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2014級本科生,當初上大學之前挺迷茫的,不知道大學生活是什麽樣的,以至於到大學之後什麽都不懂,錯過了很多機會,非常可惜。所以希望這篇回答對即將上大學的學生有所幫助。(以廈門大學為例,可能和有些學校不壹樣,但是都大同小異)
大學生活我想分兩個方面來說:1.大學日常生活及課程設置 2.大學生活應該怎樣過。
1.大學日常生活和課程設置
先糾正兩個觀點
(1)初中老師曾對我們說過,熬過這幾年,大學就是過神仙般的日子。這對某些人想在大學混日子的人而言可能是對的,但是對於壹個希望從事 大學所學專業對應工作 的人來說,這絕對是錯的。
(2)有人說,大學時可以經常出去玩,這個觀點應該說是相對於高中比較多,但也不多,壹般也只是在周末或放假才能出去,或者是平時某天課少偶爾出去,有時會和同學去校外餐廳吃吃飯。大部分時間都是呆在宿舍。壹般也就是幾點壹線,宿舍,部門活動和開會或做誌願者,圖書館,餐廳。這些基本上占據了周壹到周五和大部分周末(因為部門活動壹般在周末才能保證大家都有時間)。
大學課程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12節 ?8:00-9:40
34節 ?10:10-11:50
56節 ?2:30-4:10
78節 ?4:40-6:20
91011節7:10-9:45
大學的班級和高中也是不壹樣的,比如妳們學院120人,入學時會分成每班60人,不是這個班壹起上的課。學校比如會安排兩個老師上這門課,每班60人,是這120人自己去選自己要哪個老師教,選的老師不壹樣,課的時間地點可能不壹樣。學校最初分的班只是剛入學分班好管理,且通知事情方便,壹般有什麽通知都是這個班的qq群通知的。
上課的時候就是看自己的課表,什麽時候有課什麽時候去教學樓(學校裏有幾個專門用來上課的樓)上,沒課的時間壹般待在宿舍或有的同學去圖書館或教學樓沒人上課的教室自習。待在宿舍可能會玩遊戲、看視頻、學習、聊天等。
看看上面的課表,妳算壹算時間,會發現妳的工作日剩余時間其實並不多,不過不同專業的課表不同,有的專業課很少很輕松,但是如果選上了醫學、建築這樣的專業,課就比較多。有的還修雙學位,就是周末還要上課。妳還要完成作業,所以妳的課余時間並不多。(上面課表中每天都是前面有課,後面沒課,實際上不壹定是這樣的,可能12有課,34沒課,56再有課這樣跳著的)
大學上課每次課都是新課,差不多每次課講壹節,只有到期中或期末有的課會有習題課,有的課有期中考試,有的沒有,期末考試壹天最多考壹門,課多的話可能壹周天天有考試,所以那段時間叫考試周。因為講課進度很快,所以很難學的像高中那麽精,所以考試題也不會考那麽深,壹般把書後習題弄懂就能應付考試了,考試周每天才考最多2個小時,所以復習時間還是很充裕的,可以找學長學姐要往年考試的卷子,做幾套就好了,還有較大幾率碰到原題,除非老師推薦,壹般不需要自己再找題做,也沒有那麽多時間。
大學剛開始學校可能會通知到這到那拿東西、聽宣講會等瑣碎的事,壹些生活必需品也逐漸買全,還要辦寬帶、熟悉校園等。宣講會除了講註意事項等生活問題,也可能會講關於留學的壹些計劃,所以妳應提早決定是否要出國,選擇要不要報名壹些項目。
有的宿舍比較團結,什麽事都壹起做,也有的宿舍人人都有自己的壹個圈子。
剛開學會有壹些學生會部門在招募,還有各個球隊招新生,還有搞壹些眾籌之類的活動的,這些就看妳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參加。最好還是報幾個,以後可能會舉辦壹些活動以免大學生活太單調,壹般也就這個時候會大舉招募,以後想進機會就少了。
我們是基本上每門課都要留作業,壹般是書後習題的,定時交上去,老師的助教會打abcd等級,這個成績按比例算入總成績,但是妳只要交了,答案沒太大問題就能a,即使是完全照搬答案也是a,助教雖然每道題都看,但也不會管妳。(書後習題答案有的要自己買那本答案書,有的學長學姐會發電子版的給妳們)
開學時有個英語分級考試,我們學校是根據這個成績來將學生分成1234級,1級要上4個學期的英語課,2級三個,以此類推,掛科除外。盡量考好壹些吧,大學英語課老師雖然大都用英文講話,但是用的詞都比較簡單,不存在聽不懂的問題。如果課多的院,每學期多出這壹節課也是差很多的,如果老師再嚴格壹點,就相當於多壹節專業課了。而且如果英語不是很好,成績不高也會把自己整體績點往下拉,上的學期越多,拉的越多。
60分及格,不到的就是掛科,要用其他學期來重修。其實大學掛科也不是很容易,因為老師會盡量讓妳不掛,能給的分都給妳,因為老師的班掛科率對他自己有影響,這個空間是很大的,因此掛科的只有那種分特別低的,沒辦法。
有的老師上課會點名,有的從不點,點到沒去n(各個學校可能不壹樣,我們是3次)次直接掛科,沒去也會扣期末成績,選課時那麽可以問學長學姐那個老師教的好,哪個老師不點名。
必修課是妳壹定要上的,選修課是給妳壹堆,妳挑感興趣的上,4年下來要修滿壹定的量。
個人認為大學教材比高中教材好很多,基本上老師講的內容書上都有,有的老師就是在照著書念,所以完全靠看書自學是完全行得通的,這是在您能完全看懂書的情況下。如果不行還是聽壹聽老師的課比較好,行不行以會不會做書後習題為準。
大學老師也不是像壹些人說的那樣上完課就走沒影了,如果妳在他出去之前去問他,他還是很樂意為妳解答的,妳也可以在壹次大課的中間十分鐘去問他。實在不行,他會留郵箱,妳可以私信他。
上大學之前聽說大學上課不固定座位,需要搶座。當時以為比別人晚到會沒位置坐,非常憂慮。但上了大學才知道根本不需要憂慮,因為選這個老師的學生的數目會設置在比教室空位小的值上,所以晚到充其量只是坐在後排,看黑板可能會不太清楚,但聽課是沒有問題的。
有人說大學食堂很多,達到二三十個。這可能是真的,廈大如果兩個校區都算上餐廳十幾個是有的。但是妳要清楚,這麽多食堂意味著學校面積大,而妳經常活動的範圍是很小的壹個區域,壹般是幾個學院會集中活動於壹個區域,所以離妳近的食堂也就兩三個,而妳最經常去的只有壹個,最順道的那個或者最喜歡吃的那個。我們這些食堂的菜不完全相同,有的是完全不同,個人對食堂的菜還是比較滿意的。而且食堂飯菜都比外面便宜很多。
2.大學生活應該怎樣過 ?(大學是要來學知識和提高綜合能力的)
1)多讀書 ?剛到宿舍看到舍友們書架上各自擺著幾本與專業有關的書,想到自己假期浪過去了,頓時感覺壓力山大,其實他們提前讀那些書對大壹影響不大,所以沒有必要感到壓力。學業上的成績和課外看的書應該沒有太大關系,但多看有關本專業的書對妳以後肯定是有很大幫助的。
不止要多讀本專業的書,其他方面感興趣的也多讀壹些,我就是大學之前很少讀書,因此到了大學感覺什麽都不知道,對事物的見解低下,表達能力低下。如果沒有閱讀習慣,建議去圖書館裏,找到自己喜歡的部分,妳會發現妳的看書欲望瞬間高漲,會覺得哪本都想讀,只可惜時間不夠,這樣就能踏出妳的第壹步,至少我是這樣的,可能會原來不喜歡的也有點想讀了。
大學期間可以多去了解了解其他專業的內容,這樣對各行各業有壹定的了解,對以後也有好處。讀書是系統的學習,知識更加根深蒂固,雖然看知乎也能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但都是壹知半解,很快就忘記了,尤其是漫無目的地刷,而有目的性地去找答案、對比總結還是有幫助的。
讀的基礎上要思考,決不能為了完成壹個量而草草地過。多寫文章,寫下生活的感悟,這些妳以後再翻看時會很享受。讀過的書的精華寫出來就會理解得更深壹層,因為只有理解了才能寫出來,盡量寫給別人看,因為人往往喜歡糊弄自己,對自己不求精益求精,但如果是給別人看的話就會斟酌字句,將邏輯弄的更加完美以防別人的圍攻,在斟酌的過程中就會發現許多原來沒想到的漏洞,這樣會加深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2)參加幾個學生會或社團、部門,兩三個就行,不要太多。加進去之後要積極做事,否則就相當於沒有進,在這裏,妳可以學到壹些技能比如寫策劃、推廣微信平臺等。如果妳想進宣傳部,可能妳要先學會ps或者做視頻,這兩個在大學投部門簡歷時是很吃香的,也有的部門妳進去後會給妳培訓這些。
妳參加了幾個部門,任什麽職務,會哪些技能,這些至少在大學裏投簡歷時都是可以給妳添彩的,大學中妳以後會有很多投簡歷的時候,為了增加被錄用的概率,這方面還是多學壹些比較好,簡歷上壹般會有技能和工作經歷這兩欄,總不能什麽都不填吧。
參加學生會要面試,不要懼怕,反而要抱著這樣的心:就算我不想進也去面試壹下,多面試為以後工作面試做準備,不能壹味逃避。有的同學那段時間忙完這個面試忙那個,這是非常有心的同學,反正面試也沒人認識妳,在這裏失敗總比在職場失敗好。
在大壹下學期要換屆,即妳們有機會成為部長,報名競選,其實很容易就當上了,因為競選的人很少,有很多想退出的,也有很多不敢的。當上部長之後妳會得到更好的鍛煉。
列幾個基本部門的職能吧 (只列舉了想到的,嚴重不全)
(1)外聯部——打電話聯系人,拉贊助等跟人打交道的,比較鍛煉人,不要不敢參加,邁出第壹步之後妳會發現其實很簡單,有很多就是套話,記住了跟誰都這麽問。
(2)宣傳部——技術活,設計海報、宣傳單、推廣微信等幫壹些合作的單位宣傳
(3)體育中心——組織學校的壹些體育比賽,有時要在現場觀看,聽說很費時間
(4)自律中心——衛生檢查,組織和宿舍有關的活動,事比較少
(5)青年誌願者協會——為活動招募誌願者,記錄管理工時。
註:我們學校沒有壹定量的工時是評不了獎學金的,所以很多學生周末的很多時間都獻在誌願者上了。當誌願者要報名,經過篩選(內部篩選,不用面試),之後有的要培訓壹下就上崗。多參加培訓還是有好處的。誌願者就是參與壹些活動,幫幫忙,比如整理失物招領裏的失物、把亂停的自行車整理整齊、還有新生到校時的搭帳篷迎新這類的。
社團大部分是興趣社團,也有壹些公益社團,這種和部門要做的事差不多,但有很多會有工時,而且是內部人員給妳,會翻倍,所以在這種社團裏是不愁工時的,如果參加暑期支教的話,每天都會有8個工時,去壹周就56個了,這是別人壹學期辛辛苦苦都賺不到的。
其實部門和社團的事都很少,壹學期就壹兩件大事,小事可參加可不參加,只會占用妳壹點點的時間,完全不沖擊學業,就算趕在壹起了,可以練練抗壓能力,其實多少任務妳都終究能完成,以後工作初期可能也會有很多工作壓力,現在適應壹下也沒什麽壞處。
3)練習盲打,這是個看起來高大上,實則非常容易學的技能,堅持不到壹個月保證練成。因為以後會經常要打字,比如寫論文(有很多水課的期末考核就是寫論文,幾千字,但不要求水平,不跑題寫出來就行,其實很簡單,應該說比卷子簡單),打得快能節省不少時間。
具體方法是:先查各個手指控制哪些鍵,之後按26個字母順序打,很多遍之後,試著不看鍵盤練。之後妳可以下壹個打字軟件或打壹些自己想打的文章,每天中午打壹個小時,總體不到壹個月就完全可以盲打了。練習打字時先看著鍵盤打很多之後,手指就會自己形成肌肉記憶,不看鍵盤時就會自己移動,此時不要用大腦控制手,因為這樣反而會更慢,就讓手自己移動,有時會打錯,單刪了就好,越練就會越不錯了,不用刻意保證正確。這是本人自己練習的方法,妳也可以去找更科學的訓練方法。
這裏要提壹種思想,就是凡事先打下基礎,無論是否深挖,都是非常有利的。比如還不會盲打的時候,記住了手指的擺位,之後每次打字都按照這個規範的姿勢來打,可能最開始打字比較慢,但是每次打字都不自覺地朝目標走進了壹步。即使妳不專門花時間練,久了就會越來越快,最後自然就能盲打。而沒有章法地打字,速度永遠是那樣,打多少都不會有進步。這在其他方面也是壹樣,花少量時間把壹個領域的基礎框架掌握了,之後的每壹次接觸都是在向這個框架中添枝加葉;而沒有建立框架的人接觸的知識都孤零零地懸掛在那裏,不久就全忘了。我想這是厲害的人可以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厲害的壹個原因。
4)成績要好(尤其是專業課,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壹,以後也要保持,因為大壹下學期可能會推出壹些人才培養方案,加進那個團體會得到特殊培養。想被選進去,成績要名列前茅,而且成績還涉及到大壹下分專業和以後的保研等。不要以為大學成績過了就行,依然要拼到前面,否則等機會來了的時候,妳後悔已經晚了,本人親身經歷,深有體會。
5)好好學英語,即使妳不出國。因為現在很多好的資料都是外國的,而且中國也在與國際接軌,英語格外重要。要是妳真的認為學英語真是太難了,那妳就爭取把單詞背好,聽力和口語實在搞不定的話先放壹放,先保證讀英語文章沒問題。關於學英語的知乎上有很多好回答確實不錯,可以借鑒。
6)多交朋友,包括本院、外院、學長、學弟。妳壹般是在上課的時候認識本院學生,在部門、誌願者的時候也可以,還可以認識學長。在社團或校級學生會裏可以認識外院學生。跟老師搞好關系也是很重要的,課下去問問題、在office hour多去找老師討論等方式。因為以後可能真的會有機會需要老師幫忙的,比如有些活動要找指導老師、申請項目需要推薦信等。這時找的老師如果不認識妳,雖然很多時候他也會幫妳,但是就沒有認識的那麽方便。
7)鍛煉身體也很重要,妳壹定要有壹個好的身體才能應付將來工作的艱辛,這應該不用多說。
最後壹句忠告,當妳步入社會,會面臨各種壓力,妳將很難再靜下心來學習了,所以好好把握好大學的時光,盡早進入狀態,以免以後後悔。想壹想,有多少人後悔過沒有好好學習,有多少人後悔年輕時沒有好好浪,對比壹下人數就知道妳該選擇哪壹條路。
----------快壹年了,第壹次更新--------------
先談壹談自行車的事。
剛剛到大學可能覺得大學更大了,自行車是必備之物,於是不管三七二十壹,先買壹輛再說,答主當時就是這樣,剛來大學沒幾天就和舍友們每人買了壹輛,但是後來才發現沒必要。我們走路從宿舍到教學樓只要10分鐘,所以騎車加上解鎖上鎖的時間,真的不快多少。
所以如果不是校園非常大,或者有時候必須騎車去什麽比較遠的地方,建議不要買自行車,因為買了可能壹直放在那裏基本不騎。壹般去上課下課都是要跟同學壹起去吃飯或者回宿舍的,如果大部分人沒有自行車,妳的自行車也要推行。
下面說壹說如果真的要買怎麽買。
寧可買二手好的,不要買壹手差的!!!
答主最開始買的是壹輛350元的變速車,很快變速器就用不了了,接下來騎車無比費力,實在不堪回首……而且經常出故障,比如輪胎爆了,修壹次50,小毛病幾次下來都趕上再買壹輛了。
如果想買便宜的,建議不要買變速的,應該還可以。
第二年我買了壹輛600的樣品車,就是放在店裏讓人試騎的,網上賣1000左右,店主保養的非常好,騎起來很舒服,壹年了,壹點毛病都沒有。
如果買壹手的新車,有時千元以上的比較好的車,光鮮亮麗,容易被人偷,我有壹個同學就是這樣,買了沒幾天,就被偷了。所以如果是那種非常愛車的,非要買這麽好的,還是註意停到監控攝像下面,晚上拉回宿舍吧。
下面說壹說大二壹年學習方面的感受(可能不對所有人都適合,認為扯淡的就跳過)
答主來自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到了大二才知道大壹根本不算累,大三估計會更累。到了期末考試,基本上是每壹科只有壹天的時間復習,每壹科都是壹本像《三國演義》那麽厚的書,難度也比較大(因為內容太多),真是壓力山大。對我來說,每壹門的重要的考試,壓力都能和高考媲美,甚至猶有過之,因為這些成績不像高中的期中期末,而是會決定妳將來的人生走向。所以我這學期基本上所有業余時間都在圖書館度過,也就是除了上課、學生會和社團等活動,都在學習或者看書,除了課程要求還會自學壹些軟件。每天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回宿舍,中午也不休息。這學期手機也不怎麽看了,知乎裏的知識太過零碎,我也不太會去首頁裏刷,而是去查找自己想知道的。(只是打壹個預防針,讓和我處於類似處境的同學做好心理準備,與諸君***勉吧!)(我的生活可能有點偏極端,可能大部分人沒有辦法達到這種程度,所以請當做我的自白,沒有讓所有人都這麽做的意思,希望少噴!)
到了大二,大家都開始準備是要保研還是出國。想要出國的不像想保研的那麽看中學習成績,但是也不能落下;想出國的話,雅思托福可能大壹就要開始準備,這樣不會錯過壹些本科的出國機會或者交流機會。
想保研的就會刷成績,到了大二,分數普遍比大壹高,很多課程都能滿績(90分以上),所以競爭更加激烈,不容得有壹絲疏忽,這也是更讓人緊張的壹個原因。考試卷子裏的題目是往年原題的現象更加嚴重,所以做往年試卷是很重要的。現在大類招生,如果想保研,最好選專業的時候,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選專業時,可能會遇到是選偏理論型的還是偏應用型的的問題,在上大學之前,由於我不想搞理論研究,於是比較排斥偏理論型的專業,但是大學兩年內,經老師的耳濡目染,我才知道,本科選擇理論型的更好。因為本科理論學好了,應用可以留到研究生時就趕趟,而如果本科就偏向應用,沒有打好理論的基礎,將來的選擇方向就會偏窄。
舉壹個例子,經濟學院分專業時,金融學專業是最熱門的,要求名次也最高,其他專業的門檻不明顯。當時我的分數可以進入金融,但是壹定會墊底,糾結之下,我選的是統計專業。因為墊底意味著將來獎學金沒有妳,保研名額沒有妳,出國也面臨較大困難,只能選擇艱苦的考研之路。於是我選擇到統計來當“雞頭”,現在我很慶幸我當時的選擇。
金融屬於偏應用型,統計屬於理論型。經濟領域對數學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有的證券公司招人時,甚至不要有經濟學背景的,而要有數學或統計學背景的人才。而且在將來選擇研究生方向時,本科是金融專業的,基本上讀研也要走這個方向,而統計學專業的學生,讀統計也行,讀金融也很受歡迎,經濟類的院校對數學院的學生也是比較歡迎的。本科課程其實統計和金融差不太多,必修課只有少數課不壹樣,但是就是這部分課程,我們學的是更深的數學,他們學的是金融投資的專業知識,他們的課程我們以後想補是很容易的,但是數學這種課程有老師引導是很重要的。還有壹個差別是院系選修課,他們提供的也是金融投資方向的,而我們是數據分析的課程,這樣壹來這個本科學下來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學校壹般都有暑期社會實踐,這需要妳提前組隊,否則等到快報名的時候再組可能拉不到厲害的人,有的提前壹學期就開始組了。組好隊要想好調研的課題,還要找指導老師,可以從上過自己課的老師裏找,給他發郵箱約壹下。實在想不到課題可以問問老師有沒有課題,老師建議還是很好的。然後就是提交策劃,暑假八九個人找個時間去某個省市調查,比如當地的民生狀況,教育狀況等),發放問卷或者走訪政府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