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
出自:沈括《夢溪筆談·雁蕩山》 (下為節選)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幹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
譯文:
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山谷裏面。從外往裏看這些山峰,什麽也看不到。
只有走到山谷裏面來,才能看到它們的峭拔林立,直沖雲霄。推究形成的原因,應當是被山谷裏的大水沖刷的結果,沙土都被沖走了,唯獨剩下了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巖石。至於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統統都是由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視溫州,曾到雁蕩山做了實地考察。他對雁蕩山的地貌特點做了精心觀察,並聯系黃土高原的地形做了類比分析,正確推斷出雁蕩山的成因,是由於流水侵蝕的作用,才使平原變成山嶽。創作了這篇文章。
作者簡介:
沈括在我國歷史上是壹位卓越非凡的科學家、學者。壹生著述甚豐,創見獨具,廣博精深,《夢溪筆談》就是他留給世人的壹部輝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時代,二十四歲始為沭陽縣主簿,三十三歲登進士第。歷任縣令、司理參軍、知州。翰林學士、司天監、光祿寺卿、計相(財政大臣)等官職。熙寧六年間(1073)六月,奉命相度兩浙路農田。
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訪。次年四月,察訪浙東溫、臺等州並遊覽雁蕩山。“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這是他被雁蕩的奇峰錯立,瀑水橫飛,幽壑騰煙,謎壹般景色所感觸而引發的對雁蕩的贊美和概括。沈括在觀察遊覽雁蕩的同時,了解了雁蕩的開發歷史。
在《夢溪筆談·雁蕩山》壹文中,收錄了唐僧貫休的諾相羅之贊:“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雁山的“經行峽”、“宴坐峰”,都是由於貫休的詩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宮入山采木,雁蕩山才逐步地為人們發現、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