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老年合唱隊的隊長兼教練是65歲的退休高級講師劉鐵範。他手裏捧著壹個“奇特”的“歌本”———那是他根據錄音、光盤整理的壹千七百多首中外歌曲的歌譜,厚厚的壹大本,足有2.5公斤!
“鬥室”之樂
來到劉鐵範的家,這是壹棟1976年大地震後建的老式單元樓。他自豪地說,這樓特別結實!絕對抗震!小小的單元,只有四十余平方米,兩間居室是“死裏外”,裏邊的壹間是他和老伴兒的居室,兩張單人床就把小屋塞得滿滿當當,中間只留出不足半米的通道。兒子的居室也不寬敞,壹張單人床差不多占去了“半壁江山”,更顯得那臺51英寸背投大屏幕彩電格外“凸出”,再加上DVD機、錄像機、錄音機等等的家用電器,也是滿滿當當。三口之家卻有兩臺大電視(劉先生屋裏還有壹臺25英寸的呢),也算是“鬥室”裏的壹大特色。劉鐵範笑談,居室可以小,電視卻不能不大!大屏幕彩電,看著舒服啊!而且,音響也好。
真沒想到,身為退休高級講師,他竟沒有壹張書桌。
他說,妳的判斷不對,我有“書桌”呀。他把壹個折疊的矮腿兒小桌子支在床上。我說,這是“炕桌”呀。他說,這也是我的書桌。原來,那壹千多首歌譜,就是他坐在床上,在這小“炕桌”上整理出來的。
提起唱歌,說起識譜,夫妻二人格外興奮,他嘴裏哼著曲子,妻子就跟著他唱起了“我們的生活比蜜甜”。
愛唱歌的人,總是快樂的。
在這擁擠的“鬥室”裏,在緊靠屋門的墻邊上,我發現了壹個油畫的畫板,壹幅臨摹中的油畫把我的視線帶向廣袤的森林……這也許正是“鬥室”主人內心世界的寫照。
他說,這是我的另壹個愛好,是在圓我初中時的壹個“夢想”,兒子和老伴兒都支持我,給我買畫布、畫筆和油彩。兒子中專畢業參加工作,前年“買斷工齡”,讀大專接大本,很快就拿到文憑啦!我們還有大房子呢,八十多平方米寬敞極啦!位於大港在我們的校區內,周圍環境優美,空氣新鮮。
今天的生活讓他們快樂著,明天的憧憬讓他們依然快樂著。
癡情歌曲
劉鐵範從小喜歡唱歌,初中時他遇到壹位十分出色的音樂老師,為他打下了堅實的音樂基礎。他的樂感很好,聽兩遍收音機播放的歌曲,就能寫出八九不離十的歌譜。老師誇他有音樂天賦,鼓勵他將來考音樂學院,可是,高中畢業他卻上了東北工業學院。工作幾經輾轉,歌聲始終伴隨著他。
從壹所中專校退休後,聽說社區有個老年合唱隊就積極報名參加了。很快,他的音樂才華在隊裏“出類拔萃”。原來,這支合唱隊是純業余水平,基本是領隊跟著“帶子(錄音帶或CD盤)”學,隊員跟著領隊學,走調、跑調、節拍不準等等是“家常便飯”,也難怪,學唱歌連歌譜也沒有,那怎麽行?這是壹個尷尬的局面:壹方面歌星的音像制品充斥市場,另壹方面書店裏絕少出售相應的“歌譜”。劉鐵範便發揮自己的特長,把大家學唱的歌曲,整理成歌譜。這是壹項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反反復復地聽帶子或光盤,壹張小“炕桌”伴隨著他度過了壹個又壹個激情燃燒的時刻,整理歌譜,他到了如醉如癡的地步,有時,半夜裏忽然醒來,想起某個音節、音符“翻譯”得還不準確,就戴上耳機,再聽、再改,壹直到準確無誤了才算滿意。
為整理歌譜,他已經用壞了三臺收錄機。
他把整理的歌譜復印,人手壹份,從音樂的ABC開始,教隊友們識譜。他教唱歌壹絲不茍,壹次,練大合唱,某隊員總是唱不準,他就請人家出列,反復“指教”了將近十分鐘,搞得人家很難堪。事後,他認識到“恨鐵不成鋼”也要講究教學方法,不能傷隊友的自尊心。於是,他主動“檢討”並改進了方法,個別問題私下裏“探討”,效果更好。劉鐵範說,成績是大家***同努力取得的,老黨員孫誌信、老大姐張秀華等等都熱情為大家服務。
夫妻互助
劉鐵範是老年合唱隊的隊長兼教練,他的老伴兒周桂珍是舞蹈晨練隊的隊長兼教練,兩位只享受誌願者(無私奉獻分文不取)待遇的“領導”,成天忙著呢。
俗話說“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他們夫妻之間也是互相支持、互相幫助。舞蹈隊要去參加區裏的選拔賽,排練節目的時候,老伴兒邀請他前往“指導”。看過之後,他毫不客氣地找出了壹堆毛病,什麽動作不整齊、節奏感不強、缺乏激情等等,他說,唱歌與舞蹈是相通的,要用“心”去唱、去跳,才行!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帶著感情跳,要用肢體語言表現妳的激情,尤其是面部表情和眼神,要會“說話”能傳情,大家都這樣做,整個舞蹈就有魂了,就能激動人心了!
他的“指導”使舞蹈隊的隊員們頭腦開竅兒,跳得越來越好。他在看《在希望的田野上》時,總感到有點兒“不得勁兒”,毛病在哪兒呢?壹時間又找不出來。回到家,吃飯的時候他還在琢磨,忽然他大叫道:頭型!毛病就在頭型上!把老伴兒和兒子嚇了壹跳。老伴兒說,那怎麽辦,總不能讓大夥兒統壹剪發吧?他想出了壹個好主意———每人壹塊與服裝相協調的頭巾,使問題迎刃而解。
合唱隊的水平越來越“專業”,應邀參加社區消夏晚會、節日聯歡等等演出的機會也多了,為了渲染和烘托氣氛,需要載歌載舞,每當此時,老伴兒就拉著舞蹈隊前往“助陣”支援。有朋友提議說,幹脆,妳們夫妻合作,搞成壹個歌舞隊多好!
信任無價
合唱隊在冊隊員五十余人,經常參加活動的骨幹有三十人左右,年齡最大的74歲、最小的47歲,除五六名男隊員外,基本上是壹支“娘子軍”。
隊裏有什麽臨時任務或活動,需要“電話聯絡”,“黨代表”劉鐵範是老黨員,有覺悟和“自律”精神,他感到壹個男士往女隊員家裏打電話多有不便,趕巧有壹名女隊員熱心於為大家服務,他索性就請她與大家聯絡。平時與隊友相處中,可能與某人接觸多些,與某人接觸少些,人多議論多,於是,“隊長偏向某某”之類的風言風語就傳到了老伴兒周桂珍的耳朵裏,她非但沒有對丈夫產生“懷疑”,而且非常自信地解釋說,我們老劉不是那種人,他的人品和處世原則我最知底。
老伴兒的信任化解了別人的疑慮,使大家了解到他們夫妻恩愛、感情深厚。
劉鐵範深有感觸地說,夫妻之間最寶貴、最難得的就是相互信任,信任是無價之寶!老伴兒的信任讓我放開手腳為大家服務。現在,我們隊裏的關系十分和諧融洽,大家為了壹個目標———歌唱生活!
在社區居委會的支持下,壹群快樂的老人歌唱著生活。他們在歌唱生活中陶冶情操、在歌唱生活中愉悅精神、在歌唱生活中健康身心。他們歌唱著快樂幸福著!
在很多公園、居民小區內交誼舞、秧歌、老年迪斯科、扇子舞隊等更少不了中老年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