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公考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之選詞填空與詞語替換(壹)

公考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之選詞填空與詞語替換(壹)

壹)詞語替換

 詞語替換題主要是考查考生對語句中某壹重要詞語的理解。壹般是先提供壹個句子,句子中某個詞語下面預先畫有壹條橫線,要求考生在四個詞語選項中找出壹個意義最為貼切的進行替換。

 詞語替換要求考生能夠準確迅速地理解考題中畫線部分的詞語,同時能夠對所提供的四個選項進行區分,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語義和不同語義,然後迅速選定其中壹個進行替換。

 需要說明壹點是,在最近兩年的試卷中,詞語替換已不再出現。但詞語替換作為言語理解與表達的壹個基礎,考生還是應將這種題型的訓練作為提高自己語感與理解能力的壹個訓練手段。

 二)選詞填空

 這種題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對詞義的辨別分析能力。被辨析的詞主要是同義詞或者近義詞。壹般是先呈現壹個句子,在某些關鍵詞的地方已經留出空格,要求妳從題後的四個選項中選出壹個填入句中空格內,從而使句子的意思表達得最準確、最連貫和最完整。

 同詞語替換相類似,選詞填空題也是考查考生因詞義相同或相近而造成相互幹擾的情況中對不同詞語的辨析能力。只不過因為缺少了句中的參考詞語,難度稍微大了壹些。成語使用、關聯詞使用是選詞填空的特殊形式。

 壹、同義詞的辨析與使用

 詞語替換和選詞填空,在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中主要考查考生對詞義相近的詞的辨別能力,需要考生從多方面掌握詞形、詞義相近的詞語。做好此類題的核心在於掌握好同義詞。下面就同義如何辨析提供壹些方法。

 辨析同義詞的關鍵是同中求異,找出它們之間的細微區別。

 1.詞義方面

 首先,詞義的輕重不同。如“輕視”、“蔑視”和“藐視”,“誣蔑”和“誣陷”,它們的詞義都是從輕到重。

 其次,範圍大小不同。如“戰爭”、“戰役”和“戰鬥”,“邊疆”和“邊境”它們的範圍是從大到小。

 再次,個體與集體不同。如樹(個體)——樹木(集體),紙(個體)——紙張(集體)。另外,語素的不同也使詞義有異。比如“刊誤”是“修改錯誤”之意,“刊”是“修改”之意(“不刊之論”的“刊”即此意);而“勘誤”則是“列舉更正書刊中文字的錯誤”的意思。

 2.色彩方面

 從感情色彩上加以區別是壹個較好的方法,如“成果”、“結果”和“後果”三個詞語的感情色彩依次為:褒、中、貶。區別語體色彩的不同,也是壹個辨析方法,如“溜達”與“散步”,“聊天”與“談話”就可以從口語和書面語的不同加以區別。

 3.用法方面

 有些詞語的搭配對象不同,如“交換”與“交流”,“交換”常與壹些具體詞語搭配,如“禮物”、“意見”,“交流”常和壹些抽象詞語搭配,如“思想”、“經驗”。有的詞語其詞性和句法功能不同,如“節約”(動)與“節儉”(形),“充分”(形)與“充滿”(動),“品位”(名)與“品味”(動)。

 4.使用的主動性和被動性

 如“目不暇接”(主動性)與“應接不暇”(被動性),“接受”(收下來,被動)與“接收”(收過來,主動),“授權”(主動)與“受權”(被動)。

 5.反義詞不同

 如疑惑——相信,困惑——理解,虛偽——真誠,虛假——真實

 二、成語的辨析與使用

 此部分知識主要在於掌握成語的正確使用。在考試中,要求考生能正確區分誤用和正確使用的成語。其中,掌握成語誤用的類型是關鍵。

 造成成語誤用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望文生義

 成語的特點之壹是意義的整體性,其意義往往不是它的組成部分意義的簡單總和,因此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如“胸有成竹”、“落花流水”

 例如:①這種首飾的款式非常新穎、時尚,壹經推出,不少愛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搶購。

 ②雖然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已經每況愈下,但我們仍然不能有絲毫大意。

 “慷慨解囊”指毫不吝嗇地拿出錢來幫助別人,“每況愈下”指情況愈來愈壞,顯然①②句都是望文生義。再如“差強人意”、“首當其沖”、“萬人空巷”、“從長計議”、“文不加點”、“火中取栗”、“別無長物”等。

 2.感情色彩不當

 成語也有其感情色彩,運用時如不註意與全句以至全文的內容和諧壹致,就會造成誤用。

 例如:當中國女排捧回冠軍獎杯時,舉國彈冠相慶,無不佩服陳忠和教練的堅韌和勇氣。

 “彈冠相慶”指壹人當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夥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它是壹個貶義詞,上句誤用作褒義詞。

 3.詞義輕重失當

 詞義在表達程度上有輕有重,使用不當也會造成誤用。

 例如:①人世間,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贊美的,對語無倫次、言而無信的人是深惡痛絕的。

 ②他的設計雖然有些缺點,但方向正確,無可非議。

 ①句中,“語無倫次”指講話或寫文章顛三倒四,沒有條理。這樣的人當然不會讓人“深惡痛絕”,顯然該詞用重了。②句中明說“有些缺點”,怎能“無可非議”?該用“無可厚非(不可多加責難)”。

 4.不合適用對象

 很多成語,有具體的適用對象和適用範圍,不能張冠李戴。

 例如:近年來,壹些正值豆蔻年華的大學生沈迷在網吧裏,從而荒廢了學業,浪費了青春,真讓人痛惜不已。

 “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用在句中,顯然超範圍了。

 5.搭配不當

 成語在運用中相當於壹個詞,就要和句中其他詞語相搭配,不能矛盾,不能重復。

 例如:①初春的校園,篝火晚會上,大家陶醉在春意闌珊的氛圍中,有的在唱著,有的在跳著,有的在談著……歡樂圍繞在每個人的身邊。

 ②某些大學生的語文水平實在低劣,被人貽笑大方,影響了學校的聲譽。

 “春意闌珊”指春天即將過去,這與①句開頭“初春”顯然矛盾。“貽笑大方”指讓內行人見笑。該詞本身含有被動義,②句中“被人”屬多余。

 6.不合慣用句式

 有些成語常用於否定句或疑問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於其他句式。“望其項背”就不能用於肯定句中。

 7.“敬謙”誤用

 某些從古代沿用下來的成語已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跡,有的用於自稱(謙稱),如雕蟲小技、東塗西抹、貽笑大方、千慮壹得、敝帚自珍等,有的則用於稱對方(敬稱),如鼎力相助等。如果混淆,就可能造成誤用。

 例如:①王廠長壹席話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許多抓好產品質量的好建議。

 ②妳放心,妳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換房子的事我壹定鼎力相助。

 “拋磚引玉”比喻自己先發表很粗淺的意見,目的是引出別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見,是謙辭,①句中誤用為敬辭。“鼎力相助”即大力相助,是敬辭,②句中誤用為謙辭。

 8.詞性誤用

 成語其實是壹種結構固定的短語,有的是名詞短語,有的是動詞短語,有的是形容詞短語,因而各自有其特定的語法功能,不可亂用。

 例如:①包圍圈越來越小了,這群罪大惡極的歹徒已成了甕中捉鱉。

 ②折扇和信封上面,龍飛鳳舞著藝術界幾十位名家風采各異的簽名。

 “甕中捉鱉”是個動詞短語,①句中把它當作名詞短語而誤作“成了”的賓語,應改為“甕中之鱉”。“龍飛鳳舞”是個形容詞短語,②句中把它當作動詞短語而誤帶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