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開天辟地教學設計

開天辟地教學設計

我的收獲: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教師的思維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如何深入?在冀教版七年級上

導語

到底怎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好的課堂?我認為,評價壹堂課是好還是壞,不是看課堂上有沒有新的花樣,而是看學生在這堂課堂有沒有得到發展。

01

設計,是把壹種設想通過合理的規劃、周密的計劃,通過各種感覺形式傳達出來的過程。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教學設計不僅是壹門科學,更是壹門藝術。 是科學,就要依據課標,依托文本,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是藝術,就要追求教學的最優化,就要張弛有度,疏密有致,壹波三折,出人意料,讓學生興趣盎然,樂此不疲,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怎麽讓自己的教學具有設計感,具有藝術性呢?我根據自己37 年的教學經驗,做壹些例談,以期對青年教師的教學有實實在在的指導作用。

策略壹:思維再向前走壹步

為什麽當下許多課堂讓人聽了感到膚淺乏味? 很重要的壹點是教師的思維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 壹名優秀的棋手,他走壹步要考慮後續的兩步、三步,甚至五步、六步。而壹位新手下棋,他就只會想壹步走壹步。我們在教學設計時,也不能停留在壹個環節上,而應思考壹下,這個環節我能否再往前走壹步,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讓教學泛起思維的漣漪。

例壹:審題再向前走壹步。

我教四年級《開天辟地》是這樣設計審題的:

第壹步:先分開板書“天地”,邊板書邊說: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是渾在壹起的,後來出了個大神,把“天地”分開了。接著在天和地之前再板書“開辟”兩字。然後讓學生齊讀課題“開天辟地”。

第二步:本課題目除了讀“開天辟地”外,還可以怎麽讀?

生:可以讀成“開辟天地”。

師:太聰明了!這是第二種讀法。還有第三種讀法嗎?

生:可以讀成“天地開辟”。

師:太棒了!這是第三種讀法,還有第四種嗎?

生:可以讀成“天開地辟”。

生:可以讀成“辟地開天”“辟天開地”“地辟天開”。

……

第三步:僅僅四個字,為什麽能有這麽多的讀法?妳有什麽發現?

生:我發現中國漢字很好玩。

生:我發現這四個字不管怎麽組合,意思都差不多。

師總結:中國漢字充滿無窮的魅力,僅“開天辟地”四個漢字,就可以有五六種讀法,並且意思都差不多。以後我們在讀四字成語時,要多關註字與字的組合搭配,領略漢字詞匯的內在魅力。

啟示:壹般教師審題都會問:誰開天辟地?怎麽開天辟地?開天辟地結果怎樣?其實學生讀了課文都有答案,以上的審題是偽審題。 審題的作用有的是激發閱讀的興趣,有的是提示閱讀重點,有的是提出閱讀問題。 喜歡發現、喜歡探索、喜歡新奇,是小學生閱讀的普遍心理,因此,教師要圍繞語言文字讓學生去發現,去探索。

例二:學詞再向前走壹步。

第壹步:審題環節結束後,在PPT上出示了 6 個成語———女媧補天,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後羿射日。

讓學生讀準確字音。

第二步:請同學們猜猜看,老師為什麽把這6 個成語放在壹起呢?

生:因為它們都是神話。

師:有眼光,壹眼就看出了它們的***同點。還有什麽***同之處呢?

生:它們每壹個成語中都有人物:女媧、精衛、誇父、嫦娥、大禹、後羿。

生:每壹個成語後兩個字都是講誰幹什麽:補天、填海……

生:6 個成語中第三個字詞都是動詞:補、填、逐……

生:老師,我還發現,神話故事都和“天、日、月、海、水”等自然現象有關。

師總結:是啊,因為遠古時代,科學不夠發達,人們對自然現象充滿了好奇和疑惑,就創想了神話故事,來解釋自然現象。這些神話故事充分表達了我們的祖先創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美好願望。今天,我們就壹起走進創世神話———《開天辟地》。

啟示:許多教師滿足於學習新詞的音、形、義,即讀準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義,這樣的教學太壹般化,沒有創意,沒有新意。這壹組的詞語教學設計的創意在於,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詞語之間內在的聯系點。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平庸的教師奉送真理,而優秀的教師讓學生發現真理。 壹旦教師把發現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就會給妳無限的驚喜。 妳看學生不僅發現了它們的屬類是神話故事,不僅發現6?個成語都是主謂結構,還發現了神話的內在秘密,即遠古人類對自然的想象和改造。這是多麽可驚嘆的發現,這就是教學設計再向前走壹步的魅力。

例三:學句再向前走壹步。

《開天辟地》第壹段是這樣寫的:“傳說在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整個宇宙混沌壹團,像個大雞蛋。”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第壹步:請問同學們,天地未分開之前,宇宙像什麽?這是什麽句子?把什麽比作什麽?

同學們很快回答這是比喻句,是把混沌壹團的宇宙比作大雞蛋。

第二步:今天,同學們和我們的祖先比比,如果不把它比作大雞蛋,妳能比作什麽?

生:像個大氣球。

生:像個大水球。

生:像個大泥團、像個大黑洞、像個大鴨蛋。

……

第三步:如果讓妳選擇,妳是喜歡同學們的比喻,還是書上的比喻,為什麽?

生:我喜歡“像個大雞蛋”。因為雞蛋裏有蛋青和蛋黃,也是“混沌壹團”。

生:我也喜歡大雞蛋,因為雞蛋裏能孵出小雞,孕育出新的生命。宇宙裏也孕育了壹個盤古大神。

第四步,有同學把它比作大鴨蛋、鵝蛋、恐龍蛋,這些蛋不是都比雞蛋大嗎,為什麽不把它比作更大的蛋呢?

生:(思考後)因為雞蛋我們天天能看到,而其他蛋不是天天能看到。

至此我總結道:什麽是好的比喻句?就是用常見的東西,去比喻沒見到過的東西,這樣就讓人明白易懂。混沌壹團的宇宙我們誰都沒有見過,但大雞蛋我們經常見到,說它像大雞蛋,我們壹下子就明白了。妳們的大氣球、大水球雖然形象,但不能孕育出新的生命,故不如我們祖先的比喻。妳看,我們的祖先多麽聰明,多麽智慧!我們要向祖先學習、致敬!

啟示:教師教學比喻句,壹般是讓同學們知道什麽是本體,什麽是喻體即止,很少探討為什麽用這個喻體,而不用別的喻體。思維再向前走壹步,就是要追問壹下為什麽!為什麽比作大雞蛋,不比作大水球、大鴨蛋呢? 壹追問,思維就深入壹層,教學就進入另壹重境界。

策略二:有比較才有鑒別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較,是鑒別事物的有效方法。語文學習中,比較法是常用的方法。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用“敲”還是用“推”,使“推敲”的壹字之比較傳誦千古。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對“綠”字的推敲比較家喻戶曉。語文,講究的就是咬文嚼字,推敲把玩,正如古人所言“吟安壹個字,撚斷數莖須”,“語不驚人死不休”。

例壹:古詩詞之比較。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首詞到底好在哪裏呢?我們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品味出語言之美、畫面之美和意境之美。

教師啟發學生:如果把“西塞山前白鷺飛”改成“西塞山前烏鴉飛”,好不好?學生馬上回答:不好。因為烏鴉不吉利;烏鴉顏色黑黑的,不好看;烏鴉叫聲很難聽,壹點美感都沒有。

教師再次啟發:既然大家都不喜歡烏鴉,那我改成“西塞山前喜鵲飛”,好不好?學生思考壹會兒回答:好像也不好。喜鵲喳喳喳地叫,好像太吵鬧了,和這首詞寧靜和諧的氣氛不協調;喜鵲黑白兩色,從色彩上看也不是很美;喜鵲雖然吉祥,但喜鵲的形態不夠優雅,美感不夠。

教師再回到詞句,問:那“西塞山前白鷺飛”好在哪裏呢?

學生豁然開朗,紛紛搶答:江南有許多鳥,但唯有白鷺鳥更具江南風景的代表性,它體態輕盈,飛姿優美,色彩純潔,和江南山水融為壹體,是典型的江南美景。老師,我明白了,作者在選取景物時,應選取最有代表性、最有美感的景物,這樣才能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充分表達出來。

教師為了強化學生的認知,繼續讓學生用比較法品味詞句,問道:“桃花流水鱖魚肥”可以更改嗎?

有的說,我可以改成“梨花流水鱖魚肥”。但馬上就有學生反駁:梨花是白色的,如果改成梨花,色彩上就和白鷺壹樣,缺少了色彩的對比。有學生說,那可以改成“杏花流水鱖魚肥”嗎?馬上有學生接著說:好像也不可以,杏花雖然色彩鮮艷,但星星點點,不是壹大片壹大片的。還有的學生說:不可以。從音律上講,“桃花”是兩個平聲,而“杏花”是壹個仄聲、壹個平聲,讀起來不好聽。

教師看看火候已到,順勢總結道:

是啊,“桃花流水鱖魚肥”,從色彩上看,桃紅與白鷺,青山與綠水,色彩鮮艷明麗,和諧悅目,好壹派江南春景。從聲律上講,“桃花流水鱖魚肥”,平平仄仄仄平平,抑揚頓挫,和諧動聽。再點綴上釣魚人的青箬笠,綠蓑衣,那更是色彩豐富,美不勝收。這就是詞人精心選取美景,悉心提煉文辭的美妙之處。

啟示:能否品味、咀嚼、欣賞語言,是語言能力高低的重要標誌,也可稱為語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大家都認為是美的語言,但美在哪裏呢?缺乏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就很少能講出子醜寅卯來。遇到這種場合,運用比較法是十分有效的辦法。 當然,語文比較法更多的是比較語言,推敲語言,從語詞表達的意思、情趣、色彩、音律、意境、美感等方面去鑒別,去品味,去欣賞。 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素養越來越豐厚,學生的語感壹定會越來越敏銳。

例二:不同版本之比較。

《開天辟地》第二段是故事的重點段,我在教學這壹段時設計了這麽幾個環節:

環節壹:請找出這壹段中妳認為最神奇的壹句話,並說說理由。

環節二:妳對這壹段有疑問嗎?請提出妳的問題。此問題壹出,猶如壹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提出三大問題:

①為什麽盤古醒來就發現身邊有斧子和鑿子?斧子和鑿子是哪裏來的?

②為什麽大雞蛋裂開後壹絲微光透了進來,光是哪裏來的?

③課文中寫盤古揮動斧子鑿子猛劈猛鑿,巨石崩裂,請問巨石是哪裏來的?

環節三:我出示《開天辟地》另壹版本的故事,讓學生比較閱讀,然後問學生:這壹版本的故事中有斧子嗎?有光嗎?有巨石嗎?

開天辟地

萬物之初,壹只雞蛋包含著整個宇宙。雞蛋裏是壹片混沌,漆黑壹團,沒有天地,沒有日月星辰,更沒有人類生存。可是,在這片混沌黑暗之中,卻孕育了創造世界的盤古。

盤古在這只大雞蛋裏孕育成人以後,睡了壹萬八千年才醒了過來。這時,他發現他生活在黑暗混沌的大雞蛋裏,心裏憋悶得慌,渾身像被繩子束縛壹樣很難受,又看不見壹絲光明,於是,他決心舒展壹下筋骨,捅破這個大雞蛋。

盤古胳膊壹伸,腿腳壹蹬,大雞蛋就被撐碎了。可是,他睜大眼睛壹看,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壹團、混沌難分。盤古急了,掄起拳頭就砸,擡起腳就踢。盤古的胳膊腿腳,又粗又大,像鐵打的壹樣。他這壹踢壹打呀,凝聚了壹萬八千年的混沌黑暗,都被踢打得稀裏嘩啦亂動。盤古三晃蕩、兩晃蕩,緊緊纏住盤古的混沌黑暗,就慢慢地分離了。輕的壹部分(陽)便飄動起來,冉冉上升,變成了藍天;而較重的壹部分(陰)則漸漸沈降,變成了大地。

啟示:課文《開天辟地》第二段關於盤古用斧子劈開天地,以及巨石崩裂,微光透進,這三個想象是經不起推敲的。盤古醒來怎麽會出現斧子呢?像盤古這樣的大神開天辟地難道壹定要借助外在的工具嗎?天地未開之前是“混沌壹團”的,“混沌”兩字均是三點水旁,表示天體中充滿水氣,充分反映了我們古人造字的智慧,暗示了“巨石崩裂”是不可能的。課文交待盤古去世時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太陽月亮未誕生之時天體壹片漆黑混沌。因此說“壹絲微光透了進來”也是不成立的。 鑒於此,筆者設計了兩種版本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確,即使是想象,也應有合理的依據,合乎情理。 這壹教學設計也是對學生批判性閱讀的極好訓練,讓學生明白:學習應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只唯真理。

例三:古今表達之比較。

教學《開天辟地》“化生萬物”部分,我把古文引入,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壹:把散文式語言變成詩歌式語言,出示在PPT 上,師生互讀化生萬物的語句,如教師讀“口中呼出的氣”,學生讀“變成了風和雲”。在師生互讀中訓練學生有節奏、有高低、有快慢、有強弱的朗讀技巧。

環節二:出示仿寫的句式,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1.頭發和胡子變成了__。

2.牙齒和骨頭變成了__。

3.就連身上的小蟲子,因為風的吹拂,也變成了__。

環節三:出示古文“化生萬物”片段,讓學生朗讀品味:小古文和現代文比較,妳覺得小古文好在哪裏?

化生萬物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啟示:文言文,語約意豐,語詞簡潔,讀來節奏分明,朗朗上口。這樣優美的文言我們應有機地滲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親近文言、感受文言、喜愛文言。我設計這樣現代文和古文的對比閱讀,目的正在於此。

策略三:好課像登山

十年前,我曾經寫過壹篇文章叫《好課像登山》,這是我的“登山理論”。當時也是有感而發。聽了好多課,感覺絕大部分課如平地散步,沒有設計,沒有起伏,沒有波瀾,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發展,沒有成長。我甚是焦慮。 到底怎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好的課堂?我認為,評價壹堂課是好還是壞,不是看課堂上有沒有新的花樣,而是看學生在這堂課堂有沒有得到發展。 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成長是評價壹堂課好與壞的硬標準!鑒於此,我認為壹堂好課應像登山壹樣,引領學生步步登高,讓學生經歷曲徑通幽、柳暗花明、撥雲見日的過程。如果說登山是身體流汗,那麽上課就是讓學生大腦流汗,讓學生經歷山腳、山腰、山峰三重境界的洗禮。

例壹:尋著問題,拾級而上。

我在教學《天遊峰的掃路人》壹課時,設計了“問題教學法”,即尋著問題拾級而上,帶領學生步步登山。

環節壹:學生在初讀課文基礎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然後把問題板書到黑板上,並寫上自己的名字。我美其名曰“知識產權”“問題產權”。

環節二:面對壹黑板的問題,讓學生篩選出“金問題”“銀問題”。學生經過熱烈討論,篩選出如下三個問題為“金問題”:

1. 老人在山上每天掃上掃下,為什麽說不累呢?

2. 老人為什麽70 多歲了還不退休呢?

3.作者說:“30 年後,我再來看您!”老人能活到100 歲嗎?

環節三:聚焦這三個問題,逐壹討論,讓學生明白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豁達樂觀的人才永遠年輕,永葆青春。

啟示:問題教學是帶領學生拾級而上的好方法,但壹般教師是自己設計問題,牽引著學生步步登高。這樣的方法比較常用,但牽引的痕跡太重,學生處在被動的地位。 這堂課的設計是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篩選,讓學生討論,教師只在關鍵處“四兩撥千斤”“畫龍點睛”。 這樣不著痕跡地引領學生層層攀登,峰回路轉,直達南天門的高峰,領略那語言和思維的無限風光。

例二:環環相疊,直達頂峰。

課堂教學是由壹個個環節組成的,如果壹個個環節是平面相連,那課堂教學就在壹個水平面上,缺乏發展和提升。“登山式”課堂追求立體的教學設計,第壹個環節是第二個環節的鋪墊,後壹個環節是前壹個環節的提高和發展。這樣環環相疊,逐步登高,直到頂峰。

我教學《春聯》壹課就設計了這樣登山的教學結構:

環節壹:出示課文中五副對聯,在學生讀熟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得出對聯的四大特點:字數相等、詞類相當、平仄相對、意思相聯。

——這壹環節是教春聯的知識。

環節二:講述明代神童解縉續對春聯“門對千根竹,家藏萬卷書”的故事,讓學生嘗試做當代神童,和解縉比試,能否續補出更好的春聯。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思維活躍,妙語連珠。

——這壹環節是教對春聯的能力,嘗試對對,運用語言。

環節三:補充擴展閱讀《笠翁對韻》,讓學生了解中國漢語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我們祖先為我們創作了這麽優美的對韻美文,我們作為漢語言的後人,要好好學習,傳承發揚。

——這壹環節是教文化,教傳統,教積累,為後壹步學生嘗試對下聯做好鋪墊。

環節四:補充教學有關名聯,從春聯走向對聯,讓學生視野更開闊,思維向四面八方打開。在學習幾副名聯的基礎上,出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讓學生嘗試對下聯,並且要求學生對出各不相同的下聯。

——這壹環節是教創造性思維,教創造性運用語言能力。

環節五:運用本班學生的名字,嘗試給每位同學的名字對出下聯。

——這壹環節是聯系生活,聯系當下,聯系自我,使學生學到的對對子的能力在當下得到運用,讓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風味。

啟示:《春聯》壹課設計的五個環節,從教知識到教能力,初步嘗試;到教文化,教積累;到教對下聯,對對子;再到結合姓名對名字,在生活中教語文能力。 這真猶如攀登高山,從山腳出發,壹路向前向上,披荊斬棘,柳暗花明,峰回路轉,直至登上山頂,讓學生領略語文學習的無限風光。

例三:圍繞主題,逐步升華。

我教學自組單元“思鄉組詩”時,就采用圍繞主題,逐步升華的教學設計,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環節壹:學習張籍《秋思》古詩,從“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描寫中體會詩人思鄉之情。

環節二:學習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從“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的奇特想象中品味詩人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

環節三:學習聞壹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從“請叫兒的乳名,叫我壹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這樣直抒胸臆,熾熱真摯的語言中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環節四:學習余光中先生的

《鄉愁》,從詩人獨特的比喻——“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及新穎的意象中,品味詩人那含蓄深沈的思國之情。

啟示:思鄉、思國是每壹個人永恒的情懷,如何讓學生在優美的詩文中去感悟、去品悟,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通過詩文的朗誦、吟唱去理解去感悟去浸染。本課設計兩首古詩,重在理解思鄉之情;兩首現代詩,重在理解思國之念。從思鄉到思國,情感不斷升華,主題緊密,設計巧妙,達到了很好的情感陶冶、靈魂凈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