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幼兒園小班的教學設計

幼兒園小班的教學設計

 作為壹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麽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麽寫?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的教學設計5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小班的教學設計 篇1

  說課內容

  壹、設計意圖

 我班幼兒年齡普遍在3—4歲左右,思維呈現出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由於小手肌肉組織發育還不夠完善,因此,活動性較弱,小班科學活動-會跳舞的罐寶寶。利用幼兒對周圍的聲音感到新鮮好玩的現象,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聽覺、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二、說教材

 1.本活動的目標是啟蒙教育,主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活動過程有趣、形象,利用擬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

 3.分組活動、綜合活動使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而難易適中、動靜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兒在上自信心的發展,獲得成就感。

  三、說教法

 1.操作法:為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我采用了操作法,在適當的要求下,發展幼兒動手能力與觀察力,體會探究的樂趣。

 2.遊戲法:“遊戲”是低齡幼兒活動的最佳方法,教師在遊戲中輔以形象生動的教具、有趣活潑的語言,會使幼兒興致勃勃,從而寓教寓樂。

 活動準備:前期知識經驗的準備──幼兒會聽壹些獨特的聲音。教具遊戲的準備──沙子、小石子、小鐵片、黃豆、卡通空八寶粥罐若幹;舞曲音樂。幼兒活動準備──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四、說學法

 1.通過可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幼兒大膽放手操作,以此體會操作的快樂。

 2.在有趣的遊戲情景中,讓幼兒去探索,從而發展幼兒的聽覺力、註意力、觀察力。

  五、說教學程序

 首先,通過認識新朋友──漂亮可愛的罐寶寶,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其次,通過操作活動“餵寶寶”嘗試自己制作響罐,幼教之友《小班科學活動-會跳舞的罐寶寶》。這樣的設計,幼兒沒有心理壓力和負擔,使每位幼兒都有了動手機會和表現,在猜想活動中,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猜測、去思考,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最後,在戶外活動中,深化主題,愉快的結束活動,使幼兒意猶未盡的渴望再次的活動。

  活動內容

  活動目的: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使幼兒對聲音產生探究的欲望。

 2.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發展觀察力、註意力以及對科學活動的喜愛。

 活動重點: 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將相同聲音的響罐配對。

  活動準備:

 1.裝飾成各種卡通娃娃的空八寶粥罐子、盤裝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等若幹。

 2.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3.錄音機、舞曲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壹、開始部分:直觀教具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出示罐寶寶──介紹給幼兒的新朋友。

 2.出示並認識罐寶寶的“食物”──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動引發幼兒探究。

 1.餵壹餵──指導幼兒隨意給每個罐寶寶餵壹樣食物並提醒幼兒蓋嚴蓋子。

 2.跳壹跳──引導幼兒上下左右搖壹搖罐寶寶,讓他們自由地跳起來。

 3.找壹找──啟發幼兒相互猜測罐寶寶吃的是什麽,並將相同聲音的罐寶寶配對成舞伴,在舞曲中快樂地舞蹈。(幼兒亦可***同跳舞)

  三、結束部分:幫罐寶寶到戶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動:將幼兒制作的罐寶寶擺放到“科學操作區”,讓幼兒自由擺弄、玩耍。

  四、活動後的反思:

 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探究很感興趣,通過操作──遊戲的形式讓幼兒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註意力、聽覺。他們特別喜歡玩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同分享。如:有的幼兒認為罐寶寶吃飽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兒的想法,並引導幼兒聽壹聽罐寶寶肚裏的水聲,拓展了幼兒的視野與經驗。

 這次活動的不足是:師幼互動少了壹些,在活動中可以在遊戲中穿插壹些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樣效果會更好。

幼兒園小班的教學設計 篇2

  壹、活動前思考

 1、教材分析

 《小鴨找朋友》這壹講述活動內容簡單、情節單壹,特別是小鴨與朋友間的對話簡單重復,適合小班幼兒的語言特點。故事講述了小鴨自己玩覺得很難受,於是壹次又壹次邀請朋友(小兔、小鳥、小烏龜)壹起玩,在小鴨與朋友的對話中,讓幼兒明白了小鴨要找的朋友是會遊泳的小動物,同時又富有教育意義:只有和朋友壹起玩,才是最開心的事。所以我將它定位為小班的講述活動。

 2、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幼兒完整講述出圖片的主要內容。

 難點:豐富相應的動詞:跳、飛、爬、遊。

  二、過程實錄

 (壹)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語言的完整性和連貫性,豐富相應的動詞:跳、飛、爬、遊。

 2、指導幼兒充分運用動覺、聽覺和視覺,完整地感知理解、並講述出圖片的主要內容。

 3、培養幼兒安靜地聽別人講述的習慣,並鼓勵他們在集體面前大聲地表述。

  (二)活動準備

 1、背景圖。

 2、小鴨、小兔、小鳥、小烏龜、貓、雞、青蛙圖片各壹。

  (三)活動過程

 1、觀察理解講述對象。

 *出示背景圖,不斷出示小兔、小鳥、小烏龜,並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觀察,理解圖中的主要內容。

 *“嘎嘎嘎”誰來了?小鴨來到了什麽地方?它在幹什麽?只有自己玩,它心裏怎樣啊?

 評析:教師能抓住圖片的三要素(人物、地點、事件)進行提問,為幼兒進行完整地講述奠定了基礎。在進行情感引導時,教師要註意加強語境的創設,特別是對於小班幼兒。

 2、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逐壹出示小動物圖片,看看,誰來了?小兔(小鳥、小烏龜)是怎樣來的?(幼兒用動作表示動詞)小鴨看見小兔(小鳥、小烏龜)來了,會說什麽?它們是怎麽說的?

 評析: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還比較貧乏,當問到“小鴨是怎麽說的?”他們想到的就是“小兔,妳好!”之類的禮貌用語。這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小鴨想找小兔玩,會怎麽說呢?”從而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啟發幼兒積極參與講述。

 3、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逐壹出示小動物圖片,教師引導幼兒邊回答邊集體講述圖片內容。

 *告訴幼兒故事的名字《小鴨找朋友》,幼兒邊看圖邊連貫、完整地講述圖片的內容。

 *請幾名語言能力強的幼兒到前面講述。老師以鼓勵的口吻和插話的方式幫助其完整、大膽的表述。

 評析:在這壹環節,教師采用了“平行提問”的方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較完整地講述圖片的主要內容。特別是能力強的幼兒,已經能獨立地完整講述圖片的主要內容。

 4、引導幼兒遷移講述經驗。

 *老師還會講壹個不壹樣的《小鴨找朋友》的故事呢,引導幼兒把“小鴨找小兔、小鳥、小烏龜”的講述經驗遷移到新的經驗上面來完整、連續的講述。

 評析:能根據小動物的特征,置換成小貓、小雞、小青蛙的動物圖片。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都能遷移經驗進行講述。

  三、活動後反思

 整個活動環節清晰,能根據講述活動的基本步驟進行設計。我在設計圖片時,設計了背景圖和可以活動的小動物圖片,既可靈活操作又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雖然幼兒基本都達到了目標,但活動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果我在活動中設計壹些遊戲的.情景,就更能激發幼兒參與講述的興趣;我也運用了難點前置的方法,但幼兒“動”的還不夠,使幼兒的興趣不是很高;在活動中,我還應進壹步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給能力中下等的幼兒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同時,也有讓我感到疑惑的地方:那就是講述活動與故事教學的主要區別在哪裏?希望通過以後的探索和學習,能有所收獲。

  附講述內容:

 壹天,小鴨到池塘邊去遊泳。只有自己玩,多難受。這時,壹只小兔跳來了,小鴨說:“妳能和我壹起遊泳嗎?”小兔說:“對不起,我不會遊泳,妳找別的朋友吧!”壹只小鳥飛來了,小鴨說:“妳能和我壹起遊泳嗎?”小鳥說:“對不起,我不會遊泳,妳找別的朋友吧!”壹只小烏龜爬來了,小鴨說:“妳能和我壹起遊泳嗎?”小烏龜說:“好啊!我和妳壹起玩!”它們壹起高興地遊了起來。

幼兒園小班的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初步知道壹年有四個季節:春、夏、秋、冬。

 2、通過看看、說說、玩玩,了解小兔巧妙利用四季色彩的變化保護自己,戰勝紅狐貍的辦法。

 3、能積極參加講述活動,初步體驗與同伴***同講述、***同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與故事內容相應顏色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字卡;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圖標。與書中壹只小兔的衣服同樣大小的紅衣服卡片壹張。

 2、紅狐貍頭飾壹個,兔子頭飾數量與幼兒人數相同。

 3、《三只兔子》的故事圖片;實物投影儀;《小兔捉迷藏》的音樂。

  活動過程:

 壹、出示圖壹,引導幼兒觀察、講述,導入課題。

 1、師: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壹位森林裏的客人。(放大圖壹中的紅狐貍)妳認識它嗎?

 2、師:對,它就是紅狐貍。仔細看壹看,紅狐貍在幹什麽?它的表情又是怎樣的呢?

 3、師:猜猜看,紅狐貍看見了誰?它會怎麽說呢?

 4、師:它到底看到了誰呢?我們壹起來看壹看,講壹講。(放大圖壹後,教師帶領幼兒壹起完整講述圖壹內容,用等待、暗示的方法提醒幼兒講述對話部分:“我要把妳們全都吃掉。”)

  二、引導幼兒圍繞話題自由討論、交流。

 1、師:狡猾的狐貍想要吃掉小兔,可怎麽辦吶?請妳們趕快幫它們想個辦法。

 2、幼兒自由討論,教師巡回傾聽。

 3、請個別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

 4、師:這三只小兔會想什麽辦法呢?讓我們壹起來聽壹聽故事《三只小兔》。

  三、教師完整講述故事,並用問題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1、放大畫面,並有感情地完整講述故事。

 2、師:小兔用了什麽辦法,使紅狐貍沒有發現它們的?

 3、師:①(放大圖二)春天的時候,小兔穿上了什麽顏色的衣服?

 ②它們為什麽要穿上綠衣服?

 ③如果有壹只小兔穿上紅衣服,又會發生什麽事呢?(為其中壹只小兔貼上紅衣服,使幼兒在視覺上有壹個顏色對比。)

 ④(出示字卡“春天”)老師這裏有壹個字寶寶,它是什麽字呢?(幼兒集體認讀。)

 ⑤有誰願意來把春天裏的故事講壹講?(請2-3位幼兒講壹講後再集體看圖講述。)

 4、師:①(出示圖三)現在山坡上、樹上和春天有什麽不壹樣了呢?

 ②這會是什麽季節呢?(根據幼兒回答出示“夏天”字卡。)

 ③小兔這次又會穿上什麽衣服呢?老師這裏還有三件衣服,誰來幫它們找壹找?(請壹幼兒上前找出夏天穿的衣服。)

 ④為什麽要為它們穿上花衣服呢?

 ⑤請男女幼兒分別講述夏天的故事。

 5、師:(同時出示“秋天”和“冬天”的字卡)我這裏還有兩個字寶寶,誰會是秋天,誰又會是冬天呢?(請壹幼兒指認)

 6、師:(放大圖四)請妳們看看,我這又是什麽季節呢?妳會講壹講這幅圖嗎?(請壹幼兒講述後再請小組幼兒講壹講。)

 7、師:(放大圖五)我知道,妳們肯定也會講這幅圖上的故事了,對嗎?讓我們壹起來講壹講吧!(幼兒集體講述。)

  四、再次邊看圖邊完整講述故事。

 1、師:現在我們壹起來把這個故事完整地講壹遍,讓老師聽壹聽,誰的聲音最響亮?

 2、師:妳喜歡這三只小兔嗎?為什麽?

 3、師:如果讓妳來當小兔,妳能象它們壹樣聰明嗎?

  五、布置場景,與幼兒玩《三只小兔》的遊戲,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1、師:現在我們壹起來玩壹玩《三只小兔》的遊戲。我來當紅狐貍,妳們都來當小兔,先請妳們戴上小兔的頭飾,再到老師這裏來,聽壹聽我們該怎樣玩這個遊戲。(幼兒自選頭飾戴好。)

 2、師:當妳們聽到“三只小兔穿上了綠衣服”的時候,要趕快躲到什麽地方呢?(引導幼兒躲到貼有綠衣服的椅子後面。)

 3、師:讓我再來考考妳們。“穿上花衣服”、“穿上花衣服”、“穿上花衣服”(幼兒根據老師指令跑到相應的椅子後面躲好。)

 4、師:再告訴妳們壹個小秘密:紅狐貍的耳朵可靈了,誰要是發出壹點點聲音,它馬上就會發現妳們的!所以等會兒千萬不能發出聲音喔。

 5、播放《小兔捉迷藏》音樂,與幼兒***同玩遊戲,加深幼兒對故事的記憶,並通過遊戲使老師了解幼兒對“春、夏、秋、冬”了解的情況。

 衣裳。”聽完謎面後,發現幼兒不是很積極的參與其中,幼兒的表現還是不會猜謎語,但是我還是鼓勵幼兒大膽的講述自己的答案。可是還是沒有我預想的那樣。因此再壹次的對謎面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我為了吸引幼兒的興趣,出示了準備好的實物,邊講邊讓幼兒觀察,發現幼兒對實物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我也發現幼兒還是不會猜謎,興趣沒有故事的高。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也進行了壹定的反思,小班的幼兒對猜謎還是有壹定的難度的,因為他們還不具有壹定的知識經驗。,所以謎底應是幼兒熟悉的,謎面描述事物特征是明顯而生動的,用的比喻應和謎底實物相似的。 再次,教給幼兒解謎技巧,即讓幼兒仔細聽謎面所描述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後要求他們對每壹句描述應引起聯想與分析,從事物特點上去猜。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猜謎活動之前,對於小班的幼兒教材的選擇很重要,應該是幼兒所熟悉的水果,而且要形象,這樣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當然猜謎不是壹天二天就能學會的,是壹個長期訓練的過程,我也將在延伸活動中,飯後散步時以及教學活動開展前和小朋友們壹起玩猜謎的遊戲,相信,猜謎會讓我們的孩子們愈來愈聰明!

幼兒園小班的教學設計 篇4

  設計意圖:

 故事《鞋子秋千》是壹個充滿友愛的情感故事。孩子在聽聽說說中,壹定能感受到擁有朋友是

 壹件快樂的事情。同時故事中“森林”“威武”和“地動山搖”等好聽的詞匯也非常便於孩子們學習和

 理解。其次,三個小動物間的對話,簡單也重復,非常適合小班孩子學習和模仿。所以在設計本次活動

 時,結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將重點放在了引導幼兒用聲音和動作來模仿小動物的對話,感受說話

 的樂趣,讓孩子們體會到語言學習的快樂。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2.能積極地用動作和聲音模仿小動物間的對話。

 3.感受擁有朋友的快樂情感。

  活動準備:

 1.森林背景圖和壹張裁成四份的故事背景圖。

 2.五張圖片:大獅子、月牙形的嘴巴、烏龜、小猴子、壹雙大皮鞋。

 3.音樂(完整講故事時運用)

  活動過程:

 壹、導入故事,激發興趣。

 1.出示森林背景圖。

 師:孩子們,看,這是什麽地方?

 幼:森林。

 小結:這裏可是比樹林裏的樹還要多哦。有很多很多樹的地方叫森林。。

 2.出示圖片獅子,感受獅子的大皮鞋。

 師:那森林裏住著誰呢?他來了。這是壹只怎樣的大獅子?

 幼:美麗、兇猛的獅子。

 師:我知道,妳講的美麗、兇猛就是很威武的意思。今天這只威武的獅子,腳上穿了壹雙皮鞋。看,這

 是壹雙怎樣的鞋子?

 幼:特別大。

 3.出示圖片壹,理解詞語“地動山搖”。

 師:對,這雙皮鞋特別大,走在草地上,草地就會怎麽樣?(老師用震動動作輔助表達),遠處的高山

 也開始怎麽樣?(老師用搖晃動作輔助表達)

 幼:草地震動起來,石頭搖起來了。

 師:地動了,山搖了。可以用壹句好聽的話來說,就是“地動山搖”。誰會壹邊說這個好聽的詞語,壹

 邊做動作?

 4.小結:走在哪裏,哪裏就地動山搖——這是壹雙多麽讓人可怕的鞋子,獅子就是穿了這樣壹雙大皮鞋

 ,出門去找朋友了。

 評析:活動導入開門見山,用聊天的方式帶著孩子輕松走入故事,效果很好。

 當孩子說不出“威武”時,我們要善於從孩子的回答中捕捉他們可能的理解詞匯,從而引領

 孩子學習新詞語。這不失是壹個好策略。

 二、欣賞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並學說對話

 (壹)獅子找烏龜做朋友

 1.出示圖片:"草叢裏的烏龜"。引導幼兒觀察烏龜殼的特征並猜測出烏龜。

 師:走呀走,找到壹個朋友。是誰呀?妳從哪裏看出來是烏龜的?

 幼:硬硬的殼。

 師:我們來學學看。妳的殼在哪裏?妳真象壹只小烏龜。

 2.學說獅子問話。

 師:仔細聽,獅子要對烏龜說話了。獅子問:“烏龜烏龜,妳願意做我的朋友嗎?”

 師:烏龜沒有回答,可能沒聽見。那我們壹起來問問烏龜。

 幼兒學說獅子問話。

 3.學說烏龜回答。

 師:烏龜終於聽到了。他搖搖頭說:“我才不願意呢!妳的大皮鞋會把我背上的殼踩出血的。”

 師:烏龜答應了嗎?為什麽?

 師:哦,烏龜害怕獅子的大皮鞋。它是怎麽回答的?誰來學壹學?

 幼兒學說烏龜回答。

 (二)獅子找猴子做朋友。

 1.出示圖片三:“森林裏的猴子”,引導幼兒觀察小猴長尾巴的特征並猜測出小猴。

 師:烏龜害怕獅子的大皮鞋,拒絕了獅子。大獅子只好又繼續往前走,走呀走,找到壹個朋友,妳猜這

 回它找到了誰?妳從哪裏看出來的?我們來學壹學小猴子的樣子。

 (1)學說獅子問話。

 師:大獅子很想和猴子做朋友,它可能會怎麽問呢?

 師幼:“小猴,小猴,妳願意做我的朋友嗎?”

 (2)學說小猴回答。

 師:小猴會答應嗎?為什麽?

 幼兒自由猜測。

 師:是呀,小猴害怕獅子的大皮鞋,小猴子連忙跳到樹上。誰來學學小猴子是怎樣跳到樹上的?猜猜它

 可能會怎麽說呢?

 師:對,小猴子站在樹上,低著頭,看著獅子,大聲說:“我才不願意,妳的大皮鞋會把我的尾巴踩斷

 的。”

 師:獅子站在樹上沒聽到。我們壹起用響亮的聲音幫猴子回答獅子吧!

 (3)師幼交換角色練說。

 (三)感受獅子由傷心到快樂的情感變化。

 1.出示圖片獅子傷心的表情。

 師:找了半天,大獅子沒有找到朋友,妳猜他的心情怎樣?(將大獅子的嘴巴貼成傷心的樣子。)

 小結:朋友們都害怕大皮鞋,都不願意和獅子做朋友。所以獅子傷心地哭了。怎麽辦呢?誰來幫獅子想

 個辦法? 讓小烏龜和小猴子都不怕這雙大皮鞋呢?

 幼:不要穿這雙鞋了。

 師:那可以用這雙大皮鞋做成什麽呢?

 幼1:可以做成小汽車,帶著小烏龜和小猴子去旅遊。

 幼2:可以做成花瓶,插上美麗的花。

 幼3:可以做成小船,讓小猴和烏龜去劃船。

 2.出示圖片四:獅子的“鞋子秋千”。

 師:妳們想的辦法真多。大獅子很聰明,也想了壹個辦法。看,(將獅子的大皮鞋貼在兩棵樹中間。)

 這就是他想出的辦法,誰看懂了?

 師:原來,獅子把鞋子做成了壹個什麽?

 幼:鞋子秋千。

 師:烏龜和猴子看見了,都來蕩秋千,都願意和獅子做好朋友了,現在獅子的心情又會怎樣呢?

 幼:高興。(老師及時把獅子嘴巴貼成開心的樣子。)

 評析:小班孩子的學習是充滿遊戲趣味的。老師很講究教具的設計,把烏龜藏在壹個草叢裏,只露出壹

 個烏龜殼,不僅巧妙地激起了孩子們幫助獅子找朋友的興趣,而且還幫助孩子們嘗試學習根據動物的局

 部特征猜測動物的方法。

 老師的銜接語很自然地設計了壹個獅子與烏龜對話的情境,讓幼兒積極地嘗試用粗粗的、輕

 輕的聲音、有禮貌的問話或者慢慢地說話四種不同的方式學說獅子和烏龜的對話。所以,學說對話的過

 程真是溢滿了樂趣與情趣。

 老師把猴子圖片藏在了壹棵大樹下,只露出壹點卷起的尾巴,增加了猜測的難度和趣味,符

 合孩子由易到難的學習特點,同時也避免了單調的重復,讓故事處處充滿驚喜。

 有了第壹次的對話練習的基礎,孩子們已能主動嘗試用故事中的對話句型模仿學說獅子與猴

 子間的對話。因此,為了讓第二次對話練習照樣“粉墨登場”,讓孩子在學說的過程中再次強烈地感受

 語言學習的樂趣。於是,教師巧妙地引導幼兒邊模仿猴子跳到樹上,翹著長尾巴、低著頭看大獅子等動

 作,邊學說對話。所以此環節的對話練習過程真是動感十足,趣味濃濃。

 活動延伸

 將烏龜、獅子、猴子等圖片制作成頭飾,組織孩子們表演故事《鞋子秋千》。

幼兒園小班的教學設計 篇5

  活動領域:

 語言、藝術

  活動目標:

 1、 學習有節奏地朗讀兒歌。

 2、 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感謝。

  活動準備:

 1. 名畫欣賞:《母與子》

 2. “兒歌”:《小板凳》

 3. VCD磁帶《小板凳》

 4. 蠟筆 書面紙 剪刀

  活動過程:

 壹、 欣賞名畫《母與子》,請幼兒猜壹猜:

 ——畫中有誰?猜猜這個阿姨是這個孩子的什麽人》?為什麽?

 二、和幼兒壹起欣賞VCD,念唱兒歌《小板凳》。

 三、請幼兒想壹想,說壹說:

 ——媽媽平時很照顧我們,我們應該怎樣跟她說謝謝呢“

 ——兒歌裏的小朋友是怎樣感謝媽媽的?

 ——與幼兒討論向媽媽表達謝意的方式,如捶背、幫忙拿東西,送卡片……

 四、 制作心意卡,想媽媽表達感謝。

 ——協助幼兒將書面紙對折。畫上心形剪下來,並畫上對媽媽的感謝;幫幼兒寫上給媽媽的甜甜話,回家時送給媽媽。

 ——壹邊制作壹邊欣賞兒歌音樂。

 五、 請幼兒回家除了送爸爸媽媽禮物外,也幫爸爸媽媽捶捶背或做點其他事。

 區域活動:

 1、 美工活動區

 展示名畫《母與子》,引導幼兒感受畫面傳遞的母子情。讓幼兒畫畫母親和自己。

 2、 語言活動區

 將兒歌制成掛圖讓幼兒欣賞,鼓勵幼兒按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改編兒歌。例如:小沙發,真舒服,我請爸爸歇壹歇,我給爸爸捏捏肩,爸爸說我乖寶寶。同時,將幼兒自編的兒歌記錄下來。

活動評價:

 1、 會念唱兒歌

 2、 會至少使用兩種方式表達對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