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老師的教誨如春風般溫暖,老師的恩情如大海般深沈,老師的學生遍布天下,老師的恩情像春日的光輝灑遍四方。
其中桃李滿天下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武後久視元年》
內容:“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解釋:“桃李”指培養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
壹般用於:贊揚老師感謝老師的,這首詩贊美了老師授予的知識和對學生的教育,贊美老師的貢獻巨大,培養的人才遍布天下,贊美老師的關愛就像春日的光輝般溫暖。
擴展資料:
桃李滿天下的成語由來:
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壹舊相識家裏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並不富裕,子質不願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壹些學生教讀,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願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壹視同仁。
這個學館裏有壹棵桃樹,壹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妳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棵樹壹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壹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遊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壹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稱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