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2017年最新大學生就業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就業率通過數據顯示出壹些問題,就2010年有50%的專科生沒有找到婆家;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未就業的專科生未就業的***有34.8萬人,2013年,全國高校的大專畢業生的就業率跌破最低點,僅有30%暫時成功就業。可見,在如此慘烈的戰役中,能僥幸存活的大專生還真的不多,有的甚至壹兩年後還沒就業。遠的不說,以我所畢業的那個專業為例,三十多個專科生,他們絕大部分來自農村,三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到現在只有三四個人的就業情況比較好,其他人多半暫時就業且不斷地換工作,生活也基本都處於糊口階段,掙的錢只夠自己日常開銷和租房費用,存的錢只夠再找份工作。在求職市場飽受令人寒心的冷遇,專科生畢業找工作的起點已經是相當的低,個人將來的發展自然很成問題。

原因分析

1.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國處於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中國現有人口近13億,人口基數大,新生勞動力增長過快,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速度,全國勞動力資源由2世紀9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萬人預計到1996—21年平均新增1 45萬人,未來勞動力資源的自然增長每年可以建立兩個海南省,這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產生壹定影響。

其次,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在短短幾年內,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大眾化已成為壹種必然,但壹些問題也由此而帶來,教育大眾化要求中國普通高校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擴招的直接結果之壹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2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145萬,23年212萬,24年達到28萬,25年將超過3萬,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前提下,這種量的變化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生就業也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

再次,社會發展的區域存在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為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好回報發展的前景,成為人才輸入省。在這些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很多學生未能有效就業,即使處於失業狀態也不願去西部地區就業。在西部地區,卻存在大量的崗位找不到畢業生。

2.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所帶來的就業難。首先是大學生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就業觀念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大學生作為公認的精英階層,傳統的儒家思想所編制起來的“精英情結”深深的束縛了他們的觀念。“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當代大學生就業狀態研究’課題組在《中國教育報》上公布了他們的調查,大學生目前的擇業觀念,在單位的選擇上:選擇科研結構、黨政群體、中外企業占總人數的63%,而選擇鄉鎮企業、大中學校、集體企業的,只有7%,在地區的選擇上,選擇大城市的有2.8%,而選擇小城鎮、農村、老少邊地區三項僅有5%。”其次,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壹些大學生在學校裏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應聘場合緊張、膽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另外,大學生在擇業時,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擇業缺乏目的性也導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單位盲目設置的各種條件帶來的就業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經驗障礙,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動輒要求求職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經驗,許多應屆畢業生往往因缺少實際工作經驗而難以落實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單位盲目提高選才標準,追求高學歷。相當多的用人單位存在著重學歷而輕視實踐的傾向。

4.高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壹些問題也不利於大學生就業。壹些學校的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後,沒有市場意識,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大學生所學專業不符合市場需求,出現了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就業工作還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工作往往畢業前才進行,就業指導僅僅是壹種職業介紹,而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脫離實際的泛泛而談。“調查顯示,非常需要職業指導的大學畢業生對本校就業指導機構的了解程度多寡不壹,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的人根本不知道學校有這樣的機構。”這說明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5.社會壁壘,就業市場分割的現實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近年來,畢業生自主擇業已成主流,然而戶籍、檔案等壹些因素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絆腳石。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戶口免談”的痛苦經歷,由於沒有用人單位所在地戶口,使大學生與許多好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