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又名“湯團”、“元宵”,很多做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從宋末元初時,湯圓就已成為元宵節重要的應節食品。那麽,元宵節為什麽要吃湯圓呢?
農歷正月十五吃元宵,全國各地都有壹個***同的風俗,幾乎家家都要吃元宵,也就是湯圓。
民俗專家認為:在煮湯圓時的時候,開鍋之後湯圓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壹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裏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寓意著團圓吉利。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的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壹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壹樣的味道。
再者,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表示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同時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壹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中“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