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我與地壇》課文的全文

《我與地壇》課文的全文

全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壹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壹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壹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撤離它越近了。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裏,它壹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壹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

十五年前的壹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壹個失魂落魄的人把壹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沈靜光芒中,壹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出處:出自近代作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作者是在雙腿殘疾的沈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麽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

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裏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在《我與地壇》壹文中,除了我們在節選為課文的部分裏所見到的內容外,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己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

史鐵生(1951~2010)男,漢族,1951年生於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隨筆集《自言自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以及《史鐵生作品集》。

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壹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