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只有壹個地球——對壹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主要內容是什麽?

《只有壹個地球——對壹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主要內容是什麽?

《只有壹個地球——對壹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是沃德和杜博斯受時任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秘書長M.斯特朗的委托,為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供的背景材料,材料由40個國家提供,並在152名專家組成的通信顧問委員會的協助下完成。它是壹次國際合作的產物,實際上成為大會的基調報告。

本書概括了地球行星的生物圈概念,以及它的生態和社會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分為“地球是壹個整體”、“科學的壹致性”、“發達國家的問題”、“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地球上的秩序”五個篇章,從地球的發展前景,以不同的角度出發,講述了資源與人口、經濟發展和環境汙染對不同國家所產生的影響,呼籲各國人民高度重視,努力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並且提出了“只有壹個地球”、“同舟***濟”的理念。

書中不僅論及了顯而易見的汙染問題,而且還將其與人口問題、資源問題、技術影響、農業與工業的發展、社會發展不平衡,以及世界範圍的城市化困境等諸多方面聯系起來,作為壹個整體來探討環境問題。全書始終將環境與發展結合在壹起進行論述,在談到發展中國家的問題時,作者指出:“貧窮是壹切汙染中最壞的汙染。”本書對環境及相關問題的看法是在歸納、總結各方面專家的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了人類“只有壹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意義。

《只有壹個地球——對壹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雖說是壹份非正式報告,但其中的許多觀點被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采納,並寫入了大會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因此,可以說這本書是世界環境保護運動史上的壹份有著重大影響的文獻。該書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對於推動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工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自古以來,人們壹直習慣於把廢物傾於河流,然後再從其中汲取飲水,這是壹種自相矛盾的事,但在自然條件下,河流具有很大的自凈能力。流水沖刷鹽分、土壤、樹枝和石屑,最後流入海洋。細菌利用溶於水中的氧來分解有機汙物,並轉而被魚類和水生植物所吸收。然後水生植物再放出氧與碳回到生物圈。在這種情況下的唯壹危險,就是有些微小的細菌會混入人的飲用水中,從而引起千百年來就成為人類痛苦的各種腸胃病。這些仍然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汙染,並且隨著人口的增加,這類汙染也在增多。

但是,自從人類脫離簡單耕種的田園生活,進入新的城市和工業化的社會以來,水汙染帶來的問題就復雜得多了。首先,就是工業使成千上萬的人集中到城市,所產生的汙染物排入河中,超出了河流的自凈能力;其次,工業生產大量地增加了細菌所不能分解的物質(非生物降解物),其中有些具有毒性,特別是像氰化物或汞、鉛等無機物質。這些工業廢棄物堆積在地面上,還可能通過滲透作用而將毒物滲入地下水或流進鄰近的河流。

甚至,來自城市下水道、紙漿和造紙工業、牧場的有機(或生物降解的)廢物,也能使河流中可利用的溶解氧消耗過多。細菌在分解汙水中的雜質時,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氧的含量下降了,有時甚至全部耗盡。可是,所有的水生生物都需要氧,所以缺氧的河流將會喪失生物生長的能力,變成數英裏長的臭水溝。河水流得愈慢,危險性也就愈大。例如日本造紙城市富士市四周的所有河流,就是這種情景。

即使細菌將廢棄物完全分解後還剩余部分氧氣,也還有其他危險性。分解作用將有機汙染物降解成為含有鉀、磷、氮等基本元素的簡單分子以及其他營養物。河水中增加了這些物質,相當於水生生物得到了大量的養料,從而使河流中的細菌和藻類得以大量繁殖,其結果是降低了水中氧的含量。由於水中缺少氧氣,另壹些不需氧的細菌——厭氧菌就乘虛而入,並與殘余的廢棄物起作用,而放出硫化氫之類的臭氣。

凡是不流動而少氧的水體,富營養化現象都特別顯著。天然沖刷到湖內的汙泥和營養物,往往使湖水愈來愈淺,並且還改變了湖中原有的生物品種。而現代的淤泥沈積和工業排出物正好加速了這種變化。美國的伊利湖就是壹個著名的實例。現在歐洲的許多湖泊,也同樣面臨著缺氧的危險,甚至內海也受到了影響。例如在蘭索特海面所測定的波羅的海海水中的含氧量,發現自1900年以來已下降了250%,而目前該處海水中的氧幾乎全部被消耗掉了。

更有甚者,現在還有大量人造的而非自然界固有的完全新型的汙染物,源源不斷地被投入河流。例如殺蟲劑是大量人造化合物中最引人註目的物質。目前這類人工合成的化合物至少有50萬種,而且新品種的增長率每年達500種。由於探索這些新化合物在將來可能造成的危害是很費錢的事,所以目前要在這方面進行徹底研究,希望是不大的。盡管人們的飲水經常受到這些物質的汙染,但是對將來的影響如何,還很不清楚。

《只有壹個地球——對壹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概括了地球的生物圈概念,以及它的生態和社會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它為人類的環保意識的萌芽、成長做出了貢獻。

——美國生物學家林頓·卡德威爾很多人認為適應人類生存的星球不止地球壹個,但是今天人類也沒搬離地球去別的星球生活。起碼到今天為止,還沒找到地球的復制品。

——德國思想家威廉·迪爾斯曼很早的時候,我讀到這本書。它令人驚恐,富於挑戰。它給我壹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我必須在壹生中做些什麽,以便幫助他人理解和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

——美國環境學家戴安娜·裏弗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