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病》主要內容是在作者兒時的紹興城,父親患了嚴重的水腫病,長年無法康復,家裏請了兩位人稱“神醫”的醫生來看,診金高昂,開了不少藥方,用了不少奇奇怪怪的藥,卻始終不見效果。父親最終還是死了,聽說那神醫還天天坐著驕子,生活闊氣,體格健壯,聽了真讓人氣憤不已。
作品鑒賞
《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通過對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記述魯迅兒童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風貌,是人們了解少年魯迅的可貴篇章。
在《朝花夕拾》裏讀到了青年的魯迅有份深藏不露的誌氣。《瑣記》裏寫到,在父親因庸醫愚昧而去世後,為避開那無聊的流言,也為了母親,魯迅毅然到陌生的他鄉求學。
在日本留學時,為了救國圖存,毅然謝絕了藤野先生的極力挽留,又放棄自己的專業,孤獨地投入艱難的文藝運動——雖然這壹切在文中都只是輕描淡寫,但是蘊藏在字裏行間的那股無形的愛國熱情,把每位讀者的心都點燃了,這是在許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覺。曾有壹位日本學者說:“縱使日本有壹千個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國,因為中國有位魯迅。”
人生閱歷的疏密、時代氛圍的錯落,造就了不同時代不同人的思想。過多的“鬥士”形象的渲染,讓人過多的感受到魯迅的“冷峻”,就像最常見的那張他的照片。當我們拋開魯迅身上的光環,細細品讀《朝花夕拾》,就會發現他內心深處的壹片凈土。正是在這片凈土上,散發著許多人性的靈光,使他的文章洋溢出濃濃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