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體會快樂:
⑴ 讓語文學習“快樂”起來:
讓語文學習“快樂”起來,首先教師要扮演重要角色,以自己的機智幽默、小組的互動、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語文課堂“快樂”起來;其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通過課本劇表演、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快樂”起來;最後要創設愉悅的語文學習環境,通過隊報、黑板報、學習園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⑵ 體驗成功的快樂:
語文學習不是觸手可及,不可能都是簡單易行,有時要付出努力,付出耐心,付出時間,有時甚至付出許多“犧牲”。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老師的壹個肯定的眼神,壹句不經意的表揚,壹個贊賞的動作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學習,享受快樂。有了快樂,學生才會產生更大的語文學習興趣,這樣的語文教學無疑是成功的、有效的、快樂的。
3、讓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快樂追求:
“頭懸梁、錐刺骨”的蘇秦快樂否?我認為他是快樂的,因為他追求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這就是學習的快樂,追求知識的快樂,追求理想的快樂。壹個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是快樂的。周恩來總理讀書是享受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快樂。如果我們只把快樂建立在眼前,沒有長遠的目光,這種快樂無疑是貧乏的、膚淺的。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對語文的學習有壹種快樂的追求,語文學習才可能真正快樂起來。
二、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體會快樂1、啟發想象,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思考的快樂:
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學生常會提出壹些老師料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習《要下雨了》壹課時,學生提到:“為什麽螞蟻要把家往山上搬?而不往山下搬呢?向下走不是會更好走嗎?”聽到學生的提問後,我沒有粗暴打斷,而是首先表揚她肯動腦筋,問題提得有水平。緊接著,我請大家來回答這個疑問。其他學生根據自己平常所掌握的知識,幫助該名學生解答了這個問題。
如果我壹開始就否定了這個問題,而根據教學設計繼續下面的內容,那不是失去了壹次讓學生展開思考和想象的翅膀的機會?雖然這節課的教學進度被拖了下來,但在幫助別人解答問題的同時,學生都有所收獲,而這些是課堂外接觸的知識。再者,想象的翅膀折斷了可再也接不起來了。
2、鼓勵質疑,讓學生感受創新的快樂:
學生的思維壹直以來都被老師的權威所取代,不敢對“司空見慣”置疑,對“完美無缺”置疑,對教材置疑,對教師置疑……我在課堂上解開他們的精神枷鎖,使他們感受創新的快樂。
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書本不壹定全對,老師的話也不是聖旨,要敢於提出自己的疑問。”每節課上,我都會設計質疑的環節,引導學生從文章語言因素、表達形式、篇章結構、思想感情等方面去發現問題,在此基礎上,進壹步引導避免脫離教材內容和語文教材特點的不著邊際的濫問。比如以語言因素為例,學生可在標點不同處、字詞精當處、語句重復處,前後矛盾處等質疑。經過壹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質疑水平逐步提高,壹些學生能提出具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
3、指導實踐,讓學生感受學以致用的快樂: “學以致用”說的是學習最終的歸宿。學語文到底也是為了運用。在小學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我盡力創造條件讓他們“實習”。布置學生寫日記,定期選擇那些生動的、有特色的日記,加以修飾,張貼在課室後面的“優秀作業”展覽上。每日利用每節課的兩分鐘預備鈴,布置學生背誦壹首古詩,積累四個成語,學習壹條格言警句,並做到當天鞏固…… 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業張貼在墻上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出口成章”的時候,他們臉上興奮、激動的紅暈比天邊的彩霞還絢麗。
三、溝通師生情感,促進學生快樂學習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並有所感悟,潛能和創造性因此得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教學傾註的熱情,對教學內容的體驗,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以及教師心情的愉悅、興奮等。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還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生在課堂中就會毫無反應,對學習內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態度,整個課堂就會如壹潭死水。這就必然影響學習的效果。“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容都會形成壹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壹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就需要調動自身情緒,渲染課堂氣氛,營造壹種與文章內容相壹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感氛圍中,仿佛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形成壹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角色之中。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在語文教學中,把語文課堂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為滿足學生求知欲的苗圃,變成培養學生能力、陶冶學生性情、凈化學生思想的樂園,是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