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對我而言是壹個相當陌生的領域,這個陌生感仿佛是隔壁住了戶幾乎每日都能相遇,但是卻依然毫不知情的鄰居。這種陌生感是絕對的都市意義的,知道妳存在著,而且這種存在包裹著我的生活,但是又全然沒有壹點點真正的牽掛。好萊塢要做《功夫熊貓》,我也是到了快要全球公映了,才感覺得這部片子的存在,而且第壹感覺就是我想看。於是在2008年6月19日,得知可以看到這個片子的時候,就去看了。我就是想去看好萊塢怎麽利用“熊貓”和“功夫”的。 “熊貓”成為武林高手,這不是對熊貓有著固定思維模式、固定的情感模型的思路,但是就是非常符合好萊塢的戲劇模式。當看到片頭動畫版的“夢工廠”的片頭,我才知道這是“夢工廠”制作的,對於這個片頭的動畫設計的東方味道與原來內容的妥貼相處,我就開始震驚,好萊塢能夠這麽容易獲得了壹種文化沖突下的“壹網打盡”,壹種“多元文化”方式的化別人為自己。 在《花木蘭》出現的時候,大家就討論好萊塢對東方敘事寶庫的開放,大家還討論這個改造還是好萊塢的壹廂情願的瘋狂改寫。在吳宇森要做《赤壁》之後,我隱約覺得好萊塢開始把東方資源經由東方視點的改編,然後進行全球化傳播到了壹個新的起點,沒有想到在看到《赤壁》之前,從《功夫熊貓》就感到這個好萊塢策略的成熟。 《功夫熊貓》無論在“文”和“武”兩個方面都顯得好萊塢在消化利用東方文化資源更進壹步了(從東方電影自己來講,不知道是利弊如何判斷)。“文”是說在故事內容所選擇的文化土壤與感情沖突的模型上,將東方傳統與好萊塢敘事規則融合了;在“武”的方面,我是指好萊塢在制作技術和風格上,也完成了兩個傳統的高度集合。這個進步應該是在《臥虎藏龍》,以及《功夫》這類影片的基礎上的,這類片子的解決方案提供了壹個非常好的參考框架,這次基本上由全部好萊塢西方制作班底整個拿了過去,並且再生了出來。 正如上面所言,這部作品最好的地方就在於“融合”做得好,獲得了壹個非常精彩的“平衡點”,面對這個平衡點,用民族主義的抵抗,用後殖民主義的批判都將毫無出路。這部片子用看起來充滿東方文化的故事底子把美國的語言幽默和人物個性幽默感消融進去了;同時,又用很好萊塢式的故事結構方式,把中國的民族性場面和壹些小風俗場面包裹進去了。在故事、空間和壹些視覺細節上,這兩個傳統真正落實出壹個完整的東西,很渾然壹體。《功夫熊貓》的畫風和好萊塢的技術的融合度的平衡點也做得很不錯,這壹點我個人作為壹個動畫的門外漢覺得可以給中國的動畫人有很多啟發。 壹個出生面條世家的大肥熊貓如何明白了要想改造自己,必須自己先認定自己就是那個可以改造的家夥,可以成為那壹個特別的家夥,這就是這部片子的主題。主題很簡單,而且也很清楚的有著東西通吃,南北全拿的溝通性質。而且,《功夫熊貓》的劇情相對於“好萊塢”的“正典”,個人覺得這個片子為了中國市場做了點特別考慮的,或者說,這個考慮也加強了“故事”的東方色彩。這個很重要的處理就是加重了對“教育”的訴求,影片中存在著兩種教育方法,兩個教育結果,而且都是建立在父子關系或者近似父子的師徒關系。這個層面的訴求是典型東方式的。《功夫熊貓》中,最後的武功對決就是兩個教育思路的對決,當然,這裏面父親和師傅都成為“勝利者”,親情之下,不存在“壞爸爸”,而且沒有並不存在“兩個老爸”和“兩條路線”的對決。《功夫熊貓》找出個“烏龜長者”看似是劇作的俗套,但是其實避免了這個劇徹底的東方家庭倫理味道。這個片子不純東方,也在於兩個兒子的鬥爭並沒有過分的倫理化。比如,在大結局老師傅不光榮犧牲,這也是好萊塢不願意“苦情”的思路。 《功夫熊貓》很東方的故事,又在壹些關鍵地方跳出純東方家庭倫理的敘事邏輯,使得整個故事更輕松。或許,這樣處理使得“主題”薄了點,情感訴求淺近了點,但是確實更適合“小朋友”去看,我想這也是好萊塢的“兒童片”的主流思考,別讓孩子看得死去活來,犯不著“苦情”,快樂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選擇。“小朋友” 加上引號是直指妳看這個電影時候應該具備的心態,而不是觀眾的年齡。這部作品不會感動到落淚,也不會無厘頭到笑翻天,但是這個平衡點才是“小朋友”最輕松的觀看環境,不那麽沈重,也不會看這個片子多少有點“非主流”的感覺。 在電影院裏,靜靜坐著等著漫長的片尾字幕出完之後,最後壹幕是老師傅和胖熊貓壹起吃包子。老師傅給了三只包子給胖熊貓。面條家族的兒子最後吃起了包子,這胖家夥就是因為貪吃才學會功夫的。妳看這個邏輯多“快樂教育”,這個美國式的思路背後拉出壹點點“東方的禪意”,烏龜師傅和老師傅爭辯教育的道具——那個桃核——開始長出壹棵小小嫩苗。這棵小樹苗,讓我變得冷靜要命,我知道《功夫熊貓》的出現,意味著好萊塢的國際行銷能力和敘事技術對中國敘事資源的開掘,已經從試探性質轉入真正的戰略進攻了
參考資料:
http://jiaren.org/2008/07/02/kungfu-panda-remark/ 最近壹直有人跟我推薦功夫熊貓,我都沒在意,好萊塢的商業片實在沒啥稀奇的.今天閑來無事,看了壹眼,驚覺這美國人很精通中國文化啊.簡單的看,這是壹個好萊塢式的美國夢,壹個賣面條的胖熊貓成了夢想中的大俠.不過仔細想想,這裏面有種君權之爭的味道. 烏龜是功夫的創始人,被和平谷人民稱為master,擁有至高的權力,也就是相當於封建制度的皇帝.浣熊師傅僅次於烏龜,壹人之下萬人之上,曾經輝煌,現在隱居山中為烏龜培養接班人,有點宰相的味道.烏龜覺得自己大限將至,準備好龍軸放於大殿之上的盤龍口中,多麽像正大光明匾後的立儲遺詔.浣熊師傅培養了6個弟子,希望他們之中的壹個能被烏龜選中,成為下壹任龍戰士,自己的驕傲,或者說利益中心.君權和相權的爭奪從此展開了.烏龜最終拋棄了五戰士,選了壹個從天而降的胖熊貓,為什麽呢?官方解釋是:這是天意.很像西方君主制裏的君權神授吧,和中國文化裏的君王是天子壹個道理.我覺得烏龜心中真正所想應該是害怕浣熊勢力專權.曾經的太郎擁有最高的武功,又有高深的師父扶植,卻因為"心中黑暗"被否定了,這就像最有才能,又被勢力最強的大臣支持的皇子,很可能沒有好結果.權力的集中與分散,是壹個巧妙的平衡. 太郎怨恨浣熊太軟弱,沒有堅持自己立場認定他龍戰士的身份,就是怪他沒有狠心把烏龜逼成太上皇.於是浣熊退而求其次,繼續培養5個接班人,希望有壹天能重回權力中心.烏龜知道他的野心,選龍戰士前對浣熊說了壹句話:"不管我選誰,我都是給妳選的"話裏的意思說,妳永遠是老二,要輔佐新君的,想把他當傀儡,沒門.這樣就能控制浣熊的權力欲望嗎?未必.所以烏龜又走了壹步棋,對浣熊神秘的說,太郎會回來的.是太郎自己回來的嗎?不是,是那個信使跑到天牢說要加強防守,激起了太郎反抗的欲望.太郎抓著信使說:"謝謝妳告訴我,他們還記得我" 於是太郎重回和平谷,想要找浣熊報仇,奪回王權.於是,浣熊的5個弟子被太郎糾纏,太郎和浣熊勢力相抵,而且這種血腥的鬥爭很可能沖擊了浣熊"和平"的理念,覺得對不住天下蒼生,想要以死彌補自己的錯誤,至此,他的權力欲望就全部消失了,壹心輔佐熊貓,恢復天下太平.烏龜算得很準,就像他自己說的:"沒有事情會偶然發生"說到熊貓,壹個莫名其妙從天而降的胖小子,真的會被皇帝看中嗎?雖然他可以打擊浣熊的專權,也犯不著隨便找個張三李四吧.不過有壹點大家註意到沒有,熊貓的老爸是鴨子,劇中也沒有解釋,不奇怪麽?仔細想想,電影裏的小人物全是鴨子,比如那個到天牢的信使,所以可以設想,鴨子相當於太監,那熊貓是不是被太監養在宮外,烏龜暗中培養的接班人呢?說得越來越像宮闈秘史了,嘿嘿.不知道編劇如此設置,是不是真的另有深意. 權力之爭的核心--龍軸,卻是空白的,就像鴨子老爸對熊貓說的,沒有什麽秘方,妳只要相信它是特別的.就像陳勝吳廣在大浙鄉雨夜的壹聲怒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熊貓坐著火箭筒壹飛沖天的時候,還有拿到龍軸的時候,不管他武功多麽爛,都已經被大家認定的吧.呵呵,王權其實是壹種信仰妳合起來大概就有了吧。『雅希出品』 雅希為妳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