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人口增長的歷史軌跡為壹條“J”形曲線。
2、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的原因:①工業化程度較高,勞動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參加勞動的人口年齡較大,勞動力培訓費用比較高,對家庭造成的經濟壓力較大,導致出生率降低;②老年人的社會保障程度高,對子女的依賴程度低,人們逐漸消除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③婦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於接受少生、優生和優育的新觀念。
3、我國60年代後人口數量發生變動的主要原因:20世紀60年代初,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長進入低谷;之後經濟發展,死亡率下降,由於補償性生育導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長率高,在這以後出生率維持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長;20世紀80年代,前期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使我國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長率隨之回升,中期以後,計劃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也隨之下降。
4、人口增長率的高低,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5、促使我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①社會經濟因素。生活富裕有利於減少生育。②制度因素。國家的人口制度、社會主義教育促進了出生率下降。③計劃生育因素。少生、優生、優育政策逐漸深入人心。
6、人口老齡化會問題: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員不足,社會上用於老年人的退休、養老等費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難和生活孤單等問題。(對策:鼓勵生育,接納移民)
7、人口增長快:利勞動力充足,利於經濟發展;弊在於人口增長過多、過快,會加大對經濟、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人口持續增長,物質資料的需求和消費也會隨之增長,最終會超出環境的供應和自凈能力,進而引發各種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1.2 人口合理容量
1、華北地區水資源為什麽緊張?①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於夏季,季節變化大;②人口稠密,人均徑流量少;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③水資源汙染,浪費嚴重等。
對策:南水北調;修水利工程;調整產業結構;節約用水;防止水汙染。
2、人口容量的特點有三個:壹是臨界性;二是相對性;三是警戒性。
1.3 人口遷移
1、人口增長主要有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兩種方式。
2、國際人口遷移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動、國際難民定居等。
3、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淡水、土壤、礦產)
(2)社會經濟文化因素:1、經濟因素:人口遷移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經濟越發展,人口在地區之間的遷移就越受經濟條件的制約。①多數情況下,人口遷移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從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觀上看,經濟布局的改變也會造成大量人口的遷移。如我國經濟特區的設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遷入。 2、交通和通信的發展 3、文化教育事業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實現家庭團聚)則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遷移中起著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
4、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各產生哪些影響:
對遷出地:人口遷移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聯系,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對人口壓力大的農村,人口遷出緩解了當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農業土地資源,對更好地保護農村的自然環境有積極的作用;
對遷入地: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更為廣泛。移民幫助開發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在內地和邊疆建立起比較雄厚的工業基礎,改變了原先落後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使遷入地的綜合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有些地方因為生態環境效益上考慮不周,或者工作上的失誤,也在壹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劇了遷入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
1.4 地域文化與人口
1、外國文化與人口
現象 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
婚俗 初婚年齡的大小 發展中國家 早婚盛行,生育時間延長 提高出生率
發達國家 晚婚乃至不婚、不育 降低出生率
婚姻的穩定程度 發展中國家 較穩定 提高出生率
發達國家 不夠穩定,離婚率較高 降低出生率
宗教 為了擴大勢力,壹般不反對人口增長 提高出生率
2、中國文化與人口
逐漸革除的陋習 發揚光大的文化 積極意義
婚俗和制度 早婚早育 晚婚晚育 推遲生育年齡,縮短生育時間,降低出生率,減輕人口壓力
生育 多子多福
多育多子
重男輕女 只生壹個好
男女都壹樣
少生、優生 降低人口出生率;減輕人口力;積累社會財富
職業選擇 重仕輕民
重農輕工、輕商 全民皆商 加快國民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口流動 安土重遷
“父母在、不遠遊” 社會文化交流頻繁
人口流動規模空前
婚姻地域範圍擴大 人類聯系日益密切;促進經濟的發展;高人口身體、文化素質
2.1 城市空間結構
1、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地理區位:(1)地形因素: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於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交通聯系,節省建築投資)(2)氣候因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氣溫適中的中低緯地帶;(3)河流因素:河運的起點或終點,兩條河流的匯合處,入海口宜布局城市。
社會經濟區位:(1)自然資源:是新興城市的主要區位因素;(2)交通:不同的交通運輸時代,城市產生的區位不同;城市分布的趨向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3)政治,軍事,宗教;(4)旅遊,科技等。
2、在市場經濟中,由於城市土地供應有限,條件好的地點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競爭環境下,每壹塊土地用於哪壹種活動,取決於各種活動願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響地租的因素:距市中心的遠近;交通能達度)
3、城市功能區: (1)商業區:①形態:呈點狀或條狀分布;②位置:市中心、交通幹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處;③區位:要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費人口
(2)住宅區:①城市中最為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②高級住宅區與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3)工業區:①不斷向城市區外緣移動;(保護城市環境)②趨向於沿主要交通幹線分布
4、中心地
中心地等級 服務範圍 數量 中心地之間的距離 提供服務職能的高低
高 大 少 遠 高級
低 小 多 近 低級
2.2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1、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個標誌: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規模擴大;③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
2、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①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明顯過剩;②城市工商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3、發達國家城市化特點:起步早,發展慢;水平高;逆城市化(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特點:起步晚,發展快;水平低;虛假城市化(南美洲)、滯後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等)
2.3 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城市環境問題的表現、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主要表現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環
境
質
量
下
降
大氣汙染 城市居民燃燒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煙塵;汽車、飛機、火車等各類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氣 使城市環境質量日益下降,危害人們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氣汙染較重的企業;實行集體供暖;建立綠化隔離帶
水汙染 城市工業廢水、居民生活汙水、城市地面徑流 影響人體健康和植物的繁殖 建立汙水處理廠,實行汙水限量排放
固體垃圾汙染 工業生產發展、建設規模擴大、居民消費水平提高 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 及時清除,實行分類回收、利用
噪聲汙染 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築施工和社會活動 影響人們休息、工作和交談,甚至影響人體健康 噪聲大的工廠遠離城市布局,建綠化隔離帶
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城市人口急劇膨脹,汽車數量的不斷增加 交通阻塞導致時間和能源的嚴重浪費;住房缺少,質量低劣,影響城市環境質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設
增加就業難度,擴大失業隊伍 城市人口急劇增長,鄉村人口無序遷入 造成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社會治安問題 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
2、城市化過程造成城市環境問題,如何解決這些環境問題呢?(①建立衛生城、開發新區。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控制汙染物排放量,適當分散汙染源;進行合理規劃,合理安排各類用地)。
3、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建設規劃不合理
3.1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地域聯系
1、鞍鋼和寶鋼的區位。鞍鋼:既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又接近消費市場
寶鋼:接近消費市場,且有便利的運輸條件
2、為什麽區際貿易聯系比國際貿易聯系要密切得多?
存在關稅、貨幣匯率、制度的差異
3美國摩托羅拉在我國設立技術部和市場研究機構,其主要目的是什麽?
中國具有人才優勢,中國市場潛力大,這樣可以充分利用中國的優勢資源,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2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1、農業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
區位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光照 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作物的地區分布
熱量 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基本條件,不僅制約著農作物的產量,而且關系到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價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產力也不同
水分 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沒有水就沒有農業,水源是幹旱、半幹旱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
地形 影響農業布局,平原宜發展種植業,坡度大於18°的宜發展牧業或林業
(2)農業技術因素(勞動力、技術裝備、生產技術、種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3)農業社會經濟因素①市場(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②交通運輸③農產品消費狀況
例:①古巴大規模種植甘蔗。(熱量)②吐魯番盆地生產長絨棉和葡萄。(光照)③天山地區的冬夏牧場。(地形)④橫斷山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隨海拔高度而變化。(地形)⑤雜交水稻使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培育良種)⑥以色列幹旱地區農業生產生機勃勃。(節水技術)⑦產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現在歐洲人的餐桌上。(冷藏保鮮技術)⑧產自荷蘭的鮮花,裝扮著日本的高級酒店。(運輸條件)⑨上海郊區的乳牛場,飼養著來自丹麥的奶牛。(飼養技術)⑩產自我國華南的熱帶水果,大規模進入北方市場。(運輸條件)
2、農業地域類型
(1)水稻種植業①分布: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氣候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②影響亞洲水稻種植的區位因素:高溫多雨的氣候;比較平坦的地形;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種植歷史悠久,有豐富的生產經驗。
③亞洲水稻種植的特點:小農經營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場牧牛業區位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方便;歷史悠久,商品率高。
(3)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優點:農場成為壹個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農民可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3、小麥、水稻、玉米的生產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形成的原因是什麽?
小麥:世界的小麥生產,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和我國的半濕潤、半幹旱區。
原因:小麥的耐旱能力較強,其成熟期需要充足的光熱條件。
水稻: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降水豐富的地區,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亞、南歐的壹些地區和南美洲北部,也大面積種植水稻。
原因:水稻喜溫喜濕,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熱量尤其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在這些光熱充足、水源豐富的地區形成了大面積的水稻種植區。
玉米:多分布在美洲、亞洲、歐洲、非洲等地。這是因為這裏夏季高溫多雨,生長季較長,適合玉米生長。
3.3 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
1、影響工業區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運輸、土地、集聚。
2、相關產業的集聚有什麽好處?
①節約運輸成本,降低能耗,集中相互利用或處理副產品。
②開展生產協作,促進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建立節能型企業。
3、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列舉出主要因素。
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因素、生產技術因素、市場因素、環境生態因素等。
工業類型 主導區位因素 工業特點 部門舉例 區位選擇原則
原料
指向工業 原料 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原料運輸成本較高的工業 鋼鐵廠、甜菜制糖廠、甘蔗制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 接近原料產地
市場
指向工業 市場 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產品運輸成本較高的工業 啤酒廠、汽水廠、家具廠、印刷廠、石油加工廠、棉布廠 接近消費市場
動力
指向工業 能源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業 鋼鐵、冶金、化學等重工業 接近能源供應地(火電廠或水電廠)
廉價勞動力指向工業 勞動力成本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等工業 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技術
指向型工業 知識和技術 技術要求高的工業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等工業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4、工業聯系包括:“投入—產出”的工業聯系、地理空間聯系和信息聯系
5、世界制造業重心轉移的軌跡如何?
世界制造業重心轉移的軌跡:1851~1900年,英國→德國。1879~1930年,德國→美國。1950~1990年,美國→日本。20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在,發達國家→東亞、拉丁美洲。20世紀80年代,→中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
6、為什麽勞動密集型產業會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①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多屬於傳統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②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不斷提高,環境壓力日益沈重。③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低,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
7、汙染物排放量少,單位產量的汙染控制費用較高。
(隨著處理汙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單位產量的汙染控制費用在逐漸變小)
3.4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鐵路,需要克服哪些不利的自然條件?
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等。
2、為什麽我國大多數城市沿河、沿湖、沿海發展起來。
水源充足,水運便利,是人流、物流集聚和中轉地
3、黃河入海口,為什麽未能形成大的城市呢?
①黃河流量小且季節變化大,有的年份斷流時間很長,航運價值小。
②河口處大量泥沙淤積,建港條件和海運能力極差。
③黃河下遊歷史上多次改道,泛濫成災
4、揚州、濟寧在清朝以後為什麽又會衰落下去呢?
運河的淤塞;海運的發展;京滬鐵路的建成
5、山區與平原地區的交通線路布局有什麽不同?
山區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間谷地,線路較彎曲,密度小。
平原地形開闊平坦,受地形影響小,線路平坦寬直,密度大。
6、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的空間分布有何差異?試分析其成因。
布局差異 成因
山區 多沿河、山谷分布,
網點少,密度小; 河谷、山谷交通便利、人口集中;
人口稀少,交通閉塞,商品流通受到阻礙。
平原 城市及其周邊主要交通線附近,
網點多,密度大 。 平原地區地勢平坦,人口稠密,
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7、形成商業中心的兩大條件是什麽?
穩定的消費區和充足的商品供應;便利的交通
4.1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產業革命以來,工農業迅速發展(產生嚴重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②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多,某些資源匱乏日趨明顯
2、環境問題的類型
3、人類對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的破壞主要有哪幾種形式?
對土地資源:①對礦產資源的開采,②不當的灌溉,③建築用地等。
對森林資源:毀林開荒、亂砍亂伐等。
4、人口增長與自然資源減少的關系。
①人口增長導致居住空間減小;②人口增長致使人均資源減少;③人口增長加劇環境汙染。
5、為什麽說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更嚴重?
①發展中國家壹般都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而人口增長很快,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限於經濟、技術水平,發展中國家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而且在環境問題發生後,不能及時、充分解決;③發達國家利用壹些發展中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需要,將汙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6、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①部分資源趨於枯竭,人均資源擁有量減少;②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受損;③環境汙染、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7、世界上不同地區所面臨環境問題的差異
地區 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 產生的原因
城市地區 環境汙染為主
如大氣汙染、水汙染、噪聲汙染等 交通、工業活動
和人類聚居地過分集中
鄉村地區 生態破壞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鹽堿化、森林減少、水源枯竭等 利用資源的方式
不當或強度過大
4.2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1、古代人地關系思想演化:地理環境決定論 人定勝天 天人相關論 因地制宜
2、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發展:地理環境決定論 可能論 人地協調論 可持續發展論
4.3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1、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原因: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激增、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所有這些環境問題直接威脅到整個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2、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緊迫性和必然性。
(1)龐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
(3)深刻的環境危機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包括哪幾個方面?
發展的觀念、公平的觀念、環境的觀念、權利的觀念。
4、為何把社會經濟發展放在第壹位?
只有發展,才能為解決貧富懸殊、生態危機等問題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才能逐步實現現代化,最終擺脫貧窮、愚昧和落後。
5、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資源分配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應體現公平,也即公平性原則。
時間上的公平即“代際公平”。主要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與子孫後代***享資源和環境。
空間上的公平即“代內公平”。可持續發展主張人與人之間、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平行的,應互相尊重,各國有權根據需要開發本國的資源,同時確保不對其他國家的環境造成損害,並把消除貧困作為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優先考慮的問題。
4.4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協調人地關系的根本途徑——控制人口規模
2、土地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措施?
問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汙染、土壤鹽堿化
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汙染,科學灌溉,保護基本農田,對工礦廢棄地進行復墾等。
3、森林資源有哪些生態環境效益、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措施?
生態環境效益: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保持水土、防風護田、減弱風速等。
問題:森林植被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破壞嚴重
措施:制定合理砍伐措施,合理利用森林資源,保護稀有物種,建立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林等
4、水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措施?
問題:水汙染、水浪費;水資源短缺
措施:節約、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汙染;建水庫調節水資源季節分配,收集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