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麽寫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案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案 篇1知識與能力: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壹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過程與方法: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學習重點: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課外引入,揭題質疑
1.出示壹張德國哥廷根的照片:
這是德國的城市哥廷根。這個城市因壹座大學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學。這個大學已經孕育了三十位諾貝爾獎的得主。早在職1935年,我們中國也有兩位有誌青年帶著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宏誌求學於歌廷根大學。其中壹位就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作者──季羨林──當時他才二十五歲,滿懷雄心壯誌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才回歸祖國。1980年,三十五年後,當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鄉,感慨萬千。後來,季老先生寫下了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
2.讀課題,質疑問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什麽意思?季先生為什麽要寫這樣壹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註意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指名讀通課文,對學生讀得不準,或沒有讀通的地方進行指導。
3.想壹想:作者在德國看到了壹種怎樣的景色?
4.聯系第二、三兩段句子進行交流。
三、細讀課文,感悟“美麗”
1.1980年,當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後,迎接我們的主人問他:“妳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麽變化沒有?”季老先生是怎麽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說的話:“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3.自由讀,季老先生說的“美麗”並沒有改變指什麽?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之美?
4.讀第二自然段。從哪裏看出德國人愛花?他們愛花的獨特之處是什麽?請讀這壹段,好好體味體味。
5.交流指導:“真切”、“脊梁”是什麽意思?哪些行為說明德國人愛花之“真切”?
當妳和季老先生壹樣看到這奇異的異國風情時,會怎麽說?會怎麽想?
引出描寫女房東的話:“莞爾壹笑”是怎麽樣壹種笑?
6.補充材料:當時,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東姓歐樸爾。女主人歐樸爾太太大約五十多歲,是壹個典型的德國家庭主婦,善良得像慈母壹樣。他們只有壹個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季先生就住在他們兒子的房間,就像壹位家庭成員壹樣,壹住就是十年。
聽了這個介紹,妳覺得女房東是怎麽壹個人?簡簡單單的“正是這樣”說明了什麽?
德國人愛花,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全部展示給大家壹起享用,他們內斂而不張揚,淳樸簡單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兒壹樣美麗。
7.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8.讀了這壹段,妳覺得哥廷根之美,還美在什麽?
第二課時
壹、復習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說說哥廷根的美麗指什麽?
二、品讀課文,再感“美麗”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
這句話前後半句都指什麽?這樣反復寫的目的是為什麽?請用肯定的語氣讀壹讀。
2.讓我們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國人愛花之“真切”吧!再讀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體會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裏,聞著花香,看著花語。身處異國他鄉的青年季先生,會有怎樣的感受?
(懷念祖國和故鄉,思念親人)
4.有感情地朗讀這壹段,讀出花之美。
5.僅僅是花美嗎?出示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6.理解:耐人尋味。這種境界指什麽?妳怎麽理解這句話?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當我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為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同享受生活的美麗。這就是壹種人生境界。
花,使季羨林想到如何做人,這本身也是壹種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這壹段。
三、前後呼應,三感“美麗”: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壹句。讀了第二、三自然段後,妳對這句話又有怎樣的理解?
2.當作者再壹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經留下生活的痕跡和情感的哥廷根,他會想起什麽呢?
3.補充閱讀《季羨林先生》壹書中《再返哥廷根》壹文。
4.妳從文中了解了什麽?正是這樣的情緒,使得季羨林在文中這樣寫道:“多麽奇異的景色!多麽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壹個花的夢,做了壹個思鄉的夢。”
5.有感情地朗讀這壹句話。
四、總結全文,激發閱讀興趣
1.配樂朗讀全文,說說讀了文章的感受。
2.推薦讀書:《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案 篇2★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壹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德國風光片
2.“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畫面。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談話導入
在這色彩斑斕的世界,有許多美的東西。例如我們的祖國,有讓我們引以為豪的錦繡山河;有遠遠流傳的中華文化。當然,還有許多我們還不太了解的外國風光,異域文化。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同作者壹道到國外的壹些地方走壹走,看壹看。第壹站──德國(板書)
1.播放錄像:德國風光片
2.談談觀後感受。
3.揭題:德國,有迷人的藍色多瑙河,有夢幻般的萊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總之,德國是壹個極富魅力的旅遊城市,它不僅風光無限美好,這個民族還有壹道十分奇麗的景色。(板書:奇麗)打開書本,讀壹讀,妳就明白了。
⑴生自由讀課文。
⑵交流,補充板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二、再讀課文,感知美麗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完成:
⑴正確讀文,自學生字。
⑵質疑。(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對不理解的內容質疑。)
⑶文中哪些地方最令妳感動,請將自己的感想批註在文中。
三、檢查自學、匯報交流
1.同桌互讀課文,正音。
2.指名讀。
3.交流閱讀後的感想與收獲,結合理解重點詞語。
重點交流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感受當學生談到”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時,教師可相機展示重點句: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⑴請生個別讀。正音:“脊梁”讀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⑵德國人種花有何特別之處?(從“家家戶戶”壹詞可見德國人人愛花;而他們將花栽種在臨街窗戶外面,將最美的花給別人看,這種做法實在令人感到驚嘆。)
⑶理解“莞爾壹笑”的意思。
(愛花如此真切的德國人卻將最美的鮮花給別人欣賞,這在我們看來是多麽不可思議,而在德國人看來是如此的平常。妳從文中哪個詞看出來了?──“莞爾壹笑”(輕輕壹笑)
四、指導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壹、導語:讓我們繼續跟隨語言大師季羨林走進異國的風情畫卷,在欣賞他語言藝術的同時去體會做人哲理。
二、過上節課的學習,誰能用壹個詞概括德國給妳的印象?(板書奇麗)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自主閱讀、感悟美麗
自學要求:作者在德國看到了壹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邊讀邊批註。
⑵小組交流、欣賞美麗,教師巡視指導。
⑶全班交流、***享美麗,教師相機展示重點句
運用聯系上下文、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
“走過任何壹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壹起,匯成了壹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壹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
⑷多形式朗讀,品位美麗
自由朗讀、看課件聽配樂範讀、想像讀、匯報讀、背誦。
⑸聯系實際,遷移美麗
a.如果妳漫步在這樣的街頭,妳有怎樣的感覺?會說什麽呢?
b.這份奇麗的美景不僅是花之美,更是種花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心境讓人贊嘆!我們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前後呼應,再感“美麗”
過渡:四五十年後,景還依然,情還依舊嗎?快速讀第四自然段,找出能說明問題的壹句話。
⑴出示第四自然段中“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壹句。讀了第二、三自然段後,妳對這句話又有怎樣的理解?“美麗”還包含什麽?
⑵季老先生被這個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動了,使得他在文中不由得贊道: “多麽奇異的景色!多麽奇特的民族!”
⑶有感情地朗讀這壹句話。
五、總結全文,激發閱讀興趣
⑴朗讀全文,說說讀了文章的感受。
⑵季羨林不愧為壹位語言大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普通又精煉的語言,卻又如此的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們都擁有壹雙與人玫瑰的手!想繼續深入地了解季老藝術魅力的不妨多去閱讀他的作品。
推薦讀書:《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案 篇3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掌握“脊梁、莞爾壹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耐人尋味”等詞語。
2、根據重點段落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3、從“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初步感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
教學重點:
從“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季羨林與小作者的對話內容。
壹、開門見山,直入課題。
出示季羨林簡介。
師:今年已經九十八歲高齡了,從1935年起,曾經留學德國十年,被德國這個愛花的民族,被德國人與眾不同的養花深深感動。1985年他又壹次來到德國,勾起了他的回憶,寫下壹篇精美的短文(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題目中有壹個地方很有意思(反義詞),註意讀好,壹齊再讀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壹起隨著季老的介紹去欣賞德國獨特的民族風情。
二、初讀課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讀通課文,註意把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完後想想,圍繞著花,每壹個自然段寫了什麽。
2、出示兩個新詞。
wǎn
莞爾壹笑
抽讀。
師:“莞爾壹笑”是怎樣的笑?
chà yān
姹紫嫣紅
抽讀。
師:“嫣”寫的時候哪兒要特別註意?在生字表邊上寫壹寫。
再齊讀壹遍。
3、交流:說說圍繞著花,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麽?
4、師:我們已經看到了全文的脈絡,接下來,請同學們想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試著根據重點段落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課文四個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點。誰來把兩個自然段的意思連起來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課文,領略風情。
1、師:文中第三自然段有壹句話就說到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找出來。
出示:每壹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師:這句話講了兩層意思,第壹層是“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二層是“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兩層意思是並列的,所以中間用了分號隔開。
2、瀏覽課文,文中哪些語句具體在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哪些語句具體在寫“自己又看別人的花”,分別找出來。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出示: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師:自由讀讀這段話,怎麽就能看出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開”
②“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師:在這兒“花的脊梁”是什麽?
師:假如妳就是屋子的主人,妳為什麽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讓花都朝外開?
這時,妳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妳的心情怎樣?
師:德國人養花真是與眾不同,非常奇特呀!(板書:奇特。)齊讀。
B、交流:“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出示:走過任何壹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壹起,匯成了壹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自己再讀讀這段文字,從哪些地方,讓妳看到了美麗的景色,讓妳陶醉其中?
交流
預設壹:“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壹幅怎樣的景象?
感情朗讀(註意:任何、家家戶戶、都、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詞)
齊讀。
預設二:花的海洋、應接不暇。
“花的海洋”
師:妳是怎樣理解“花的海洋”?
②“應接不暇”
師:什麽是“應接不暇”?
有感情朗讀
C、(看圖)師:同學們,我們壹起走在這樣的街上,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壹起,匯成了壹個花的海洋。我們看了左邊又想看(右邊),看了樓上又想看(樓下),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
妳仿佛還看到了什麽?還想到了什麽?想象說話
交流
師:這裏的鮮花如此美麗,如此壯觀,讓人應接不暇呀,我們欣賞到了德國奇麗的景色。(板書:奇麗)
④寫壹寫:假如妳就是壹名遊客,妳想對花的主人說些什麽呢?
寫後先讀給同桌聽,再全班交流:
3、師:美麗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曠神怡,這樣的奇麗景色離不開人們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課文中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聯系上文說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是什麽嗎?
投影出示:我為人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人人為我——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師:我為人人——我把花種在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我看到什麽?
人人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我又看到什麽?
師:是啊,這多麽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說——我覺得這壹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壹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師:妳讀懂這句話了嗎?“頗耐人尋味”是什麽意思?
妳覺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壹種境界有什麽讓我們“頗耐人尋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師:我為人人,這是在奉獻美;人人為我,這是在收獲美。原來在奇麗的景色背後,竟隱藏著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師:這種耐人尋味的境界過了四五十年了都沒有改變。1985年,季老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引讀)“我走在街上,擡頭壹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師:當主人問他德國有什麽變化沒有時,他說……(引讀)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師:“美麗”指什麽?
師:鮮花是美麗的,在季老眼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麗的
再次齊讀,出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師:妳們有沒有註意到,老師把這八個字的順序調換了壹下,妳們知道是為什麽嗎?
思辨,交流。
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其實包含了我們對人處事的態度。“我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別人受益,但其實最終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課文中,如果人們不把鮮花種在窗外,那我們又怎能欣賞到如此奇麗的景色呢?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課文的教學,歷來都是壹件極其困難的事情。解讀過多過細,小學生難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褻瀆之嫌。近日教學季羨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感受頗多。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淳樸恬淡,於天然本色中見“繁定絢麗之美”,總在不經意間,“創造出令人難記忘、發人興思的藝術境界”。他的文章意蘊豐富而深遠,大氣磅礴,意味雋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篇短文選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講述了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後,重返哥廷根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是壹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長,卻包容了壹個相當廣闊的世界:德國的人情風俗,作者的求學經歷,德國人獨特的養花方式,以及奇花***賞的奇情異景,再加上作者獨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創造出壹個浪漫溫馨的美好世界。走進文本,就仿佛走入壹個嶄新的世界:這是壹個花的世界,壹個美的世界,壹個充滿溫情的世界,壹個意蘊深遠、耐人尋味的世界。季羨林先生從德國人獨特的養花方式中,領悟到壹種至高無上的人生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壹篇十分經典的美文,語言樸素而洗練,含蓄而蘊籍,既有娓娓動聽的故事,又有色彩瑰麗的描寫,既有淡遠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議論,既充滿著異國他鄉的奇情異彩,又滲透著作為壹個中國人的感悟與思考,令人耳目壹新,發人深省。
在文章的結構上,季先生首先從人類愛美的天性寫起,從宇宙間堪為美之典範的鮮花,寫到德國這個愛花的民族。大氣磅礴,自然曉暢,浮想聯翩,而又結構綿密,緊扣主線。接下來,季先生帶我們來到壹個奇異的國度——德國,把我們引入德國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國人奇特的養花方式展示給我們看,“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確,從德國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滿窗的綠色,淩亂的花枝,很難看到鮮花的爛漫。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看,這麽做似乎不可思議,因為我們習慣了孤芳自賞,習慣了關起門來欣賞自己的花。但是,隨著鏡頭逐漸伸展,季先生帶我們來到大街上,擡頭仰望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豁然開朗,“家家戶戶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壹起,匯成了壹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在這片花的海洋中,人們不禁感慨萬端,很自然地體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最後,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總結和回味的語言,再次讓讀著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總覺得難以入手。文章的語言之美,意蘊之豐富,讓我不敢輕易觸及,唯恐褻瀆了這道美麗的風景。
思考再三,我還是決定在教學時盡量少講,把課堂的時空讓給學生,啟發學生自讀自悟,充分感受語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進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義。
首先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步領略文章大意,激發學生進壹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去查找資料,各組交流資料。壹是有關德國民俗風情的資料,對德意誌這個“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二是查閱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國留學的歷史,進而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來,組織學生通讀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中心,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個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後,再由中心句展開,讓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內容具體表達這壹中心的,並找出文中精彩的詞語和句子,交流欣賞。重點理解“莞兒壹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的展開,由點再回到面,借以對文章進行細致的揣摩和研究。學生在個體研讀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重點感受和理解“看花”壹段。教師朗讀,學生想像。想像鮮花的美麗,體驗美好的情感,加深學生的感悟。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小組交流評改,再全班展示。
下課後,總覺得意猶未盡。短短壹節課,很難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給學生,由於朗讀指導不到位,滲透在字裏行間中的美,蘊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終沒有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去領略。名篇的教學總是帶著缺憾。也許,缺憾也是壹種美。畢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個人而言,在教學方法上許多地方值得商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優勢,也許大家集思廣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學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