會的讀書人,入仕做官是根本的目標,陶淵明也選擇了做官這條路,但幾次入仕的失敗,使他不得不選擇歸隱田園的逃避方式,而我卻不這麽認為,在我看來,陶淵明的安貧樂道、歸隱田園的思想是偉大的,因為這是他執著追求人格價值的表現,陶淵明歸隱是與官場決裂的行動體現,他無法容忍官場的黑暗和對人性的摧殘,而選擇追求“本我”,以求保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這是壹種崇高理想的表現。
我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詩歌,因為這些詩歌大多是描繪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充滿了對汙濁社會的厭惡和對純凈自然的熱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就是陶淵明的生活。他壹個人徜徉在南山下,與菊同眠,與菊結下了不解之緣。壹貫被稱為“花之隱逸者”的菊花,讓陶淵明受到了清靜無為、無車馬之喧的安逸生活,更讓後人明白了要為自己的心靈而活的道理。
我心中的陶淵明是壹位有著崇高的理想,不慕名利,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的人。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3也許人生路途中所遭遇的磨難未必不是壹件好事吧,困難的環境中總是能鍛造出人才。正是陶淵明當時的環境所迫,才會有那麽多的好詩,陶冶著我們的情操,漸漸地征服我們的心靈。在光鮮亮麗的表面,成功的背後總會有些不如意。當有些選擇有些磨難種種浮現在面前的時候,當我們壹頭霧水、不知所措的時候。真的很羨慕陶淵明的那種悠閑自在的生活。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隨著時間而腐朽,就像陶淵明在我們心中,留給我們的他那些高貴品質。我心中的陶淵明,他是後人的典範。
陶淵明他遠離鬧市,遠離塵囂,歸隱田園,品鄉間淡,觀風中寒菊,活得那麽瀟灑自在。看似,他好像真的沒有勇氣來面對生活得是後人的典範。陶淵明他遠離鬧市,遠離塵囂,歸隱田園,品鄉間淡,觀風中寒菊,活得那麽瀟灑自在。看似,他好像真的沒有勇氣來面對生活得不幸,可是誰又能感受的到他內心得無奈。他也有濟世的抱負,卻無從施展,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容不下這壹錚錚的魏晉風骨,於是他才會在百般的無奈中選擇出世。他背後的無奈、焦灼、傷痛誰又能真正理解。當他放棄那些官場名利的同時,他也得到了快樂。
山清水秀,使人忘俗,他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在隱居中擁有的淡然心態、豁達胸懷。他過的那種閑情逸致生活是多少人都向往,都壹直念念不忘的。人們都欽佩陶淵明,他有著“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貴品質;有著不與反動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他的詩句“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更是值得我們學習。他那份牽腸掛肚的哀愁,那些溢滿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飄逸的白雲,永存於中華民族的上空,更是留在我們的心中……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4我是壹棵普通的柳樹,但因為他,我變得不普通。
沒記錯的話,第壹次見到他是在深秋時節。雖是秋天,卻已有壹絲冬意。颯颯秋風似如刀割。卷起壹片接壹片枯黃的葉子。寒氣彌漫了整個山坡。
他朝我走來。穿著壹身單薄的打著補丁的衣服。背著壹身行囊,掛著個破破爛爛的酒壺。他取下酒壺,抿了壹口。說道:“柳兒,這壹口,敬妳!我就要去彭澤當縣令了,待我有所成就,就把妳接到我身邊。”說罷,他把酒灑在我面前。我搖了搖枝條,他揮了揮手。
風,愈刮愈烈;他,越走越遠。
過了好多天後,雪,驟然而下。漫天飛舞,大地裹上了白衣。慢慢地,雪停了。壹道熟悉的身影,距我越來越近。我感受到了,是他!他衣著比上次見他略微厚了壹些,可是依舊弱不禁風。他走到我跟前,拂去了地上的雪,坐在那裏。壹秒、壹分,終究無語。我從她臉上看到了失望和落寞。
良久,他嘆了口氣,仿佛想通了什麽似的,隨之離去。這是我第二次見他。
春夏交替之際,我離開了山坡,他把我載到了他的院子旁。院子堪稱破舊,裏面的東西可想而知。而他卻壹副安然自若的模樣。
從旁人口中,我漸漸得知了,他叫陶潛。人們說他很會作詩。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摸清了她的生活作息。壹日中,有半日是在讀書,後半日時而作詩,時而喝的酩酊大醉。三餐毫無規律。簞、瓢擺在院中置之不理。在常人看似不正常的生活中,他卻過的頗有滋味。
在他眼中,或貧賤或富貴,終究壹樣。我十分敬佩他的這種精神。率真自然,淡泊名利。
也許他其實很普通,但在我看來,他並不普通。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5回顧歷史的長卷,有豪放灑脫的詩仙李白;有憂樂天下的範仲淹;也有文武兼修的辛棄疾……而今日我要介紹的這位詩人,他叫陶淵明。
陶淵明自小便誌向高遠,期望長大後為國家,朝廷效力。他學識淵博,天資聰穎。然而他初到官場處處碰壁,不願恭維小人,更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於是毅然辭官返鄉,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有人說陶淵明是消極的,也有人說他是率真灑脫的。在當時那個追明逐利,奢靡之風盛行的東晉,陶淵明是壹朵逆流而上的浪花,抨擊了當時追求榮華富貴的玩樂者。陶淵明是不幸的,同時也是幸運的,社會沒給他仕途發展的機會,卻讓他離開了那個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朝堂。在詩壇上獨辟壹塊新的田園。
又有誰人能像陶淵明那樣擁有“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種悠遠的境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孤傲、高潔、素雅,獨自屹立於寒霜之中,傲霜鬥雪。周敦頤說:“菊,花之隱逸者也”。菊花不與牡丹爭華貴,不與杜鵑比明艷,而是獨自傲然開放,陶淵明喜愛菊花,菊花也同樣映襯出陶淵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雅。菊花就是淵明,淵明猶如菊。
他壹生的詩篇以田園詩為主,寫了他歸隱田園後的心境。他是《歸去來兮辭》中那個“登高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悠然自樂的詩人,同時他也是《飲酒》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士,更是“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農夫。這就是身在田園,心有詩意和遠方的陶淵明。
壹簇簇幽香的菊花在院子中競相開放,漂亮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泠泠的清泉在山澗流淌,這時,壹位和藹的老人扛著鋤頭,向院外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步履簡便,悠然地走向南山。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6陶淵明,壹位安貧樂道的文學家;壹位擅長借景抒情的田園詩人;壹位影響深遠的辭賦家;壹位品質高尚的散文家……
“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和菊花可謂是有著不解之緣,陶淵明把菊花視為自我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麗,清新淡泊的特點與陶淵明高潔的品質,不壹樣於世人,不隨俗流的誌趣巧妙地聯系在了壹齊,所以後人就把菊花作為君子,淡泊俗塵,隱逸者的象征。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文學開辟了壹個新的境界,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淵明將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有“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的個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樂的心境,把很多農村農民的生活如實寫入詩中,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優美的農村生活圖景。可是在陶淵明的灑脫中,我們還是能夠看出他內心的苦悶,如“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理也可奈何,且為淘壹觴”這證明他對世事還是沒有忘卻,盡管隱居山林,陶淵明還是無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淵明的詩文,看似質樸、實則華麗。在其平淡醇美的言語中,充分表現了陶淵明淡泊功名利祿的高遠誌趣和守誌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他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充分表現了詩人對世俗黑暗的厭惡和憎恨;充分表現詩人對完美和平的夢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或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陶淵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園;有的純樸清新……我們也應當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像陶淵明壹樣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7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古代,詩詞歌賦是最為流行的壹種藝術。在假期裏,我也開始閱讀古詩文,從中我感受到了這種藝術的美。在我閱讀的古詩詞裏,我最喜歡的陶淵明的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誌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那裏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陶淵明是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他曾做過幾年小官,後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所以陶淵明的詩詞寫得十分灑脫,有壹種不拘壹格的美,讓人讀起來很舒服。他不像李白那麽浪漫,也不像杜甫那麽憂國憂民,而是十分悠閑,不問世事,因為他已經厭倦了官吏和地位,他只想做壹個普通人,做自我想做的事情。
我不只是喜歡陶淵明的詩,更喜歡他生活和性格。從古到今在官場上受排擠的人有很多,他們大多是輝煌了壹時之後就壹下子被貶,得不到不可怕,但得到了再失去是最讓人難以理解的。陶淵明雖然幾次當上官,但最終都辭退了,他厭惡官場上的鬥爭,相比而言他更喜歡田園的風光,雖然那裏給不了他地位權力和金錢,但他並不在意,他只需要平靜地度過壹生做自我想做的事。
我喜歡陶淵明這種灑脫的生活,期望有朝壹日,我也能有和他“壹樣的生活”!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8陶淵明,這個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記》讓我認識了他,讓我明白了他內心的所向往;《歸園田居》讓我了解了他對官場的厭惡及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說明他是壹位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詩人;《歸去來兮辭》讓我讀懂了他遺世獨立,心胸獨曠的樂觀精神。
陶淵明帶給我的都是進取的影響,給我的感覺總是那麽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故事,應當人人皆有耳聞,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他自身所有的完美品質。
然而,我又覺得他的壹生是那麽的不如人願,因為“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於是便有了“遂見用小邑”,做官並非是他自我的心願,可是,由於這些外界因素的所驅使,他是別無選擇。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讓我們去做自我所不想做的事,那種心境該是多麽的難過。
陶淵明在歸隱田居後寫了許多以山水田園為題的題材的詩作,他應當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壹位田園詩人,他寫的每壹首詩或詞,語言都讓人感到很質樸、簡練。
陶淵明,他的壹生不知該用怎樣的詞去描述,或悲或喜吧,這僅有他本人所能領悟到的,可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壹批又壹批的財富——文學。
他的成功和喜悅讓我們壹同陪他分享;他的失敗和悲傷讓我們壹同陪他承擔;至於他的壹生中的遺憾,就讓後人來彌補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我想:陶淵明也在其中吧!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9也許人生路途中所遭遇的磨難未必不是壹件好事吧,困難的環境中總是能鍛造出人才。正是陶淵明當時的環境所迫,才會有那麽多的好詩,陶冶著我們的情操,漸漸地征服我們的心靈。在光鮮亮麗的表面,成功的背後總會有些不如意。當有些選擇有些磨難種種浮此刻面前的時候,當我們壹頭霧水、不知所措的時候。真的很羨慕陶淵明的那種悠閑自在的生活。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隨著時間而腐朽,就像陶淵明在我們心中,留給我們的他那些高貴品質。我心中的陶淵明,他是後人的典範。
陶淵明他遠離鬧市,遠離塵囂,歸隱田園,品鄉間淡,觀風中寒菊,活得那麽瀟灑自在。看似,他好像真的沒有勇氣來應對生活得是後人的典範。陶淵明他遠離鬧市,遠離塵囂,歸隱田園,品鄉間淡,觀風中寒菊,活得那麽瀟灑自在。看似,他好像真的沒有勇氣來應對生活得不幸,可是誰又能感受的到他內心得無奈。他也有濟世的抱負,卻無從施展,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容不下這壹錚錚的魏晉風骨,於是他才會在百般的無奈中選擇出世。他背後的無奈、焦灼、傷痛誰又能真正理解。當他放棄那些官場名利的同時,他也得到了歡樂。
山清水秀,使人忘俗,他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在隱居中擁有的淡然心態、豁達胸懷。他過的那種閑情逸致生活是多少人都向往,都壹向念念不忘的。人們都欽佩陶淵明,他有著“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貴品質;有著不與反動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他的詩句“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更是值得我們學習。他那份牽腸掛肚的哀愁,那些溢滿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飄逸的白雲,永存於中華民族的上空,更是留在我們的心中……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10閑暇之時,翻閱自己以前的壹本詩集,首先是陶淵明那清新的田園氣息感染著我。因為他的氣質是獨特而和諧的。
從“不為五鬥米折腰”到“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陶淵明在我心中壹直以壹個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立居。超凡脫俗,是我給陶淵明的定義,他是安貧樂道,他自得其樂,他淡泊名利,他不願與世同流合汙,他寧願過清貧的生活,也不願生活在世俗中,他寧願“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願無違”。我崇尚陶淵明的精神境界,我向往陶淵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註定不可能如同陶淵明壹般,放棄紅塵,舍棄所有,隱居深林,因為這只有心境自然平靜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像陶淵明壹樣呢?
林語堂曾說陶淵明是中國整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時,壹定沒有壹個中國人會反對。他不曾做過大官,沒有權力和外表的成就,除壹部薄薄的詩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給我們什麽文學遺產,可是他至今依然是壹堆照徹古今的烽火。
陶詩所描寫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過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雞犬等等,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壹經陶淵明重新審視,便進入了審美的可能,隱退盡了鋒芒而泛著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秋放之味的氣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勞作雖辛苦,結果雖讓人感到無奈,但這種無所拘束的田園生活卻充滿了歡樂,充斥著喜悅。“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盡管勞動還不熟練,但充滿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樂的。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11陶淵明,這個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記》讓我認識了他,讓我知道了他內心的所向往;《歸園田居》讓我了解了他對官場的厭惡及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說明他是壹位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詩人;《歸去來兮辭》讓我讀懂了他遺世獨立,心胸獨曠的樂觀精神。
陶淵明帶給我的都是積極的影響,給我的感覺總是那麽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故事,應該人人皆有耳聞,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質。
然而,我又覺得他的壹生是那麽的不如人願,因為“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於是便有了“遂見用小邑”,做官並非是他自己的心願,但是,由於這些外界因素的所驅使,他是別無選擇。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讓我們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種心情該是多麽的難過。
陶淵明在歸隱田居後寫了許多以山水田園為題的題材的詩作,他應該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壹位田園詩人,他寫的每壹首詩或詞,語言都讓人感到很質樸、簡練。
陶淵明,他的`壹生不知該用怎樣的詞去描述,或悲或喜吧,這只有他本人所能領悟到的,但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壹批又壹批的財富——文學。
他的成功和喜悅讓我們壹同陪他分享;他的失敗和悲傷讓我們壹同陪他承擔;至於他的壹生中的遺憾,就讓後人來彌補他吧!“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我想:陶淵明也在其中吧!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12月色中,南山下,壹位披著蓑衣的老人正在踏著歌兒回家。
夜如此靜謐,月如此明亮。這位老人的心境如此暢快,他執著於對田園的向往,對自然完美風光的追求。
菊,花之隱逸者也
他也曾帶著夢想走向官場,想盡自我的力量為國盡忠報效,但他最終看清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他心寒了,毅然選擇了歸隱於南山下過著自我的田居生活,也許無寬床暖枕,也許無山珍海味,但他不後悔,依然平靜淡雅地生活著。
向往陶淵明,我學會了選擇,學會了放棄。我也更執著於自我的夢想和追求。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眼中的陶淵明過著讓人羨慕的生活:早晨伴著晨露去鋤草耕作,傍晚又伴著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閑地擡頭遠望南山,享受著采菊的歡樂,享受著欣賞南山美景時的閑適,享受著鳥兒結伴回巢時的溫馨。
向往陶淵明,我學會了欣賞身邊的景色,用心去體味歡樂與幸福,熱愛大自然完美的風光。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我心中的陶淵明雖然過著幸福的田園生活,但他沒有忘記社會的黑暗,也沒有忘記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難民,他也時時在牽掛著社會,他常用詩句來抒發自我內心的情愫,表達對貧民的同情對戰爭的憎惡。
向往陶淵明,我學會了關心他人,不能只顧自我的歡樂幸福,更懂得了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心系民生。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13提起陶淵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會說陶淵明誰不認識?不就是《桃花源記》的作者嗎?古代著名詩人,誰不知道?
陶淵明,東晉詩人,文學家,世稱“靖節先生”。“五柳先生”大概也是陶淵明的號吧?
難道堂堂古代著名詩人就這樣被介紹完了?不,關於陶淵明的還有很多很多。
我壹直很尊敬陶淵明,也很想像他那樣做壹個隱士,不與世俗牽連,據說陶淵明從小就滿腹理想,博學多聞,29歲出仕,在十余年的時間裏,幾番進退,仕途不順,最終因報復不得施展,又不肯降誌辱身與仕族階級同流合汙,於是辭官歸隱,過上了簡樸的農家生活。
有人說陶淵明的安貧樂道、歸隱田園是迫於無奈,作為壹個封建社會的讀書人,入仕做官是根本的目標,陶淵明也選擇了做官這條路,但幾次入仕的失敗,使他不得不選擇歸隱田園的逃避方式,而我卻不這麽認為,在我看來,陶淵明的安貧樂道、歸隱田園的思想是偉大的,因為這是他執著追求人格價值的表現,陶淵明歸隱是與官場決裂的行動體現,他無法容忍官場的黑暗和對人性的摧殘,而選擇追求“本我”,以求保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這是壹種崇高理想的表現。
我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詩歌,因為這些詩歌大多是描繪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充滿了對汙濁社會的厭惡和對純凈自然的熱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就是陶淵明的生活。他壹個人徜徉在南山下,與菊同眠,與菊結下了不解之緣。壹貫被稱為“花之隱逸者”的菊花,讓陶淵明受到了清靜無為、無車馬之喧的安逸生活,更讓後人明白了要為自己的心靈而活的道理。
我心中的陶淵明是壹位有著崇高的理想,不慕名利,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的人。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14悠悠古今,有誰能掙脫名韁利鎖的羈絆?滾滾紅塵,又有誰能拒絕高官厚祿的誘惑?但在中國文學史上就有這樣壹個人,他有官不做,樂居田園。他就是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作為壹個文人寒窗苦讀十幾年,他也想在官場上展現自我的風采。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文人從政時進與退的原則。換句話來說,得誌的時他們選擇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失意時他們要做的是“笑看花開花落,靜觀雲卷雲舒”的出世。
但陶淵明走的卻是另外壹條路。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使他無法忍受官場的汙濁,更無法“為五鬥米折腰”,於是他便毅然辭官退隱。
也許有人會說,陶淵明是壹個政治上的棄兒,選擇歸隱是無奈之舉,至少,歸隱是壹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但我個人並不認同,他“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可見他向往的是田園生活,心之所向,就跟從內心走,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完美!
他像壹個離家的孩子投入母親的懷抱壹樣“載欣載奔”地回歸田園。褪去官服,他只是壹介草民,他卻拒絕平庸,即使躬耕於田野之間,也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
古代詩人都喜歡飲酒作詩,他也不例外,常常“引壺觴以自酌”。於是酒成了他的朋友,菊造就了他的品性,詩涵養了他的靈魂。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15長河滾滾,歲月依然,依舊是秋菊佳色,依舊是那個陶淵明……
我心中的陶淵明,是豁達的。我采擷壹支菊花,輕嗅那與世隔絕的芳香,我看到了他。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望著山光雪水色,威風撩過,撩起了他滿頭的白花,他似與田園融為壹體,他帶月荷鋤,踽踽獨行,種豆南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問心之所向,唯天地之間,自然之中,潺潺流水,巍巍南山,依依垂柳,淡淡菊芳,是我。望著他的身影,如同南山上的壹棵蒼松。
我心中的陶淵明,是恬淡的。榮辱不驚,閑看庭間花開花落,他心懷大海,淡泊如水。他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荒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是他的心之向往。他想去訪黃發垂鬢,與之怡然自樂,他醉戶戶農家,他忘花開花落,雲卷雲舒……面向田園,他目光灼灼,盡寫澄澈與通透,世間興衰榮辱,都在恬淡中凝住了。
我心中的陶淵明是安靜的,他為保持高潔而隱入田園。於是他便辭去壹身官袍,帶著堅定,瀟灑離開了讓他痛苦的地方……歸田園,賞秋菊,耕禾地,登高望遠,俯望煙柳畫橋,觀日出日落,手持壹壺清酒,再拾壹片芬芳,而後捧壹股清流……這便是他的田間生活,他將自己置身於田園中,在壹貧如洗的清澈之中,安靜的做著自己。
在黛煙迷蒙的山水之間,在落英繽紛的桃林深處,白衣老者在踽踽獨行,他便是濁世之清菊——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