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衛風?伯兮》原文及賞析
原文
伯兮朅兮1,邦之桀兮2。伯也執殳3,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4?誰適為容5!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6。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7?言樹之背8。願言思伯,使我心痗9。
註釋
1.朅(qi?切):英武高大。
2.桀:同"傑"。
3.殳(shū書):古兵器,杖類。長丈二無刃。
4.膏沐:婦女潤發的油脂。
5.適:悅。
6.杲(ɡǎo稿):明亮的樣子。
7.諼草:萱草,忘憂草,俗稱黃花菜。
8.背:屋子北面。
9.痗(m?i妹):憂思成病。
賞析
戰爭會破壞很多東西,而它首先破壞的是軍人自身的家庭生活。軍人尚未走到戰場,他們的妻子已經被拋置在孤獨與恐懼中了。她們的懷念不是壹般的懷念,那永遠是充滿不安和憂慮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來,幾乎成為她們生活中唯壹有意義的內容。
然而戰爭又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壹場正在進行的戰爭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評判為?正義?,從事這場戰爭的群體和它的領導者,總是要勉勵群體中的成員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犧牲。國家給軍人以榮譽,使他們認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犧牲是值得的;這榮譽也會影響他們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們認為家庭生活的破壞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因此,寫妻子懷念從軍的丈夫的詩篇,通常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為丈夫而驕傲這驕傲來自國家、來自群體的獎勉;思念丈夫並為之擔憂這種情緒來自個人的內心。
《伯兮》就是典型的這種詩篇。
詩壹開篇,我們看到壹個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間排行的第壹位,也就是老大,這裏轉用為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所以我們譯作?大哥?),口氣中帶著親切感。現代的歌謠還常見這種情形。這位丈夫為什麽是值得驕傲的呢?壹則他長得英武偉岸,是壹國中的豪傑,同時也因為他非常勇敢,充當了君王的先鋒(由此看?伯?身份,當是貴族階層中的武士)。而驕傲的來源,主要恐怕是在後壹點上。假如?伯?雖然長得高大英武,在戰爭發生時卻畏縮不前,妻子就沒什麽可以公然誇耀的了。其實,壹般人所知道的光榮,也就是社會所認定的光榮,個人在這方面是沒有多少獨立判斷的能力的。
轉入第二章,寫自從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頭發女性身體最富裝飾性的部分零亂得像壹蓬草。這後來成為中國古代情詩最典型的表達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徐幹《室思》),?終日懨懨倦梳裹?(柳永《定風波》),?起來慵自梳頭?(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等等,不勝枚舉。這是以對女性的美麗的暫時性的毀壞,表明她對異性的封閉,也即表明她對丈夫的忠貞。不過,作為軍人的妻子,這種舉動還有進壹步的意味。在古代,婦女是不能上戰場的,因此妻子對從軍的丈夫的忠貞,實也是間接表現了對於國家的忠貞這就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群體國家的要求。試想,假定壹個軍人在前方冒著生命危險打仗,他的妻子卻在後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東家串西家,哪怕並無不軌之舉,他能夠安心嗎?這不僅對於家庭是危險的,對於國家也有極大的不利。所以,社會尤其需要鼓勵軍人的妻子對其丈夫表現徹底的忠貞。此詩不管是出於什麽人之手(它可能是壹位婦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擬寫),這樣寫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後來杜甫的《新婚別》寫壹位新娘對從軍的丈夫表示?羅襦不復施?,還要?當君洗紅妝?,好讓他安心上戰場,與本篇可謂壹脈相承。
然而,盡管詩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義?,她對自己的丈夫能?為王前驅?很感驕傲,但久久的盼待壹次次落空仍然給她帶來巨大的痛苦。對於古代婦女來說,生活的全部內容、幸福的唯壹來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壞了,她們的人生也就被徹底破壞了。而等待從軍的丈夫,這與壹般的別離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後有很深的憂懼。潘嶽《寡婦賦》用本詩為 典故 ,有雲:?彼詩人之攸嘆兮,徒願言而心疼榮華曄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詩中未從正面寫出,而又確實隱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終不能歸來的憂懼。知道這壹點,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兩章所描寫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與難以排遣的痛苦。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夠?忘憂?,因為這?憂?已經使她不堪負擔了。
詩必須有真實的感情,否則不能打動人;但詩人的感情也並非可以盡情抒發的,它常常受到社會觀念的制約。拿《伯兮》來說,如果壹味寫那位妻子為丈夫的報效國家而自豪,那會讓人覺得不 自然 至少是不近人情;反過來,如果壹味寫妻子對丈夫的盼待,乃至發展到對戰爭的厭惡(這在事實上絕非不可能),卻又不符合當時社會的要求。所以最後它成為我們讀到的這個樣子:對親人的強烈感情經過責任感的梳理而變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與哀愁,但並沒有激烈的怨憤。由於本詩所涉及的那種社會背景在中國 歷史 上是長期存在的,所以它的感情表現也就成為後世同類型詩歌的典範。
關於本篇的題旨,《毛詩序》解釋為:?刺時也。言君子行役,為王前驅,過時而不反(同?返?)焉。?意思就是:理想的 政治 不應該使國人行役無度,以至破壞了他們的家庭生活。實際所謂?刺?在詩中並無根據,不過作者所表達的儒家政治理想,卻是符合詩中女主人公的願望的。(駱玉明顧伊)
《詩經?衛風?伯兮》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題旨、背景,《毛詩序》解釋為:?《伯兮》,刺時也。言君子行役,為王前驅,過時而不反焉。?意思是說:理想的政治不應該使國人行役無度,以至破壞了他們的家庭生活。實際所謂?刺?在詩中並無根據,不過作者所表達的儒家政治理想,卻是符合詩中女主人公的願望的。《鄭箋》雲:?衛宣公之時,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伯也為王前驅久,故家人思之。?朱熹反駁說:?鄭在衛西,不得為此行也。?他認為?婦人以夫久從征役,而作是詩?(《詩集傳》)。
《詩經?衛風?伯兮》後世影響
《衛風?伯兮》壹詩對後世文學創作有深遠的影響。詩中的?自伯之東,首如飛蓬?二句,後來成為中國古代情詩典型的表達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徐幹《室思》),?終日懨懨倦梳裹?(柳永《定風波》),?起來慵自梳頭?(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等等,不勝枚舉。由於《衛風?伯兮》所涉及的那種社會背景在中國歷史上是長期存在的,所以此詩的感情表現也就成為後世同類型詩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