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應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 學習王漫老師的《中小學教師能力要點標準解讀(下)》
如何對應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 上課,有哪位老師沒遇到過上課不認真的學生?相信沒有。不管多肥的草地,都會有瘦牛的。 上課不聽課的學生,上課開小差的學生,比比皆是,每年每級每班都有,就算是重點學校抽簡出來的重點班也好,專子班也好,壹樣有這種上課不專心的學生。所以,我們做老師的,也就見慣不怪了。可是,不理他行嗎?不行,學校領導三令五申的要我們老師管好上課紀律,不管很明顯是不行的,可是,又如何才能管好他們呢?當然,相信各位同仁各有各的招數,有這,我也說說我的做法。 當然,在現在這個社會,普九普實過了這麽多年的學校,在已經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的今天,不能以罰以停學處理這幫學生了,當然這就要想辦法讓我們的學生來認真聽課,認我們的學生來學好妳所上的課。所以,我們必須要抓住學生的註意力,把我們的課堂搞活躍起來。 要能抓住學生的註意力,就要把把課講得生動充滿興趣。這樣才能吸引所有學生的註意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專心聽課而不分心。講課,不能死搬硬套課本的知識,我們只有對課本精讀後講清只要內容就可以了,其他例子就要引用我們身邊的能引起學生的來說。 對於已經開了小差犯了錯的學生,要寬容。寬容,並不是等於不批評不說。我的做法是,對於小錯的 ,只是稍稍點醒壹下就可以了,當然,這其中的做法要風趣壹點。比如,當看到有學生埋頭在桌下搞小動作時,就可以引用我們生物課生殖內容來點醒壹下:我們有同學不聽課,早早在下面做實驗了,大家看看他解開皮帶了嗎?請停下,擡起頭來聽課,把實驗留到讀完書出到社會成年後再做。哄笑轟堂而起,當然,這個同學還好意思低下頭嗎?不用多說,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對於上課不聽課的學生,當然不必總是批評。我的做法還可以隨時抽查他們復述我剛講的課,壹句話也好,壹道題也好,壹個空格也可以,就用這壹點點小問題來檢查他們,用這種方法來點醒我的學生來聽課。這種方法,不是我創的,相信很多老師都用過,但不知還有多少老師能堅持用好它? 學習王漫老師的《中小學教師能力要點標準解讀(下)》王漫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所長。2005年以來,在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性研究”、“市級骨幹教師”、“帶薪脫產培訓”等項目中,擔任語文學科的負責人,執教各種類型的教師培訓課程,長期深入中小學課堂開展實踐研究與教師培訓,專著《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主編《語文新課程教學與教師成長》。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教學設想:以文科課例,解讀《教師教學能力標準》的部分要點,幫助中小學教師提高教學設計的規範與科學性,掌握教學設計、實施與評價方面的註意事項和操作要領。教學設計方面四條標準:(壹) 正確理解教材(二) 實證地分析學生情況(三) 清晰地確定與表述課時目標(四) 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活動老師們書寫教案(教學設計)時,往往從“教學目標”開始,但“教學目標”確定之前,應該有“背景分析”或稱“前端分析”,包括“教學內容分析”與“教學對象分析”(或稱“學習者分析”)。為了照顧老師們的工作習慣,我們把它們叫做“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壹) 正確理解教材壹般的教學理論認為,教材(特別是課本)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正確理解教材”,就是對教學內容,特別是知識結構的準確、深刻、系統的把握。但語文學科很特殊,教材的主體——課文,只是教學的原材料,教讀某篇課文,究竟要教其中的什麽,或者用它來教什麽,需要教師的思考和創造,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內容不是現成的,而是需要教師的提煉。正確提煉教學內容,是學科教學的基本前提,如果壹節課的教學內容出了根本差錯,它就失去了最起碼的立課根基。這壹點對語文教學尤其重要!教師所提煉出來的教學內容,可以呈現在教案的“教材分析”中,但更多的情況是呈現在“教學過程”中。教材分析應包括以下要點:1、單元結構分析:如果執教單篇課文,要把課文放在教材體系和單元中定位;我們更提倡單元教學設計;把握知識這間、文本這間的內在聯系,實現課程知識的結構化與教學內容的序列化。2、課文分析:獨立解讀文本,擺脫教參依賴。文本分析特別要註意;理解文章的精簡和要義,避免膚淺和標簽化的解讀。註意文體特征,強化文體意識。3、教材中助讀系統、練習系統、知識系統的分析。如單元提示,課前導讀、頁下釋、課後習題、插圖等,對這些資源進行批判性地使用。舉例:提煉閱讀教學內容時,應註意三個要點:獨立解讀課文,準確深刻地把握主旨;抓住語言本體展開教學;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提煉正確的閱讀教學內容。初任教師對於課文的理解往往依賴教參,或者從網上下載現成的教學設計和課件,不知道課文需要自己去品讀解析,也不知道如何去解讀;教學中盲目拓展或架空分析,脫離了語言本體;不能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把握相應的閱讀方式。小學語文《月球上有些什麽》,是壹篇科學文本(或者稱說明文),但不少教師把它混同於文學作品來教,讓學生反復朗讀、有感情地朗讀,卻忽略了信息的刪選和加工,用非科學的態度來教科學文本,如《看雲識天氣》、《大自然的語言》,也存在同類問題。高中語文《奧斯維辛沒有什麽新聞》,不是按照新聞的體式來教,而是當成抒情散文。這都是文體把握失誤帶來的教學內容的失當。(二)實證地分析學生情況學情分析切忌空泛,必須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比如閱讀教學中的學情分析,必須針對具體課文,包括以下要點:1、對於這篇課文,學生的興趣點和問題是什麽?他們能夠讀懂什麽,讀不懂什麽?比如:對於《行道樹》,學生能讀懂“奉獻”,讀不懂的是“痛苦”,“嘆息”;對於《秋天的懷念》,學生能讀懂“懷念”和“母愛”,讀不懂的是“秋天”和“生命”。2、跟本文相關的學習基礎;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認識水平,情感態度,閱讀習慣,是否讀過相關文章等。比如《司馬光》壹課,小學生不知道什麽是“缸”?3、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方式。如:小學和初中低年級孩子的理性概括能力不強,提問設計,就不能先從理性概括問題開始。學情分析的內容和方法:簡單分成兩項內容:壹是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的基礎[非智力因素];二是認知和理解能力的基礎[智力因素]。備課時,要做實證的學生調研——學生調研的意義:避免備課想當然;學生已經知道的還在低水平重復;學生不知道的,理解不深的,上完課後,仍然不知道。學生調研的方法:觀察、訪談、作業分析(前測、診斷)。比如:讓學生先寫壹寫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提出或回答壹些問題。舉例:1、學生初讀《孔乙已》後的感受和問題:文章很有趣,孔乙已說話幽默。對孔乙已有壹種惋惜,又氣他不上進。開朗、幽默、給人帶來歡笑。“大約孔乙已的確死了,說什麽呢”孔乙已為什麽沒有真實姓名?孔乙已是壹個好人還是壹個壞人?2、學生閱讀“新聞”的經驗和印象:學生獲取新聞的最主要途徑是電視,而非報紙絕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都是社會新聞,其次是文化,時政、體育新聞就像寫日記,和日記沒啥區別,都是記錄身邊的新事情與寫作文不同,不使用修辭方法新聞的內容沒有感情或看法,只是對壹件事情的介紹和敘述確定教學目標的三原則:1、具體:指目標的內涵明確,不空泛。比如“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之類的教學目標,就未免空泛,這不是某節課或某幾節課的教學目標,而是需要長期培養的課程目標。又如,有教師把《晏子使楚》的教學目標定為“學習晏子的說話藝術”,但教師沒有明確“類比譬喻”、“避實就虛”等論辯策略。目標不具體、不明確,導致教學內容的實際缺失,以致教學效果空落。2、集中:是指壹節課(或壹篇課文,壹個單元)的目標不能過多,能真正做到“壹課壹得”已很不容易。3、恰當:恰當的依據是:(1)課程體系與單元結構中的位置;(2)文本自身的特點(特別註意文體特點);(3)學生情況。 正確理解和表述三維目標:首先,“三維目標”不能理解為“知識”、“能力”、“德育”,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不能窄化為“德育”,比如,審美的情感體驗就不等於“德育”。其次,“三維目標”具有內在的統壹性,是同壹個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所包含的三種價值、折射出的三道光芒,不要誤解為做三件事。第三,三維目標實現的時間是不等值的;“知識”目標可能在壹節課落實,“能力和方法”則需要反復多次訓練,“情節態度價值觀”;需要長期的熏染。第四、“過程與方法”中的“過程”,不是教師設計的教學過程,而是學生實際學習的過程體驗,很難寫在教學預案裏;“方法”,不能理解為教學方法如討論、探究等,而應理解為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需要掌握的方法,包括特定內容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需要註意的是:閱讀課中的“方法”,不是課文的寫法。第五、“能力”與“方法”實質相通;“能力”就是熟練運用各種方法,熟練掌握、靈活運用了“方法”,就是能力;“能力”的自動化,就是“習慣”。第六、自主、合作、探究,是抽象的學習方式,不是某節課作為教學目標的“方法”,後者應該是特定教學內容所體現的思維方法、學習方法。如閱讀中的圈點批註、多重提問、誦讀涵泳、情景再現等。第七、“情感態度價值觀”,要契合學科的特點和內在要求。語文科要培養的情感態度,最重要的是:對母語的認同和熱愛;對語言文字的恭敬;閱讀中理解作者,作文中尊重讀者,口語交際時註意傾聽、清晰表達,對聽眾負責。例:《綜合性學習。橋》 (四)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設計有幾個關鍵:1、壹定要有問題設計,特別是綱領性問題(主幹問題),並對主問題進行適當分解,給學生的思維搭設必要的臺階。2、要有學生活動的設計(包括課後作業),特別是任務驅動式活動,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 教學環節設計的註意事項:(1)教學環節不能寫成:壹、導入二、新授三、小結四、作業這樣的寫法沒有實際意義,關鍵是所謂“新授”部分,究竟要做哪幾件事情,靠哪幾個環節來推進教學流程和思維流程。此外,有的教案不寫各環節的時間分配,這 容易造成實際教學中的隨意,無法掌握課堂時間與教學節奏,往往拖堂或前松後緊。(2)環節不能過多或過少,過多易蕪雜,無法突出重點,還很可能完不成;過少,使得課堂活動單調。壹般而言,壹節課的主體部分適宜有4-6個環節,集中做四五件事。(3)教學環節的安排,亦即教學流程的推進,它要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比如:對於文學作品,要先感受,不能先概括。(4)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突出重點、富有層次,要和教學目標(特別是重點、難點)相互照應。 教學實施方面七條標準:(五)教學語言精練、生動(六)熟練運用板書(七)恰當運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八)恰當地提問與有效追問(九)對重難點內容和學生的反應做出強化(十)合理調控課堂節奏與內容的走向(十壹)面向全體與關註個別學生 教學實施技能的功能分類:1、前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課堂秩序2、基礎:有效的信息傳遞(語言、板書、強化) 3、核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問、互動、洞察與反應、個體關註) 4、保障:組織調控(組織多種學習方式:調控時間、節奏、內容走向) 以下擇要說明。 營造良好環境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在心理上感到舒適、愉快、振奮。這種情緒直接來自教師的影響。因此,教師上課時,要調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克服倦怠感等消極情緒,精神飽滿進入課堂,滿腔熱情面對學生,上課時,要常帶微笑,保持親切、寬容、溫和或熱情的教學形象,以民主、和諧的方式處理各種課堂事件,避免師生沖突。 教師上課的熱情,壹是來自對所教內容的興趣和熱愛,二是教學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的教學對學生壹定有益),三是對學生的尊重、關心、愛護和成就期待。因此,新手教師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著手,激勵自己的教學熱情,也通過適當的表達讓學生感受到以上三個方面。 教學語言語言,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手段,包括講解相關知識的語言,向學生提問或發出指令的語言,以及與學生溝通對話的交際語言。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除了備課時預設好的內容,主要是有聲語言和即興語言。有聲語言有語音特質的要求,即興語言則需要快速組織語言的技能。1、教師美首先要克服壹些常見的不良的語言習慣,比如口頭禪、語詞句式的單調、話語啰嗦等,做到簡潔、清晰,進而生動、有感染力。2、運用表情、手勢等體態語和副語言加強信息傳達的效果。3、根據學情靈活地進行講解、闡釋、舉例。語文教師,特別是學語文教師,要經常為學生範讀課文,因些,必須具有較好的郎讀水平,不斷名錘煉和豐富自己的朗讀技巧,克服“朗讀腔”等不良習慣,為學生做到真正出色的示範。 “課堂調控”,有兩層意思。第壹、教師應調控課堂上教學內容的基本走向,保證教學沿著正確的軌道行進,不被冗雜信息和意外事件擾亂陣腳,把課上“飛”;能夠控制各環節教學時間的分配、把握整堂課的教學節奏,避免“前松後緊”、“拖堂”、“總是講不完”的毛病。這就是說,課堂調控的對象主要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課堂調控還要特別註意,要保證課堂上留有時間進行復習和總結,最好能讓學生談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與體會。第二、課堂又是靈動不居的河流,教學實施不是簡單地照搬教案,而是要根據課堂上學生的情緒、思維狀態和行為表現,對預設的教學方案進行適時地調整與改造,課堂上臨時出現的情況,無論來自環境還是來自學生,都屬於“意外事件或信息”,這些意外,有的毫無價值教學不能隨便受其幹擾;有的則蘊涵價值(比如學生發言中似乎偏離主題,卻閃現出智慧炎花的內容),需要教師敏銳地抓住,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內容,更優秀的教師,甚至能夠把似乎毫無價值的信息和事件,“化腐朽為神奇”,變不利為有利、變危機為契機。課例《春酒》 “洞察與反應”技能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敏銳觀察學生的課堂活動,給學生表達困惑和想法的機會,根據捕捉到的反饋信息及時做出反應,以此實現真正的師生互動。面向全體與關註個別學生30、在班級授課制條件下,盡量關註每壹個學生,不滿足於少數積極學生烘托的課堂氣氛,對沈默和邊緣的學生予以特別關註。31、利用提問、目光交流、走動接近、個別指點等形式,對沈默和邊緣的學生進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32、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運用面談、筆談等形式,進行有效的個別化指導。教學評價能力方面的標準(十二)學生的學業評價(十三)具有教學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