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唐朝婚禮有哪些流程與習俗

唐朝婚禮有哪些流程與習俗

唐朝婚嫁習俗

唐朝婚姻習俗多繼承於北朝。在北朝,迎親時,夫家在新郎的帶領下壹行人來到新娘家門口,齊聲高喊:“新婦子!”這時候,新娘子家往往是緊閉大門,那意思是要給新郎點顏色看,這媳婦可不是好娶的,於是夫家幾十甚至上百口子就圍成壹圈在大門外叫喚,直到把門催開,迎接新娘上車。在唐朝,這被稱為“催妝”。唐朝迎親往往是在黃昏,中唐以後才有人把時間改在清晨。在接完新娘後,事情還沒算完,女方往往集中壹大批人,擋在道上,不讓新郎的車子過去,想過去也行,留下買路財,謂之“障車”。

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了唐朝時新增加的婚俗:

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壹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戶上。婦上車,婿騎而環車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婦入門,舅姑以下悉從便門出,更從門入,言當躝新婦跡。又婦入門,先拜豬枳及竈。娶婦。夫婦並拜,或***結鏡紐。又娶婦之家,弄新婦,臘月娶婦,不見姑。

即結婚前男方必須以粟米三升填石臼,以壹張席子蓋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戶,以箭三支放在新房門口。接到新娘子後,新娘子上車時,得擋上膝蓋,搭上蓋頭,新娘子上車後,新郎需要騎馬圍著車繞三圈。新娘子初入婆家,先拜竈臺,以示將來成為操持家務的好手。男方的父母等親屬則從便門出,然後再從正門入,為的是踩新娘子的腳印,以沾喜運。

唐朝時的結婚儀式很有趣,包含了濃重的民俗文化:

唐人風俗多春夏迎娶新人,臘月婚嫁則有規矩即新娘不能見姑即婆婆(唐時稱公婆為舅姑)。結婚當天,新人不能住進房子,必須住在屋外用青布幔搭建的帳篷,謂之“青廬”。新人在這裏面完成交拜儀式並過新婚第壹夜。在“青廬”內夫婦對拜,各剪發壹縷置於錦囊,象征結發夫妻。

新婚後,女婿回門,拜見嶽父嶽母時,女方家眷親朋皆至,此時有個好玩的遊戲,那就是姑娘們用木杖、竹杖打女婿為樂,直到女婿被揍得暈頭轉向才罷休,這可被理解成是女方的示威:我們家閨女可嫁過去了,妳看著辦吧!此外,唐朝婚禮還有個新段子,就是“鋪母巹童”,即在結婚前的壹天,女方派壹名資深的婦女到男方家“鋪房”,展示女方陪送的嫁妝。這並非沒有必要,唐朝沿襲魏晉余風,講求門第高貴。唐人薛元超曾說:“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在這裏提到了“五姓女”,也就是五個有著久遠光榮史的豪門大族:太原王氏,博陵、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趙郡李氏。以上五姓自恃門第高貴,連皇族(他們質疑李姓皇族非隴西、趙郡的李氏)也不放在眼裏,不肯主動與之為婚。唐朝的士人,以能娶這五姓女為榮耀。如果妳不是五姓女,那麽結婚時就要註意了,為了嫁過去後過得舒服些,不受老公家的人的氣,就只能在“鋪房”時顯示壹下娘家的實力了。

納采禮儀。最重要的壹環,就是奠雁。在按六禮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納征(下聘)以外,其余五禮均需男方使者執雁為禮送與女家。因為雁是侯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壹只亡,另壹只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征陰陽和順,也象征新娘的忠貞專壹。切記,壹定要是活雁,事後還要放生的,不然不吉利 。當然,即便是在古代,大雁也不容易入手,所以可以用鵝,也可以是雉鳥代替。別的禮物就不多說了。

過了納采,接下來就是問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

雙方合過八字,覺得可以,那就進入下壹個環節:納吉。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蔔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也要行奠雁禮。也是下正式婚書。有壹整套簽字等等程序。現在大概算是登記以及婚前財產公正程序。

然後是第四步,納征 。也叫納幣。通俗壹點,就是送聘禮。各代價碼是不太壹樣的。早期,用帛淄,然後金,銀,不壹而足。送過財禮,下來就是請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準備娶新媳婦過門。

然後即是最重要的壹步:親迎。簡而言之就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新郎親迎,古代是要禦車至女家,儐相贊引拜其嶽父母以及諸親。裏頭禮節壹套,然後迎新娘出來上車,新郎禦輪三周,先歸。新娘乘後車,女家親屬數人伴送,稱“送親”。註意新娘所乘之馬車,壹般都由女方自備,事後三月要由男方送回。

古時還有催妝詩,障車等等說頭。比如,唐朝時雲陽公主出嫁,男方儐相是陸暢,作的催妝詩是:“雲安公主貴,出嫁五侯家。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宮女們因為覺得陸暢操吳音,才思敏捷,都願跟他開玩笑,宮中才女宋若蘭、宋若昭作詩道:“十二層樓倚碧空,鳳鸞相對立梧桐。雙成走報監門衛,莫使吳歈(吳地的歌曲)入漢宮。”陸酬曰:“粉面仙郎選聖朝,偶逢秦女學吹簫。須教翡翠聞王母,不奈烏鳶噪鵲橋。”

註意誤區:

誤區壹,拜堂亂拜,現在說得夫妻對拜,說得是兩個人頭碰頭,大大這可不是梁山泊上鴛鴦盜結義啊,古禮,女的先拜,男方回禮,如是者四,這才是王道,夫道,正道。此外說說拜堂地點誤區,所謂青廬結拜,其實是北朝禮俗,在唐朝的時候經過變革,才改在堂上。《世說新語》裏記載漢朝時,曹操與袁紹去劫了別人的青廬,攪鬧婚禮,其實是劫外國人的婚禮,類似於今天中國人沖進教堂去搶個洋妞。

誤區二,新房交杯酒,又稱合巹。古語有“合巹而醑”,巹的意思本來是壹個瓠分成兩個瓢:“以壹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壹片各執壹片以醑。男方要記住,喝完之後,要把杯子倒過來,取陰陽和順之意。不然這輩子就要被老婆欺負了。還有鞋子要放好,不能被老婆鞋子踩到。衣服也不能被壓到等等。

婚禮禮儀中,還有若幹註意事項:

其壹,卻扇,古時,新婦多用扇遮臉,需待交拜後去之。稱為“卻扇”,和前面說過的催妝詩壹樣,男方也要做卻扇詩。

其二,合髻,也稱作“結發”,象征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結發”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秦漢時的“結發”,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系頭發的彩帶,重新梳理頭發後再為之系上。隋唐以後的“結發”,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發,挽成“合髻”,壹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唐代女詩人晁采的《子夜歌》雲:“依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世人常用“結發”、“合髻”作為夫妻結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