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稱:《廬山煙雨》;作者:蘇軾。
2、背景:這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壹道偈子。蘇軾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壹個躊躇滿誌、壹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壹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寫下了此詩。
擴展資料:
詞義解析:廬山在江西九江,風景絕好,杭州的錢塘潮蔚為壯觀,這壹輩子沒有去的話,死了都不甘心,非去不可。等到了廬山,又看到了錢塘潮。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壹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壹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壹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壹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壹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壹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壹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壹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