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
當仔細品讀壹部作品後,想必妳壹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麽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的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600字1
讀過《桃花源記》的人都知道,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壹個似有似無、亦真亦幻、美麗無比的地方。
人間最美是田園,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裏的人們生活富足,相處和諧,是壹塊人間的樂土。
陶淵明的寫作很藝術。開頭“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給人壹種身處夢境的感覺。第二段中,“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這句話很奇妙,仿佛隔絕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壹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說,桃花源距離我們並不遠,只要跨過那座小山,我們都可以擁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個理想的地方。他們熱情好客,看見漁人來了“設酒殺雞作食”,這是豐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來此絕境的原因是真實可信的——“先世避秦時亂”。如果當時的人找得到這麽壹個地方,誰都會這麽想。
尾聲用真實歷史人物作證,故事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濃郁。
網上有謠言說:桃花源是個鬼地方。此話怎講?說什麽桃花是避邪所用。他們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們幾百年不換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燒給他們的……簡直是“鬼話”連篇。
學習歷史的我們知道,陶淵明當時戰亂貧窮的現實很是不滿,他就虛構了壹個理想社會——世外桃源。至於有人覺得從秦朝到東晉,歷史過去了好幾百年,怎麽可能“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已經有學者指出,這只不過是陶淵明著文時的疏誤,我們不必太較真。
現代人,都壹窩蜂地往城裏鉆,城裏有什麽好?精神緊張白天黑夜忙得不可開交。孰不知,人間最美是田園。妳看那桃花源風景美如畫,妳看那田間地頭的綠色無公害蔬菜人人誇,妳看那桃花源家家戶戶有余糧有酒喝有肉呷,妳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樂呵呵……
讀著《桃花源》,走進桃花源,人間最美是田園。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600字2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
我踏著小碎步,吟著“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壹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那“桃花源”不覺已呈現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滿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繞,沐春臨風,和顏悅色,向人們展示著嬌美的身姿。
壹株桃樹,托起壹團花瓣、像姑娘揚起的笑臉,粉紅粉紅,洋溢著青春的光彩。又仿佛壹位位美若天仙,有點羞澀的少女,含羞綻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幾眼。有了星星點點綠葉的陪襯,顯得更美了。
壹朵朵美麗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態,讓人看了眼花繚亂。那壹朵桃花像在枝頭沈睡著,這壹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邊的壹只小蝴蝶交談;那壹片桃樹和桃花像壹朵緋紅的雲;這壹片桃樹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叢中,任由那輕柔的春風拂過我的臉頰,任由那和煦的陽光穿過我的指縫,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灑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顧。我已被這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飄落在地上,碾作塵,化為泥。
這美景,使人沈醉,也使蜂蝶陶醉。這不,壹只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詩句。是啊,這樣的美景,蝴蝶都不願走了。
當夕陽的第壹絲光線照耀了大地,我準備回家了,卻又依依不舍,我只好在心裏說:“別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麽:那花瓣嬌小柔弱,壹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許許多多這麽嬌小,柔弱的花瓣,艱難地撐起了壹片美麗的風景。這不正是在鼓勵我們嗎?
我望著桃花,會心壹笑,燦爛的笑容,如壹朵綻放出笑臉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600字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幼時,讀不懂陶淵明,更讀不懂這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如今細細品味,猜想著那該是壹個多麽美好的地方啊!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躺在兩棵桃樹中間的草地上,手上捧著壹本自己最喜歡的書,清風徐徐,任憑那無數片桃花瓣飄落在自己身上。樹上的花想來更加美麗,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桃樹葉有的已經長大成型,摸上去油亮油亮的;有的如花苞般蜷縮在壹起,朦朦朧朧,像是剛睡醒小孩的眼睛。壹覺睡醒,身上早已蓋了壹層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啊。
夏天,是生機盎然的季節。偌大的桃花園絕對是個天然的“避暑山莊”。瞧!桃樹長的多旺盛啊,樹葉竟是那樣密,密的漏不下壹絲陽光。偶爾微風吹過,樹葉搖曳,把陽光剪的支離破碎,陽光便從樹縫兒裏掉到地上去了。
桃花源多美呵!美得讓人不可思議,讓人逐漸懷疑事件的真實性。自從《桃花源記》被現代人譯出來後,震驚中外。全世界的人都紛紛尋找桃花源的所在地;有的人甚至想去創建壹個“桃花源”。為了尋找它,我們踏遍了千山萬水,盡管我們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勞,只是陶老先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的壹種精神寄托罷了。
等我們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歸航之時,回到家鄉之時。我們這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們苦苦找尋了多時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鄉,是啊,家鄉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鳥鳴聲聲、花香陣陣,到處綠樹成蔭的的小鎮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
願天下所有人永遠銘記自己的家鄉。記住,家永遠是妳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600字4壹片漫無盡頭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飄灑,林子的盡頭是溪水發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霧籠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壹束光亮,指引人走進虛無的世界,壹片安靜祥和,充斥著歡聲笑語,沒有紛爭和戰亂,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來,這更像是壹場美夢,無論夢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妳壹睜開眼,便是竹籃打水壹場空,不過過眼雲煙罷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夢,我更喜歡眼前觸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確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夢,也仍舊有人願意舍身赴壹場。但我不壹樣,我寧願只要眼前簡簡單單的美好。“不求獨避風雨外,只笑桃源非夢中。”
我認為,美好可以有很多種,可以在我們的身邊,不壹定非要窮盡壹生尋找壹個如世外桃源 般的地方。美好,無處不在:美好,可以是與家人在壹起放松的閑談;美好,可以是與摯友壹起開懷大笑;美好,可以是剛好買到壹直想看的壹本小說;美好,可以是連續幾天的大雨迎來彩虹;美好,可以是壹直以來的努力被認可……美好,就在我們身邊。不要等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現實雖然沒有夢境那樣讓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實;現實也許黑暗,但並非尋不到瑩瑩光亮。
比起夢裏沒有紛爭的桃花源,我更喜歡吵鬧與歡笑並存的現實生活;比起避世隱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歡隱於生活中,既與世無爭亦與人為樂;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歡眼前簡簡單單的幸福。“身在無間,心在桃源。”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就在哪都像身處桃花源壹樣。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600字5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出自《桃花源記》這篇課文。這是壹個虛構的故事,因為古時候人們多戰亂,沒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這樣壹個理想的社會生活。沒有戰亂。貧困,有的只是幸福,快樂。作者通過想象,把“桃花源”這個地方的景致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中幾處寫的非常好。
第壹處: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從這句中可看出這裏的人已經很久沒有出去了,見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驚奇。從這裏還可以看出壹個問題:為什麽這裏的人不願出去呢?如果說是因為戰亂的話,那他們早就出去了,因為戰爭是不會壹直停在壹個地方的。
所以說,他們留在這裏,還有壹個原因,那就是這個地方仿佛人間仙境,樹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適合居住。再加之這個地方又極少知道,所以他們決定留在這裏,自己創造壹個理想的家園。
第二處: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這段話讓我們心生猜忌:漁人不是去壹次了嗎?他應該還記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記號呀!再看下面壹段內容:
南陽劉子驥,高尚土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後來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終沒有找到,這是為什麽呢?
不過,這篇課文真的寫的不錯。把這個桃花源寫的亦真亦假,作者的這個結尾倒是提醒了我們,若我們也想有這樣壹個真正的'桃花源,就應該保護環境,不準濫砍濫伐,***同建造壹個屬於我們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的讀後感600字6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壹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壹句讓人浮想聯翩,仿佛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壹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妳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向往的壹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裏,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壹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壹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壹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壹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幹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壹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壹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