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生殖
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的受精卵發育而來的,這種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於有性生殖。
向日葵、玉米等和桃樹壹樣,它們通過開花、受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後代。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管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種子的胚→新壹代植株。
*無性生殖
無性生殖是指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椒草的葉能發出芽和根,長成新植株;富貴竹的枝條插在水裏就能形成新的根系;馬鈴薯的塊莖會發出芽來,種植下去就可以長成馬鈴薯的植株。
*無性生殖的應用
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的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常見的方式有扡插和嫁接等。
嫁接就是把壹株植物體的芽或帶有芽的枝接到另壹株植物體上,使它們愈合成壹株完整的植物體。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體叫砧木。
嫁接時,確保接穗成活的關鍵因素是使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
扡插時,將植株的莖剪成15~20厘米的莖段;壹般每段保留兩個節。莖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的,莖段下方的切口是斜向的。上壹個節要去掉部分葉片,下面壹個節上的葉從葉柄處全部去掉。扡插時需將下面壹個節埋入土中。
*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家蠶通過有性生殖的方式產生後代。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家蠶的壹生經過四個時期,分別是卵、幼蟲、蛹、成蟲。
*其他昆蟲的發育
蝗蟲的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
由蝗蟲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蝻,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若蟲經過5次蛻皮,就發育成有翅能飛的成蟲。
*常見的兩棲動物及其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
常見的兩棲動物除青蛙外,還有蟾蜍、大鯢、蠑螈等。它們的生殖和發育具有許多***同特點。
兩棲動物的受精在水中進行,幼體的發育也必須在水中進行,經過發育以後才能上陸生活。
*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青蛙中能夠鳴叫的是雄蛙,能產卵的則是雌蛙。
兩棲類的生殖特點是:雌雄異體、體外受精、卵生。
青蛙的發育過程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屬於變態發育。
*雞卵的結構
卵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成分,外面包裹著卵黃膜。卵黃表面中央有壹盤狀的小白點,稱為胚盤,裏面含有細胞核。
未受精的卵,胚盤色淺而小;已受精的卵,色深而略大,這是因為胚盤發育已經開始。
卵黃外面的卵白,也含有營養物質和水分,供胚胎發育的需要。卵殼和殼膜起保護作用。卵殼上還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氣孔。
*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壹般包括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化、育雛幾個階段,每個階段伴隨著復雜的繁殖行為。
*遺傳和變異
俗話說“天下烏鴉壹般黑”,這是對遺傳現象的生動描述。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實現的。
*性狀、相對性狀
生物的性狀有許多,有的是形態結構,有的是生理特征,有的是行為方式。
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的同壹性狀的不同表現。
*轉基因超級鼠
轉基因生物即利用生物技術的方法,把壹種生物的某個基因轉入到另壹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生物。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基因決定性狀
轉基因生物的獲得,說明控制生物性狀的是基因,遺傳的不是性狀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轉基因超級鼠表現的性狀是由大鼠生長激素基因控制的。
*基因和染色體
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了子代。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是精子和卵細胞。
基因大多有規律的集中在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上,每壹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壹定的。
染色體由蛋白質和DNA組成。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
*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
通過對多種生物的觀察研究,證實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都要減少壹半,而且不是任意壹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壹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
人的體細胞內有23對染色體,精子中含有23條染色體,卵細胞中含有23條染色體,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為23對。
*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試驗認為
(1)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
(2) 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的,其中基因組成只有dd壹種;表現為顯性基因的,其基因組成有DD何Dd兩種。
(3) 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性狀不表現,但該基因並沒有受到D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
*禁止近親結婚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禁止近親結婚,是減少隱性致病基因的結合,降低遺傳病的發病機會,有利於家庭幸福、民族興旺。
*男女染色體的差別
1905年,美國科學家威爾遜和斯特蒂文特將男性體細胞內的壹對性染色體分別定名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這兩條染色體的區別是X染色體較大。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為常染色體,1對為性染色體。
*生男生女機會均等
從含有的性染色體來說,女性只產生含有X染色體的壹種卵細胞;男性能產生含有X染色體和含有Y染色體的兩種精子,這兩種精子的數目相等,而且它們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
如果母親的卵細胞與父親的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融合,受精卵的性染色體就是XX,那麽。她生下的就是女孩;如果母親的卵細胞與父親的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融合,受精卵的性染色體就是XY,那麽她生下的就是男孩。可見生男生女的機會是均等的。
*變異的普遍性
菊花有不同的品種,玉米粒有不同的顏色,這都源於生物的變異。生物的相對性狀,也是通過變異產生的。
*探究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
取花生果實要做到隨機取樣,樣品要有足夠的數量。
測量果實長軸的長短,以毫米計。
繪制曲線圖:水平軸為果實的長度,縱軸為樣品的個數,依據兩數的相交點,連成曲線。
*變異的原因
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種類不同個體間的差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
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如果遺傳物質沒有改變,就不會遺傳給後代。
*選擇育種——高產奶牛
由於遺傳物質的變異,不同品種或同壹品種的奶牛控制產奶量的基因組成可以不同,通過人工選擇可以將產奶量高的奶牛選擇出來(含有控制高產奶量的遺傳物質),通過繁育,後代還會出現各種變異,再從中選擇、繁育,數代後奶牛不但能夠保持高產奶量,甚至會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雜交育種——高產抗倒伏小麥
農牧業優良品種的誕生離不開生物的變異。例如,科學工作者利用壹種低產抗倒伏的小麥,與高產易倒伏的小麥雜交,在後代植株中出現了高產抗倒伏的類型,挑選這種植株進行繁殖,經過若幹代的選育後,就得到了高產抗倒伏的小麥新品種,這是利用了生物的基因組合原理,是抗倒伏基因與高產基因組合到壹起。
*誘變育種——太空椒
自然條件下,生物發生可遺傳變異的頻率很低。人們為了得到優良新品種,還可以采用射線照射、藥物處理等手段,使種子或苗裏的染色體或基因發生改變,從而得到農作物新品種。
*原始地球、原始大氣及原始生命的形成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機物和能量等條件。
原始大氣的成分有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沒有氧氣。
米勒實驗:將甲烷、氨、氫、水蒸氣等氣體泵入壹個密閉裝置內,通過火花放電合成了氨基酸。
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隨雨水匯入到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中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在地球形成後的10億年左右,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研究生命起源的方法——科學推測
生命的起源可以通過有關研究進行科學推測。
科學推測要有確鑿的證據,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這壹結論得到了許多化石證據的支持。科學推測還需要有嚴密的邏輯,也需要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生物進化的證據——化石
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幹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
脊椎動物化石出現的順序:比較古老的地層中出現的是魚類,然後依次出現的是兩棲類、爬行類、哺乳動物。
始祖鳥的身體結構既和爬行動物有相同之處,又和鳥類有相同之處。
*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比較是指根據壹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食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通過比較可以認識事物的本質。
通過比較細胞色素C的差異,發現人與黑猩猩差異最小,與馬的差異大壹些,與果蠅、向日葵的差異更大。
在研究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證據。生物進化問題的研究,是建立在對許多科學領域(如地質學、遺傳學、胚胎學和分類學等)的研究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的,涉及許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壹是比較。
*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
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有低等到高等,有水生到陸生。
生物進化的歷程:古代的藻類植物進化為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再由蕨類植物進化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單細胞動物進化為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等,古代的魚類進化為爬行類,再由爬行類進化為鳥類和哺乳類。
*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長滿地衣的樹幹上,樺尺蠖成蟲的體色大多是淺色的,少數是深色的。工業汙染殺死了地衣,樹皮被熏成黑褐色,樺尺蠖成蟲的體色大多是深色的,少數是淺色的。
長滿地衣的樹幹上,深色的樺尺蠖由於體色與地衣顏色壹致,容易存活下來;被汙染的樹幹上深色的樺尺蠖與樹皮的顏色壹致,容易存活下來,淺色的樺尺蠖容易被鳥類發現而吃掉。
*模擬保護色的形成
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動物的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對動物有保護作用。
在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中,組長在桌子上展開布料,檢查小紙片,記錄小紙片的顏色。“捕食者”事先背對桌子,組長將小紙片均勻的撒在布上,不要使小紙片粘在壹起。
*自然選擇
達爾文認為,自然界中的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鬥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壹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鬥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按照自然選擇學說對長頸鹿長頸的解釋是:古代的長頸鹿,有頸長的和頸短的,頸的長短是可以遺傳的。在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如缺乏青草的時候,頸長的可以吃到高處的樹葉,就容易生存下來,並且繁殖後代。頸短的長頸鹿吃不到足夠的樹葉,活下來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來的後代也很少,經過許多代後頸短的就被淘汰。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長頸鹿都是頸長的。
*常見的傳染病
傳染病是由外來的致病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
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稱為病原體。
*傳染病的基本環節
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易感人群是指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艾滋病
艾滋病於1981年在美國發現,它的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存在於艾滋病患者和帶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淚液、乳汁和尿液中,主要通過靜脈註射毒品、不安全性行為而傳播。目前還沒有艾滋病疫苗,所有可能直接或間接接觸到傳染源的人都屬於易感人群,廣大青少年更應該潔身自愛,保障自身健康。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針對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的三個環節,控制的措施要從三個方面做起,即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切斷傳播途徑的方法,主要是講究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消滅傳播疾病的昆蟲,進行必要的消毒工作等。
學生打掃衛生和醫務人員噴灑消毒液都屬於預防傳染病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接種疫苗是屬於預防傳染病措施中的保護易感人群。
預防傳染病時,既要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采取綜合措施,又要根據不同病種的特點和具體情況,在三個環節中抓主要環節,做到綜合措施和重點措施相結合。如針對麻疹和脊髓灰質炎,要以預防接種,保護易感人群為重點;對蛔蟲病等消化道傳染病,要以搞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對淋病,要以杜絕性濫交,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對患者及時進行治療。
*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
組成 功能
第壹道防線 皮膚、粘膜 阻擋或殺死病原體,清掃異物
第二道防線 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溶解、吞噬病菌
第三道防線 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產生抗體、清除病原體
非特異性免疫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其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壹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功能。
特異性免疫是人體在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其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壹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天花病毒侵入人體並突破前兩道防線後,就會刺激淋巴細胞產生壹種抵抗天花病毒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叫做抗體,天花病毒叫做抗原。
*免疫的功能
免疫是人體的壹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的健康。
免疫有三個方面的功能:(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治疾病的產生(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
在進行器官移植時,患者的免疫系統會對異體器官產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必須尋找與患者身體相匹配的器官,還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人體的免疫功能失調時,還會引發某些疾病。例如,當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體內的某些食物和藥物會引發過敏反應。
*計劃免疫
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這種有計劃的進行預防接種簡稱為計劃免疫。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壹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安全用藥的基本要求、註意事項
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面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藥物的最佳效果,盡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
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的藥物。
非處方藥: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附說明服用的藥物。非處方藥適於消費者容易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小傷小病,簡稱為OTC。
用藥前,應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了解藥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癥、用法與用量、藥品規格、註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確保用藥安全。
家庭小藥箱:根據家庭成員的健康需要,配備家庭小藥箱。小藥箱中除了備有某些家庭成員需要的藥物外,還有壹些常用藥物。如感冒藥、阿司匹林、黃連素、紅藥水、碘酒等,此外還有紗布、膠布等用具。
*“120”緊急呼救
當遇到某人突然暈倒或溺水等情況時,時間就是生命,壹定要盡快撥打120急救電話,尋求緊急救助,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人工呼吸時最常用的方法是口對口吹氣法。具體操作時:
①使病人仰臥、頭後仰,將病人的衣領解開,腰帶放松。
②清除病人口鼻內的異物和汙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③救護者壹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頜,另壹只手捏緊病人的鼻孔,然後深吸壹口氣,對著病人口部用力吹入。
口對口吹氣法每分鐘吹起的次數為15~20次。若搶救有效,氣體能從被搶救者的口部排出。
如果病人停止呼吸的同時心跳停止,則在進行人工呼吸的同時做人工胸外心臟擠壓。當病人出現自主呼吸,頸動脈有搏動,並且臉色逐漸轉為紅潤時,則證明搶救有效。
*出血和止血
類型 血液顏色 血流速度 處理方法
毛細血管出血 血色鮮紅 漸漸流出 包紮止血
靜脈出血 血色暗紅 速度較慢 包紮止血
動脈出血 血色鮮紅 速度快 指壓法、止血帶或繃帶壓迫止血
出血壹般有內出血和外出血。壹般不易診斷的是內出血。外出血可分為三種:毛細血管、靜脈和動脈。最常見的是毛細血管出血。對於大靜脈或動脈出血,首先要撥打電話“120”,緊急呼救。同時用手指、止血或繃帶壓迫止血。
*給妳的健康打分
健康是指壹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健康的生活不僅需要加強體育鍛煉,搞好個人衛生,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還應當學會與人相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保持愉快的心情
心情愉快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緒和適度的情緒反應表示兒童青少年的身心處於積極地健康狀態。
調節自己情緒的措施:
(1)轉移註意力:當情緒不好時,有意識的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轉移自己的註意力,這樣可以使情緒得到緩解。
(2)宣泄煩惱:把自己心中的煩惱向親人或知心朋友訴說甚至大哭壹場,或者用摔枕頭、打沙袋等方式,把積壓在內心的煩惱宣泄出來,這樣有利於身心健康。
(3)自我安慰:當妳想得到壹件東西,或者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時,為了減少內心的失望,可以找壹個適當的理由來安慰自己,這樣可以幫助妳在挫折面前接受現實,保持較為樂觀的態度。
*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種行為習慣。如飲食習慣、起居習慣日常生活安排等。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
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經不再是傳染病,而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壹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這些疾病也被稱為“生活方式病”或“現代文明病”。
科學研究證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利於預防各種疾病,特別是壹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而且有利於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質量。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從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開始。
為了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保障社會的安全,壹定要禁止吸煙,拒絕毒品。
科學研究證明,煙草燃燒時,煙霧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這些物質進入人體,不僅能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還有可能會誘發腫瘤。吸食毒品,如鴉片、海洛因、嗎啡等,對人體危害更大。會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並使心肺受損,呼吸麻痹,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圖片書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