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簡單地描述日程表:做活動,做海報,做微信公眾號文章,對接乙方,拍 TVC,年底幫其他部門設計掛歷等。
每個人都能描述出自己做的工作,但幾乎沒有人能指出自己 “為什麽要做這些工作”,大部分人很清楚自己的日程表,但不清楚日程表背後的意義。
這非常奇怪,如果妳問壹個高中生在做什麽,他的回答應該是 “我每天都在學習,以提高成績”,而不是描述日程表本身 “我每天在起床、吃飯、走路、上課、睡覺”。
如果妳問壹個內科醫生在做什麽,他的回答應該是 “我幫人看病,並且制定治療方案”,而不是描述日程表本身 “我每天見病人,開處方,寫醫囑。”
很顯然,高中學生和內科醫生都知道自己每天到底在做什麽,以及背後的意義是什麽。但壹到了當下的市場部工作,就好像換了個世界——我們借勢熱點,運營公眾號,設計幾張海報,但好像不關心這到底是在做什麽。
所以大部分公司並沒有真正在做 “市場營銷”(Marketing),而是在做 “生產”、“產品” 或者 “銷售”。
實際上,按照不同公司的導向,壹般有四個階段:生產型公司、產品型公司、銷售型公司、市場營銷型公司。
生產型公司 認為最重要的是擴大產能、招工人開工廠等,他們認為有了足夠的生產,企業就會足夠盈利。
典型的是十幾年前國內很多玩具、電子、服裝廠商,為了擴大產能,不斷造貨,從不管產品是否優質,更別說品牌了。從而導致很多國產產品被貼上了 “劣質”、“坑人” 的標簽。
產品型公司 認為最重要的是提高產品性能,他們認為只要產品性能足夠好,企業就會盈利。
比如十年前國內電池行業都在忙於擴大產能、制造質量不穩定的電池時,南孚等企業率先集中精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穩定性,不斷生產更加優質的電池。
再比如,很多充滿 “產品情懷” 的智能硬件廠商、手機廠商主要戰略就是不斷優化、改進產品本身。
產品型公司往往能制造精品,但最大的缺點就是患上萊維特所說的“營銷短視癥”——忽視用戶的需求。
之前我見過壹個為高血壓人群做智能手表(可隨時監測健康)的公司,技術非常牛,花費大量資金把防水性能做到業界第壹——可以水深 20 米防水。可這樣的性能優化本身是無法帶來溢價的——高血壓人群根本不可能潛水這麽深,他們為什麽要買壹塊潛水 20 米的手表?
產品型公司認為更好的產品就能帶來更多顧客和利潤,但其實不是。因為市場營銷有壹項重要的規律是:
超出用戶需求的性能,無法帶來溢價。——克裏斯坦森
銷售型公司 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產品賣出去,只要產品賣得多,企業就會盈利。
比如很多房地產項目、保險公司、理財公司、保健品公司等,通過包裝各種新概念、提出各種新口號、雇傭大量銷售員,壹切以成交量為核心,目的就是把產品賣出去。
銷售型公司普遍的方法就是:“告訴市場部和廣告公司,我們產品出來了,趕緊找個概念幫我包裝壹下,最好能引爆市場!”(對應的方法論主要是以品牌包裝為基礎的傳統廣告學)
這類公司往往已經開始建立品牌,也能取得壹定銷量,但無法解決持續經營問題,高度依賴大額推廣預算和廣告公司的奇思妙想,產品也往往是火過了壹陣子就消失了。
市場營銷型公司 最重要的就是 “有效滿足顧客需求”,認為只要 “比競爭對手更有效滿足顧客需求”,企業就能獲得利潤。
這類公司,企業的壹切都圍繞顧客需求展開。同樣是保健品企業,他們認為自己是在 “讓人更健康”,產品銷售和研發可以做到這壹點,公眾號發文章也可以幫助這壹點,甚至所有的公關、銷售等活動都圍繞 “我如何滿足用戶需求” 來展開。
同樣是 “加油站”,他們認為自己是 “為司機提供繼續行駛的權利” 而不是僅僅狹隘地定義成 “加油”。
從這個角度來看,輕視市場營銷的公司,往往是單純的生產或者產品公司,他們關註的是自己而不是顧客;認為市場營銷就是 “打廣告賣產品的公司”,往往是銷售型公司——產品部門造出來產品,然後讓其他部門賣出去就完了。
而真正的市場營銷型公司,則會明白上面說的這壹切:企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 “創造並留住顧客”,而最重要的方式就是 “更有效率地滿足顧客需求”。
現在妳理解了什麽是 “市場營銷”(Marketing),然後再看市場部就非常簡單了。
我們知道,壹個 “市場營銷” 型的企業,關鍵是 “為顧客提供價值,滿足顧客需求”,而顧客接受的價值,其實分成兩部分:
顧客真正接受到的價值,分為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
比如果汁的有形價值:新鮮程度、純度、瓶子握感、口味等。
果汁的無形價值,比如:
消費者選擇果汁的時候面臨困惑,不知道哪種比較新鮮,但看到 XX 牌果汁,壹下子知道它過去壹直不錯,就立馬買了——品牌簡化決策的價值。
晚上加班,這麽晚了不想喝咖啡,又不知道喝些什麽,突然想到 XX 果汁的文案 “今天又加班,妳要喝果汁”,就知道要買果汁了——提供消費線索的價值。
過去喝果汁就是喝果汁,但現在拿著 XX 牌果汁,不光滿足好喝需求,上面寫著的 “XX 新健康主義”,提醒我是壹個追求健康的人,讓短短 3 分鐘喝果汁的時間體驗感不壹樣——提供體驗價值。
這種果汁,比星巴克咖啡還貴,更重要的是,大量廣告讓所有人都知道了這壹點,買壹瓶拿著上班,我感覺同事都投來羨慕嫉妒恨的目光——提供身份象征價值。
而這些就是市場部最重要的工作:創造無形價值。
是的,如果說銷售部門是為了促進價值交換(比如做節日促銷),那麽市場部就是跟產品部門壹起,創造值得被交換的價值本身。
對顧客來說,市場部應該是創造並提供無形價值的部門——比如品牌可以簡化決策,可以提供體驗感,可以提供象征等。
對公司來說,市場部就是管理消費者無形價值的部門——比如更多人認可產品,即使還沒有購買,價值也看不見,但其實是公司的重要資產。
如果這樣看,文章開頭提出的各種活動才有了意義。比如市場部下個月目標要創造的無形價值是:
“我們想讓更多的消費者,拿到果汁,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口感,更是對個人健康的追求。(提高體驗價值)”
為了做到這壹點,我們下周要做壹個線下活動,請各種健身美女分發果汁,號召每天喝果汁每天健康壹點。
為了做到這壹點,下個月拍的 TVC 廣告,需要描述壹個有健康生活態度(而不是自暴自棄)的人,是每天喝果汁、健身並不斷進步的形象。
為了做到這壹點,微博上要緊跟 “健康生活態度” 類的話題。
……
總之,所有活動的目標,都是為了讓更多消費者得到這樣的“無形價值”——在喝果汁的過程中,不光享受口感,更能感覺到 “自己正在追求健康”。
再比如當妳穿上壹雙耐克跑鞋跑步的時候,不光是鞋子的柔軟舒適給妳帶來的價值,還有把自己想象成科比那樣的廣告主人公而產生激勵感(“Just?do?it”),還有對產品本身的放心,不擔心它隨時壞掉(品牌塑造的可靠感),還有偶爾洋洋得意的感覺,而這些 “無形價值” 都是市場部創造的。
既然市場營銷最重要的是 “更有效率地滿足用戶需求”,而市場部就是創造 “能滿足需求的無形價值”。
那麽,相對應的,市場部的 KPI 應該是用戶導向的,而不是財務指標。
衡量市場部績效的,並不是 “這個月銷量多少”“創造了多少股東權益”,而是它到底為多少人創造了多少無形價值:
比如:
“有多少人,現在把我們品牌當成了果汁的代名詞?”
“消費者是不是僅僅認為我們就是造果汁的,還是代表著某種健康生活態度?”
“有多少消費者,在加班的時候,想起來的第壹種飲料選擇是果汁,而不是咖啡?”
“消費者拿著我們的果汁上班,和拿著其他品牌的果汁上班,個人形象有什麽區別?”
“消費者在選擇果汁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各種品牌之間的混淆嗎?”
結語
這篇文章所有的理論,都來自於壹些擁有超過 40年 歷史的經典營銷理論,並被無數企業驗證過無數遍,但是我相信仍然會有很多人提出質疑:
“妳說企業最重要的目標是有效滿足顧客需求,可我又不是做公益的,我這人很現實,企業的目的,在我看來,就是賺錢!”
當然很正確,企業要賺錢。但這樣的論斷,除了炫耀自己多麽 “現實主義” 並且為過去的行為開脫之外,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我要賺錢”,所有人當然知道,但它並不能指導任何壹個經營行為,告訴員工我們要賺錢,也不能幫助他們更好服務顧客從而把錢賺回來。
相反,發現並滿足顧客需求,持續為他們提供價值(不論是有形價值還是無形價值),則能在眾多的企業行為中提供關鍵指導。
沒錯,這是壹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但是不論商業社會怎麽變,不論是互聯網經濟還是馬車經濟,不論是新媒體還是農村刷墻營銷,都需要遵循最基本的商業規則和商業邏輯。
而在這些商業邏輯中,關鍵的壹環就是:
企業的核心,就是創造並保持顧客的能力。企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更有效滿足目標市場的用戶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市場部扮演的角色是 “為顧客創造無形價值”。
所以需要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的市場行為:我們未來幾個月,到底要創造什麽無形價值?現在的活動,有哪些是在創造這個價值,有哪些是在無意義的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