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人生失意無南北”,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人生失意無南北”,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人生失意無南北,西出陽關無故人,借酒澆愁愁更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華夏詩詞文化的感染力是非常強大的。很多時候都能借古懷今,加上歷來以史為鑒的傳統,很多的詩詞中就有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故事。

在古代,不會寫詩大概率是不太可能成為文人的,於是很多的士大夫都會留下那麽壹兩首質量有意思詩詞。遇到高產的詩人,會留下幾千首,譬如南宋時期的陸遊,壹生寫了9000多首。而後來的乾隆更是水文高手,壹生寫了4萬多首,超過了現存的全唐詩總和,不過全部質量欠佳。

當國家遭遇外環,內部不寧的時候,大概是詠史詩詞高產的時候,因我士大夫的家國情懷,他們往往將感情註入到自己筆下,這壹些帶著感情色彩的詩詞非常有感染力,更加能夠引起別人的***鳴。

有時候,有壹些詩人的敘事方法或者寫作方式比較含蓄、保守,反而看起來沒有那麽政權的家國情懷,但是細讀起來,或許就能夠發現他的高明。譬如王安石的《明妃曲》:

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壹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裏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作者王安石,主持了王安石變法、唐宋八大家之壹。明妃,也就是王昭君,因為避諱司馬昭的緣故,改為明妃。此後延用晉朝的例子。

關於王昭君的歷史,有壹點悲涼,本來是漢朝宮女,長得亭亭玉立,卻沒有被皇帝寵幸,結果陰差陽錯的被嫁到匈奴和親,這個不甘命運的女子主動要求和親,為了避免壹輩子老死宮墻,前往茫茫草原,遠離漢家山川,穿著漢服,想打聽故國的消息,但是能夠得到的只有年年飛回南方的鴻雁。

在前面鋪成疊加敘述王昭君的故事之後,後面話題壹轉,來到了陳阿嬌的時代,漢家女子好像都壹副怨婦的樣子,和王昭君比起來,阿嬌也還是依門獨守空房,言外之意,王昭君出境好像好多了。

於是總結了壹句,人生失意並部分東西南北。聯想到當時,因為不甘宋朝不重用的張元、吳昊兩人改投西夏,並且給宋朝造成非常大的麻煩,王安石於是寫下了這兩首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