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是東晉時期公元416年陶淵明所作。
壹、原文: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二、譯文:
我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建造屋子,但卻沒有聽到世俗交往的紛擾。
問我為什麽能做到這樣呢?自己的思想遠離塵世,心所在的地方也就變得安靜了。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摘菊花,擡頭無意之中看見了南山。
傍晚山氣朦朧,夕陽西落,鳥兒相伴飛回山林。
這裏邊有隱居生活的真正樂趣,想要辨識卻不知怎麽表達。
三、出處:
東晉詩人陶淵明《飲酒》
四、創作背景:
公元416年,劉裕調集全國的兵力,從東向西,分五路討伐後秦。首發攻克了洛陽,西晉故都得到光復。第二年又攻克長安。長安經過百年滄桑,終於被晉軍收復。消息傳到江南,東晉朝野壹片歡騰。
劉裕通過北伐,極大的擴大了他個人的權利。朝廷為了討好劉裕,下詔書封劉裕為相國,總管朝政,又封他為宋公,食邑十個郡,加九錫,位在各諸侯之上,劉裕故作推辭。明眼人壹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劉裕手裏,他想要什麽,朝廷就得下詔書給他什麽。他想當皇上,當今的皇上也得趕快讓位給他,這是早晚的事。
那壹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他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只是遲早的事,他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郁悒。只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壹旦東晉滅亡,就壹筆勾銷了。他又想壹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大到壹個國家,小到壹個家庭,莫不如此。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壹覺吧。
陶淵明只要弄到酒,沒有壹個晚上不喝他個壹醉方休。他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壹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也許靠著飲酒,我陶淵明就能青史留名。
五、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壹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壹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汙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妳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醜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在人境”,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麽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壹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壹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壹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擡頭見山,是那樣地 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壹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麽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裏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麽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汙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