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遊褒禪山記》原文及翻譯

《遊褒禪山記》原文及翻譯

 妳讀過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這篇古文嗎?以下是的我為大家整理的“《遊褒禪山記》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歡迎閱讀!

《遊褒禪山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huā)山(褒禪山,舊稱華(花)山, 位於安徽巢湖市含山縣城東北7.5公裏),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zhǒng)也。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huā)山洞者,以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壹,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國平父(fǔ)、安上純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註釋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兒的山腳下築室居住,死後也葬在那裏;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廬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裏,是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壹百多步,有壹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花”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壹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裏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裏,有個洞穴,壹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來講,大概還不足十分之壹,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而我也後悔自己跟他出來,未能盡情享受遊山的樂趣。

 對於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沒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貴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不平坦遙遠的地方,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誌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意誌,也不隨從別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意誌與力量,也不盲從別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但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收獲。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情況,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謹慎采取傳聞材料的緣故。

 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fǔ);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fǔ);安上,字純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安石記。(也作“臨川王某記”。這裏“某”是古人寫文章時慣用的謙稱)

  文本疏通

第壹段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①,而卒葬之②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築屋定居,死後葬在這裏。;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③。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後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④。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⑤。現離那禪院東邊五裏,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稱呼它。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滅⑦,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⑧。距離山洞壹百多步,有壹塊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⑨。現在把“華”念作“華實”的“華”,原來是讀音錯了。

 書中註釋

 ①浮圖:梵(fàn)語(古印度語)音譯詞,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裏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詞活用作動詞,築舍居住。址:地基,基部,基址,這裏指山腳。

 ②而:連詞,並且。卒:終,最後。之:指褒禪山麓。

 ③以故:因為(這個)緣故。名:命名,動詞。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壹種境界。後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

 ④慧空禪院:寺院名。廬冢(zhǒng):古時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後的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也稱“廬墓”。這裏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壹說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墳墓。

 ⑤華山洞:南宋王象生《輿地紀勝》寫作“華陽洞”,看正文下出應寫作“華陽洞”。以:因為。乃:表示判斷,有“為”、“是”的意思。陽:山的南面。古代稱山南為“陽”,山北為“陰”。名:命名,動詞。

 ⑥仆道:“仆(於)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滅:碑文模糊,磨滅。文:碑文,與下文“獨其為文(碑上殘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⑧獨:唯獨,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這裏指的是碑上殘存的文字。猶:還,仍。

 ⑨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只有“花(huā)”字,沒有“華”字,後來有了“華”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按,這裏說的不是五嶽中的“華(huà)山”)。言:說。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因為”的意思。謬:錯誤。

 ⑩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類的話。意思是力量足以到達那裏(卻沒有達到)。

 內容分析

 第壹部分(第壹、二段),記遊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壹層(第壹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壹句起頭,點明作者所遊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壹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壹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裏”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遊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壹句照應。記仆碑文字,循名責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開頭壹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後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遊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容上環環相扣。

 其實作者自己也犯了個錯,“華山洞”其實應為“華陽洞”,不過現在依舊保留原文,不加修改。

 第二段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①。華山洞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湧出,題字記遊的人很多,這是人們所說的“前洞”。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③,——謂之後洞。順山而上走五六裏,有個洞穴幽暗深遠,走進洞穴十分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④,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⑤愈奇。我和同遊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去。進洞越深,前進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⑥。有松氣懈怠想要退出的夥伴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於是跟他們壹起退出洞來。蓋余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壹⑦,然視其左右,來而⑧記之者已少。大約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來說,還不到十分之壹,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來到這裏題字記遊的已經少了。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⑨。大概洞更深,那麽到達那裏的人就更少了。方是時⑩,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⑾。正當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足夠繼續前進,火把也還足夠繼續照明。既其出⑿,則或咎其欲出者⒀,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⒁。我們已經出洞了,便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享受盡那遊覽的樂趣。

文言現象

 ①側出:從旁邊湧出,記遊:指在洞壁上題詩文留念。②上:名詞活用作動詞,向上走。窈(yǎo)然:幽深的樣子。③問:探究,追究。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深度。則:副詞,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於“就”。雖:即使。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走到盡頭。④擁火:拿著火把。擁,持,拿。以: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⑤見:動詞活用作名詞,見到的景象。⑥怠:懈怠。且:副詞,將,將要。⑦蓋:表猜測的發語詞,大概。尚:還。不能十壹:不及十分之壹。不能:不及,不到。十壹:十分之壹的簡稱。⑧而:表遞進的連詞,並且,而且。⑨蓋:表猜測的發語詞,大概。則:表假設的連詞,那麽。至:動詞活用作名詞,到達的人。加:更,更加。⑩方是時:正當這個時候。方:當,正在。是時:指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⑾以:相當於“而”,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明: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照明。⑿既:已經,……以後。其:助詞。⒀則:副詞,就,便,表示前後兩事緊密相承或時間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責怪。其:那,那些。⒁其:第壹人稱代詞,指自己。而: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於。不得:不能,極:盡,這裏有盡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享受盡。夫:這,那,指示代詞。

內容分析

 第壹部分(第壹、二段),記遊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二層(第二段),記遊華山洞的經過。

 先略述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後洞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征,以及遊前洞之易與遊後洞之難,揭示壹般遊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後文“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

 然後詳記遊後洞的經過。“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點明了與人同遊,這才有入洞以後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系,為後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

 隨著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下文本應敘寫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遊洞至此結束。

 作者又補敘了兩點。壹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壹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寫出洞後的心情,突出壹個“悔”字。因為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遊之樂”,由此而“悔”,並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三段

 於是余有嘆焉①。對於這種情況,我有感慨了。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③。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④。地方平坦並且路程近,到達的人就多;地勢險峻並且路程遠,到達的人就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⑤,而人之所罕至焉⑥,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但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裏。所以,不是有誌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誌矣,不隨以止也⑦,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誌向,也不隨從別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達。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⑧,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⑨,亦不能至也。有了誌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隨從別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外力來輔助他,也不能到達。然力足以至焉⑩,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⑾;但是力量足夠到達那裏,(結果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⑿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此余之所得⒀也!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心得。

  文言現象

 ①於是:對於這種情況。焉:句末語氣詞。②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譯。得:心得,收獲。動詞作名詞③以:因為。求思:探求、思索。而:連詞,表遞進,而且。無不在:無所不在,沒有不探索、思考的。④夫:表議論的發語詞。夷:平坦。以:連詞,表並列,而且,並且。則:表假設的連詞,那麽。⑤而:可是。觀:景象,景觀。險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⑥而:因而。焉:兼詞,相當於“於此”。⑦隨:跟隨(別人),“隨”字後面省略“之”。以: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於。⑧怠:懈怠。⑨至於:這裏是抵達、到達的意思,不同於現代漢語用在下文開頭,表示提出另壹話題。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昏惑:迷亂。以:連詞,表目的。相(xiàng):幫助,輔助。⑩以:相當於“而”,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焉:兼詞,相當於“於此”。這壹句在“焉”後面省略了“而不至”。⑾於人:在別人(看來)。為:是。⑿其:加強反問語氣的副詞,難道。孰:誰。⒀得:心得,收獲。

 內容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遊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壹層(第三段),寫遊洞華山的心得。這壹層是全文的重點。

 以“於是余有嘆焉”壹句承上啟下。“嘆”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入議論。

 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遊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為依據和標準,經過深思而悟出來的。

 以下以遊洞為喻,以“有誌”為中心,進行逐層論述,闡明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誌”“力”“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不能窮也”。兩相對比之後,緊接著指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裏以景喻物,用“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

 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誌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誌”“物”“力”。在提出“誌”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強調“有誌”;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誌”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了“有誌”。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有“誌”,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誌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壹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壹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三個條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密。

 這三個條件缺壹不可,都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而其中“誌”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對“誌”的重要性,作進壹步的強調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是說有“力”而無“誌”,因此未達到目的,這會被人譏笑,自己也會悔恨;“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指出只要“盡吾誌”,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通過對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盡吾誌也而未能至”兩種情況,得出“可譏”“有悔”和“無悔”“無譏”兩種結果。這壹正壹反的兩層意思,照應“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突出了“有誌”的決定作用,並且提出“盡吾誌”,即全力以赴、堅持不懈的高標準要求,從事物的規律性歸結到人的主觀能動性,把所議論的道理推進壹層。

 最後,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這壹段議論,歸結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獲,回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段議論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後呼應。

 第四段

 余於①仆碑,又以②悲夫古書之不存③,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④,何可勝道也哉⑤!我對於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嘆惜那古代書籍的失傳,後代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事情,哪能說得完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⑥。這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

  文言現象

 ①於:對於。②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③悲:感嘆。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性,以充當句子的某個成分。④後世:後代的人,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性,以充當句子的某個成分。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錯,弄錯。其:指“古書”。傳:動詞活用作名詞,流傳的文字。而:因而。莫:否定性無定代詞,沒有誰,沒有哪壹個,沒有任何人。名:動詞,說出,說明,指識其本名。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⑤何可勝道:那能說得完。勝:盡。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因果關系的判斷句。“此”是主語;“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的固定格式,在這裏表示原因。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學者:做學問的人。現在說“學者”是指學有專長的人,古今不同。慎取:謹慎地采取。

  內容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遊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二層(第四段),借仆碑抒發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這壹段與第壹段記仆碑文字和訂正讀音相照應。先由所見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於“古書之不存”,致使後人以訛傳訛。“何可勝道也哉”,這是從個別到壹般,由“華山”的“音謬”概括出社會上輾轉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從具體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這段議論壹正壹反:從反面加以否定,批評“謬其傳而莫能名”;從正面加以肯定,強調“深思而慎取”。

第五段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①,長樂王回深父②,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③。同遊的四個人: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④。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

  文言現象

 ①廬陵:現在江西吉安。蕭君圭,字君玉。②長樂:現在福建長樂。王回,字深父。同。③王安國,字平父。王安上,字純父。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號。臨川:現在江西臨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後在謄寫時才把姓名寫出。根據書稿編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樣。

內容分析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記遊的結尾,補敘同遊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遊記常用的格式。

 寫作特點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不同於壹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遊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遊的內容為喻,生發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壹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壹。

 文章前面記遊山,後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並且前後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遊內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遊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遊處處從後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後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遊,賦予記遊內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於闡述要“有誌”“盡吾誌”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文章的選材、詳略無壹不經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遊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壹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遊華山洞經過從詳。前者又詳記仆碑文字,其余從略;後者又記前洞和後洞概況從略,記遊後洞經過頗詳。記前洞和後洞概況,又前洞略,後洞詳;記遊後洞,又寫經過略,補敘經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重。議遊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仆碑抒發感慨從略。議遊華山洞的心得,又議“誌”較詳,議“力”“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遊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余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壹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優點

 不是純客觀描繪山水,在刻畫奇景同時 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寄托於遊山探奇的感受中 使自然之景與人生之理巧妙地熔於壹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