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要打造現代化的產業鏈。繼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瞄準關系到國計民生、國家安全、高技術戰略性領域,實施產業鏈供應鏈強鏈補鏈。推動傳統產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聚焦新壹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以及航空、航天、海洋等新興產業領域,大力發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
三是推動制造業實現"三化"發展,即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加快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擴大高質量產品供給,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制造品牌。大力推動智能制造,建設智能工廠和智慧產業鏈,培育壯大智能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圍繞著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發展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加快制造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構建綠色增長新引擎。
四是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快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包括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領航企業。實施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培育壹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使這些大中小企業能夠實現融通創新發展,提升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的產業鏈配套協作體系,加快培育形成壹批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三條戰略導向“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