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小說《三國演義》和正史《三國誌》,都對孟達的壹生有過記載,斬殺徐晃是小說虛構情節,多次謀新主則是事實。孟達在真實歷史中的結局,是在228年的上庸之戰中被司馬懿斬殺。
壹、孟達人生悲劇的根源:性格反復往常,見利忘義
人們都知道,三國時代的呂布因為反復無常、輕於去就,被人稱為“三姓家奴”。其實孟達的稟性與呂布高度相似,都是見利忘義、朝秦暮楚的小人,心中從來沒有忠義二字,壹切以利益為唯壹判斷標準。
孟達最初是益州軍閥劉璋手下武將,劉備進占益州,孟達馬上改弦易轍投降劉備。劉備對孟達頗為看重,讓他和劉封壹起鎮守上庸三郡。公元219年,關羽從荊州出兵北伐,陷入魏國和吳國的前後夾攻中,曾向孟達求救,但孟達卻為了保存實力,拒絕援救關羽。
孟達在上庸期間,與劉封鬧矛盾,加之擔心因為不救關羽受到劉備懲罰,於是起兵叛亂,驅逐劉封投降曹魏。魏文帝曹丕對孟達極表歡迎,繼續讓他鎮守上庸。
但曹丕死後,孟達感到自己在朝中沒了依靠,於是再度起了反叛之心,與諸葛亮頻頻聯系,想要再度叛魏降蜀,盡顯反復無常的小人本色。
二、孟達的人生結局
公元228年,孟達秘密與諸葛亮聯絡反叛事宜。諸葛亮看孟達壹直猶豫未決,難以下定決心,於是故意把孟達圖謀造反的消息泄露給魏國魏興太守申儀。申儀馬上上奏朝廷,魏明帝曹叡立即派太尉司馬懿領兵前來平叛。
司馬懿老奸巨猾,壹面寫信穩住孟達,使之麻痹大意不做防備,另壹方面卻帶領兵馬星夜兼程,突然把上庸團團圍住,孟達走投無路拼死反抗,但因為實力懸殊最終兵敗被擒,被司馬懿斬殺。
由此可見,反復無常的小人之輩,從古到今都難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