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歸去來兮辭的譯文和原文及賞析

歸去來兮辭的譯文和原文及賞析

壹、譯文

陽生老弟:我近來由於家中貧困父親年邁,返回了故鄉。在本縣西部,有壹座雕山,地處幽靜,水清石麗,四周高山環繞,有良田數頃,原先還有壹所房子,可是遭逢兵亂已經荒廢,如今重新起造。利用山石作地基,依靠樹林作棟梁。

藤蘿掩映了屋檐,清泉繞階流淌,明月掛松風吹細草,在庭院中輝映;照山果,在溪邊到處都是。房檐下升起的炊煙,同霧氣混合而乍舒乍卷;園中的桃樹李樹,輿椿樹、柏樹相問而郁郁蔥蔥。撩著衣服趟過山澗,拄著拐杖登上山峰,心中感到悠然自得,身體飄飄欲仙,飄然出世的感覺忘了生活在天地之間。

在山上陶醉了很久才回到家中。獨自坐在危石上。對著流水彈琴,面向山凹吟誦,舉酒杯望月,聽風聲而文湧,聽鶴鳴而動懷。希望能如莊周壹樣逍遙,羨慕尚子那樣的清靜曠逸。頭戴蒲草帽,身穿麻布衣,種植稻米,侍奉雙親,徒步當車,無為無欲,已經習慣,又何必少年同遊。

但我生來就套上了功名的枷鎖,曾經向名師學習雕章琢句。列位朝堂之上,袖手殿廷之下。收集文獻中的疏漏,訪求散落的文章。在典籍中耗盡精力,在治理州縣中消磨心智。期盼自己的文章絢麗華美,希望自己的見解賞心悅目。其實逭不過是自我誇飾。我是不會如此的。

我再作論述。昆侖山上的賓玉,有光澤的首先被毀掉;瑤山上叢生的桂樹,花香的首先被采折。所以束都有掛冠的大臣,南方有捐棄的文士。不是他們厭惡錦衣玉食,喜歡布衣蔬食,而是為了保全性命、終老百年罷了。

如今妳的官位已經很高了,華年遠逝,牙齒脫落,走向衰亡,油脂由於照明而熬盡,妳已經通覽了老子養生之道,就應該仿效張良激流勇退的做法。如果能夠幡然悔悟,仰慕清雅,解除世俗的羈絆,那麽我可以在此為妳蓋起壹所居室。

咱們兩人攜手深入森林,把頭巾掛在樹枝上,帶著酒登上高峰,在乎曠的山上鋪開席子,說平素的誌向,談舊日的朋友,探究練丹的方法,討論玄學的典籍,也算是壹種樂趣,何必壹定要謀求富貴呢?陽子妳該脫離塵俗了,盡快擺脫仕途,壹旦失去機會,再回頭已是遠隔天漢而遙不可及。就寫這些,信中難以盡述。

二、原文

陽生大弟,吾比以家貧親老,時還故郡,在本縣之西界,有雕山焉,其處閑遠,水石清麗,高巖四匝,良田數頃,家先有野舍於斯,而遭亂荒廢,今復經始,即石成基,憑林起棟,

蘿生映宇,泉流繞階,月松風草,緣庭綺合,日華雲實,傍沼星羅,檐下流煙其霄氣而舒卷,園中桃李,雜椿柏而蔥蒨,時壹褰裳涉澗,負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飄飄而將逝,杳然不復自知在天地間矣。

若此者久之,乃還所住,孤坐危石,撫琴對水,獨詠山阿,舉酒望月,聽風聲以興思,聞鶴唳以動懷,企莊生之逍遙,慕尚子之清曠,首戴萌蒲,身衣缊袯,出藝梁稻,歸奉慈親,緩步當車,無事為貴,斯已適矣。豈必撫塵哉,而吾生既系名聲之剞劂,就良工之剞劂,振佩紫臺之上,鼓袖丹墀之下,采金匱之漏簡,

訪玉山之遺文,敝精神於丘墳,盡心力於河漢。ゼ藻期之ひ繡,發議必在芬香,茲自美耳,吾無取焉,嘗試論之,夫昆峰積玉,光澤者前毀,瑤山叢桂,芳茂者先折。是以東都有掛冕之臣,南國見捐情之士,斯豈惡梁錦,好蔬布哉,蓋欲保其七尺,終其百年耳,今弟官位既達,聲華已遠,象由齒斃,膏用明煎,

既覽老氏谷神之談,應體留侯止足之逸,若能翻然清尚,解佩捐簪,則吾於茲山莊,可辦壹得,把臂入林,掛巾垂枝,攜酒登嶽,舒席平山,道素誌,論舊款,訪丹法,語玄書,斯亦樂矣。何必富貴乎,去矣陽子,途乖趣別,緬尋此旨,杳若天漢,已矣哉,書不盡意。

三、出處

《北齊書·祖鴻勛傳》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北齊書》是二十四史之壹,唐代李百藥撰。

它雖以記載北朝北齊的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到南宋時,五十卷的《北齊書》僅剩壹卷帝紀、十六卷列傳是李百藥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後人根據唐代史家李延壽所撰《北史》抄補修成的。

二、作品賞析

《北齊書》詳記了當時階級鬥爭的情況,也有很突出的借鑒意味。在原書17卷中記載了杜洛周、葛榮、韓木蘭、柴覽、盧仲延、田龍、潘集、李延孫、張儉、路紹遵、劉盤陀、杜靈椿、陳暄、鄭子饒等數次各族人民起義的事實。這些記載雖稍簡略,卻是研究東魏、北齊時期有關農民起義的重要史料。

三、作者簡介

李百藥(565年-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史學家。

李百藥父親李德林是北齊的史臣,參與撰“國史”;後來也是隋朝名臣,奉詔繼續撰《齊史》。隋文帝時李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唐朝以後,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采納。

李百藥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賞識,壹時朝中奏議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筆。隋煬帝時他受到排擠,官運蹇滯。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時,他曾被脅裹到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隊伍中。李百藥在唐太宗時參加了制定《五禮》及律令的工作。

在輔佐太子李承乾之時,對承乾漫遊無度的行為數有匡正,對於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為。他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於寫詩。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百度百科-與陽休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