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五歲庵》觀後感

《五歲庵》觀後感

 認真看完壹部作品以後,想必妳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壹寫觀後感了。那麽我們該怎麽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五歲庵》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歲庵》觀後感 篇1

 第壹次接觸《五歲庵》是壹年前的事了,那會兒《麥兜響當當》的出現在國內引起了不小轟動,有壹次和韓語專業的好朋友正好聊到這個話題,她就強烈向我推薦了《五歲庵》。

 說來也慚愧,曾經壹度搞不清動畫、動漫、卡通幾個概念間的聯系與區別的我壹直固執地以為,這些不過都是專門給小屁孩看的幼稚片,因此自初中以來就杜絕看壹切動漫和卡通了。但《五歲庵》卻給我帶來了不少震撼。和大多數觀眾壹樣,我被它感動不已,也灑下不少熱淚。

 第二次和班上同學壹起看時,卻對故事情節的傷感沒了多少感知,更多的是驚嘆於影片外在畫面和背景音樂的美感。對於這種狀況,我自己也很不解,帶著壹肚子狐疑,重看了壹遍。這次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又是壹個人,靜靜地躺在床上看,內心產生了壹些新的感觸。

 突然覺得,這種題材的影片就是適合壹個人靜靜地看才會有更深的理解和感知,因為只有孤獨者才能真正切身體會那份孤獨和傷感。

 就像歌曲《越長大越孤單》所唱的那樣,隨著我們的長大,自己變得越來越孤單,成長的過程其實無非就是填充孤獨的過程。為了排解孤獨,我們會不斷嘗試結交新朋友;為了排解孤獨,我們會努力使自己的生活盡量充實起來,音樂、閱讀、運動、工作、學習,這些都會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然而,有沒有人想過,用愛來填充孤獨?

 毫無疑問,母愛是整個影片的中心主題。故事圍繞姐弟兩找母親展開,對母愛有大手筆的表現。當吉順興高采烈捧回的煮土豆被調皮的弟兄兩搶走時,善良的胖大嬸又重新端給吉順壹大碗,看著胖大嬸慈祥的笑容,誰不想擁有母愛?當吉順為了保護姐姐,打傷了調皮小子,調皮小子的媽媽跑過來理論時,誰不會像吉順那樣想起自己年幼時同樣的情境?

 母愛不僅僅具體表現在人身上,就連裏面佛教的神似乎也被女性化,附上了母愛的色彩。影片中對如來佛祖火紅的雙唇、纖細的手指進行的特寫,觀世音慈祥臉龐的系列鏡頭,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母親。因此,對母愛的饑渴和追尋成為了吉順姐弟填充孤獨的棉絮,是母愛讓他們的生活充實——盡管大多數時候還是傷感。

 吉順姐弟是孤獨的,但愛把他們連結在壹起,彼此依賴,相互幫扶。堅伊有溫柔寬容的慈愛,吉順有天真純潔的博愛。愛是他們填充孤獨***同的棉絮。

 盡管堅伊知道母親已故的現實,根本不可能再找到,但出於對弟弟的愛,她不忍心告知,而是陪著他四處流浪。他們以四海為家,靠無數個“胖大嬸”好心人的接濟過活。在這個過程中,堅伊不僅僅作為吉順的姐姐,更多的還扮演了壹個母親的角色,她身上流露出的寬容和慈愛是母性特質的展現。在尋母途中,堅伊教弟弟唱歌,給弟弟講有關媽媽的故事,吃東西時總是先確保弟弟先吃飽。但印象最深的,是姐弟兩過河的情節。雙目失明的堅伊不能獨自過河,於是在弟弟的攙扶下徐徐前進,但當弟弟看到小白狗時,他興奮地拋下還在河中央的姐姐壹個人先飛快地跑過河對岸了。失去攙扶的堅伊又害怕又焦急,但是她沒有生氣,而是壹個人摸著石頭過河。盡管還是不幸地摔倒在冰涼的河水中,但上岸的堅伊也依然沒有表露出責怪,而是依然擔心正在樹上的弟弟。

 吉順雖然調皮,但是個善良純真的孩子,心裏充滿對世界的博愛。基於這種愛,他在不同時期總能找到方法排遣孤獨。在被和尚們收留前,姐弟兩雖然居無定所、溫飽不定,但調皮的吉順總能把姐姐逗樂。在他眼中,大海和微風、楓葉和蘆葦都可以成為他們的開心果,壹路都是開開心心伴著歡笑走來,小白狗的收留也正是吉順愛心的體現。在被和尚收留後,空寂的寺院對這樣壹個年幼的孩子來說,無聊是肯定的,但吉順和小白狗每天玩得很開心,把和尚們的鞋子偷掛在樹上、偷走洗澡僧的衣服給羊穿,這壹系列惡作劇也給寺院帶來了生機。在剛到蔚山時,吉順看到各種小動物時更是喜愛不已,撲過去就想抓住他們壹起玩耍,在以後剩下的日子裏,他都樂於找小動物、堆雪人玩。相信觀眾在看到吉順羽化的門前的雪人時,都無壹不為之動容:吉順自己身上不剩幾件衣服,但是雪人身上卻披著他的外套和圍巾。

 推而廣之,可以說其實影片中每個角色都在用愛填充內心不免出現的孤獨。年輕和尚用他那普度眾生的仁愛,寬容地對待吉順所有的調皮行為,在大風雪中,也是基於對吉順的掛念才堅持全力前行。小白狗是孤獨的,所以它寧願冒著寒冷守在吉順的.門口,對主人的鐘愛填充了它的孤獨。在這個精彩的社會裏生活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會適時找到自己孤獨的填充劑呢?

 《五歲庵》觀後感 篇2

 當男孩站在夜晚的大樹下,仰天失聲大哭的時候,悲傷的暗流噴薄而出,他的心裏寄居著孤獨無助的靈魂。五歲的心願,就是他的媽媽,僧人告訴他,靈魂之眼能夠看見微風,用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因此,他壹廂情願的把看見媽媽這個願望,寄托在了靈魂之眼上,於是,踏上了另壹座寺廟,開始學習之旅。

 期待像微風,帶來希望,卻從未出現。媽媽這個願望,男孩始終不曾忘記,可是,上山後,能夠得到的期待卻越來越少。他在山上的朋友只剩下了僧人,但是僧人需要面壁念經誦佛,大部分時間無暇顧及自己,那壹幕歡樂的滑雪場景,他期待有人陪他壹起玩耍。後來僧人下山去集市,由於大雪封山卻壹去不復返,男孩的期待又開始妥協,他覺得僧人是生氣了,給他添了麻煩,所以過了這麽多的夜晚還不回來,他期待僧人的歸來。最後,男孩連食物也沒有了,他靜坐在觀世音菩薩面前,虔誠的呼喚,期待給他食物,陪他玩耍,看見媽媽,這就是最為心酸的壹幕。

 天堂的使者,當所有的期待都聚集在壹起,卻都無法滿足的時候,幻化的精神食糧讓他靜坐在菩薩面前,直到死去,這也許被有些人理解成為幸福或者靈魂的升華,但是在我看來,那是壹種赤裸裸的欺騙,對自己心境的欺騙,因為,實際情況,已經無法滿足自己的期待了,已經無可奈何了,已經無力掙紮了,可悲,可憐,又可嘆。現在,多少人活在這樣的世界裏,作為社會結構裏的弱者,自我精神的強者,但其實,越逞強越卑微,那裏,壹個孤傲的世界,壹個沒有人認可,壹個自己苦撐的世界,敏感而脆弱,需要時時刻刻的自我催眠。

 需要,期待,希望,欲望, 馬斯洛的基本生存需求,過渡到精神層面的期待,轉承為需要奮鬥的希望,嫁接到無窮無盡的欲望,有標準可以評判其中的好與壞嗎?當基本衣食住行的需求都無法滿足時,人們會同情妳,當妳對生活有期待時,人們會贊賞妳的上進心,當妳對生活燃氣希望時,人們會被妳的心境所感染,當妳擁有很多欲望時,人們會勸阻或者嫉妒妳,每個人,從需要到滿足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人在介於追求到滿足之間,是最幸福的,可是,都需要壹個基礎,和可實現期待的途徑,對於虛幻和不存在的實物,也只能用精神來實現,對於美好的幻想,現實越是殘酷,精神就越是淒涼,因為對自己報以的同情,就會越多,最後,我們豐富的,其實只是壹種自我安慰,不管是烏托邦,象牙塔,還是桃花源,大都帶有壹種逃避的意味。因此,這世界千千萬萬之人,擁有更多期待卻不去努力實現的,多半是精神主義的自憐自卑自我安慰者,然後再漸漸告訴自己無欲無求,這樣既不用爭取,也可以達到自我滿足的效果。

 要麽戰勝,要麽***享,這是韓寒對於感情第三者問題的回答,其實還有第三種選擇,就是逃避,在基礎情況既定的時候,人性會選擇讓自己舒服的姿勢,以基本滿足的情況活著。如果妳對現實過分不滿,又無力改變,也只能靠著想象自娛自樂了,所謂的逃避,大概就是妳接受能力比較低。在人性開放的時代,我們對自己欲望的追求,已經變得赤裸裸了,可是精神的家園,永遠不是野蠻原始的欲望,它是需要人性修飾的,才能出落成為社會所認可的同盟者,而我們,在社會的步調中,也好像迷失了自己純真的期待,緩緩被汙染成為欲望,越來越錯亂。

 《五歲庵》觀後感 篇3

 五歲庵,看到名字的時候,我想應該是個5歲就開始廟宇生活的孩童的故事,5歲,是個很潔白的開始。

 整個動畫壹直給我歡快的感覺,吉順的小嘴總也合不攏,整篇故事幾乎全是他的臺詞。為什麽呢,這麽愛動愛玩愛說愛唱的小男孩?很多小孩都是這樣吧,可是吉順這樣的過分的活潑,讓我感覺到他沒有家教了。是的,他沒有父母了,只有雙目失明的姐姐,姐姐帶他去尋找媽媽,可是姐姐,也只是個十來歲的孩子。

 孩子都是天真的。吉順說想學怎樣打開靈魂的雙眼,這樣可以教會姐姐,可以讓姐姐在世間找到媽媽,從此吉順就可以是有媽的孩子,有人愛,不怕別的小朋友欺負了。可是媽媽,早已不在這個世上,吉順的壹生,從來沒有意識到,媽媽和他,不在壹個世界。

 看到快結束的時候,我也抱著幻想,吉順會去找媽媽的,至少吉順會知道媽媽是怎樣的。終於,吉順想要開始學習了。開始跟隨先生進山修行了。那依然是多麽歡快的時光啊,叢林裏的白雪,歌聲如糖的畫眉,還有那個雪原裏狩獵的小小男子漢,在暴風雪來臨前,吉順的世界光芒四射。

 暴風雪還是來了。這是個孤獨的世界。孤獨是從孩童時就存在的物什。沒有同伴,我們的內心不再有安全感,沒有認同,整個認知世界都可能坍塌。即使那是壹個不祥的屋子,也想要闖進去,希望碰到什麽。依舊是壹片寂靜,只有媽媽壹樣的菩薩慈祥地註視自己。吉順終於可以靜下來,和菩薩壹訴衷腸。孤獨的世界裏,吉順終於打開了靈魂的雙眼,他隨菩薩壹起進入天堂。

 這是我意料不到的結局。我以為五歲只是開始,不想,五歲原來是結束。

 意料外的結束,曾經壹直是我向往的歸宿。當預言真的如此上演時,再也沒有結束了的灑脫,原來是如此的失望。孤獨的吉順,是否這就是他最好的歸宿?

 這個世界的每個我們,都是孤獨的。向吉順的短暫壹生學習吧,爬樹抓鳥,下河摸魚,拋灑樹葉順水流,與野兔賽跑,與小鳥比歌喉,抗風抗雪,在最恐懼的時候向菩薩呢喃,也許我們看不到,總有冰消雪融的那壹天。

 生命本身的意義,不介乎長短,無論何時結束,認真過好每壹天,孤獨,亦是天使。

 《五歲庵》觀後感 篇4

 影片主人公的設定本身就淒涼:姐姐失明、獨自帶著弟弟;弟弟沒見過父母、更不知母親已死。姐弟倆沒有親人,會被人欺負,只能相依為命,流浪過活。怎麽看都是慘。

 而後兩人有幸被寺院僧人收養,過了壹段歡快的日子,可對父母的渴望終究還是特別強烈。有時我想,如果姐姐老實告訴弟弟母親不在了,沒準兩人就能安穩地在寺院長大,然後按部就班,生活下去到老。可姐姐好意的隱瞞了,讓弟弟抱有壹絲希望。同樣是從小孩子那個時候過來的,可我還是搞不清,是不是孩子對認定的執念都特別的有韌勁,但唯壹清楚的就是:實在希望身邊時刻有母親陪伴。誒喲,實在不願回想自己小時候看到媽媽不在身邊時的那種心情,壹動念,壹股火就提到嗓子來。弟弟說希望給他土豆的胖大嬸是他的媽媽,無比認真地說胖大嬸壹點都不胖,還特別美。就是這樣,我聞著我媽臟衣服的味道都覺得特別親切、安心。

 影片最後的表達,可能是為了讓弟弟的離去有壹個圓滿的回報:弟弟真的感化了菩薩,弟弟真的去了天堂,真的見了母親,也讓失明的姐姐見到了母親。

 心中有念想的人,肯定會半信半疑得問:這是真的麽?真心念佛真的可以了結念想麽?

 那天在終南山上,從山下上來壹位女居士,年紀輕輕,可自打來壹直陰陰郁郁,悶悶不樂。壹日跟壹小和尚交談後,她就像是血槽滿血的戰士,原地復活,精神盎然。而這壹切都得益於小和尚的壹句話:每日誠心誦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可心想事成。從此她每天都纏著這個小和尚,神神秘秘。日後這位居士下山後,我向小和尚打聽:她咋了?怎麽跟突然入魔了似的?小和尚言:為情所困啊。

 原來,這位女居士心系前男友,壹心想要復合,不惜用任何手段,因為實在愛的不得了。這次上山也是來散散心,希望能夠解脫。當時小和尚給她算了壹卦,明確告訴她,妳的這個男友早都另有新歡了。沒想到女居士不死心,壹直問每日誦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是否真的有效?小和尚勸她放下不成,只得點頭稱是。

 就這樣,女居士解脫不成,又陷入另壹個坑。而她的那位前男友已被我猜個八九不離十,在她上山前剛下山去,跟他接觸過壹段時日,實在不能跟女居士感同身受。幾年過去了,也不知是女居士釋然了還是心不誠沒感動佛祖,她的前男友跟女朋友已經準備結婚了。

 影片中,弟弟曾說和尚:為什麽要壹直對著墻呢?如果這就是修行,那妳家也有墻啊。師父壹直告誡我們:吃飯就是吃飯,玩耍就是玩耍。可現實往往告訴我們要充分利用時間,如廁背單詞。我們搞形式主義太久了,心雜心濁都是正常事兒,哦,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想著死後升極樂,來世投胎好,但是卻都要經歷現世啊。還沒好好活著給自己積攢福德,沒準死了也解脫不了。就誠懇正視當下,就硬著頭皮向前,看看下壹步還會有比死了更無助的境地麽?

 《五歲庵》觀後感 篇5

 關於這部影片 畫風很美 線條流暢 表現兩個孩子的天真無邪及可憐的身世,及壹個五歲孩童的可悲結局。最後再來段自欺欺人的天堂,但是死了就是死了,我認為最後以這個寺庵來紀念這個可憐的孩子才是重點吧。有點諷刺。

 我不明白本片的用意是什麽 是在宣揚壹個孩子怎麽走到佛的身邊麽,還是步入死亡的命運呢。他的結局是偶然還是必然呢,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壹個美好的故事,壹個五歲孩子內心多純潔,意誌力多麽堅定,最後在孤獨和絕望,饑餓與無助中幻想自己見到了渴望已久的母親,安詳地失去,片子的最後還出現了菩薩,我看來那是多可悲,有誰來保住這個孩子的性命了。大雪的冬天,沒有人能抵抗大自然突然的憤怒,意外無所不在,我們能做的真的是敲打木魚,祈求所謂的神明麽,不是的,的確在很多時候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只有祈求保佑,那沒錯,畢竟意誌力再強大的人他務必有自己的信念和精神支柱,但那也許並不是佛祖,也許只是自己思念的曾經給自己真正帶來過溫暖和幫助的人,或是誰的壹句話,或者壹個經驗,絕對不壹定是神佛。

 看到片子的最後,還有菩薩出現,我覺得很憤怒,這就是所謂的修煉麽,難道孩子的死亡給我們帶來了美好和安詳麽,誰來拯救這個孩子的命,誰能真的讓他回復溫暖和歡笑,別自欺欺人了。所謂的修煉是什麽,就是把壹個五歲的孩子帶到了無人煙的山頂上在寒冷的冬季看日出日落麽,有沒有科學地考慮過壹個孩子的生活,如果在離開孩子以前不要整天念經誦佛,而是教教這個孩子如何獨立生存,告訴他即使沒有母親在身邊也要認真學習怎麽更好地生活,如何保暖,如何尋找食物,如何鍛煉身體,只有堅強地活著,母親才會欣慰,而不是幻想會有觀世音菩薩來拯救自己,會有莫名其妙的奇跡出現,行動勝過壹切,自助者天助之。人畢竟是血肉之軀,也許人真的需要佛在某些時候做為精神支柱,但是那覺對不能指導生活和生存。

 如果這是壹個神話劇,或者最後孩子真的活下來了,我會覺得這是不錯的故事,就像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最後化蝶了,即使知道那只是壹個幻想,但是畢竟再弘揚壹種美好的願望,而這部片子最終到底是要告訴人們什麽正能量呢,我到最後都覺得它是個悲劇,不是因為孩子的死亡,而是看官根本不知道死亡的真正原因該是什麽,我只能說我們該好好的反省自己,到底給社會帶來了多少價值。

 《五歲庵》觀後感 篇6

 五歲庵的故事非常簡單,就是壹個眼盲的姐姐帶著調皮但卻心地純潔善良的弟弟尋找母親,然後因緣際會寄居在壹個寺廟裏,弟弟為了學得靈魂之眼讓姐姐能看見東西就跟著壹個師傅到另壹個寺廟學習了,但是由於師傅在茫茫大雪的歸途中不幸昏迷了很長壹段時間,醒來後再找回寺廟發現弟弟坐化在佛前(饑寒交迫而死)……故事簡單,情節幾乎沒有起伏波瀾,但就是這樣簡單的壹個故事卻打動了我們。弟弟的頑皮,不懂事,卻天真燦漫,心地善良……還有壞孩子的媽媽把自己的孩子當個寶,別人的孩子當根草……弟弟的惡作劇讓人抓急,修為不怎麽深厚的法師覺得太尷尬難為情,修為深厚的法師卻能淡然以待,並且鼓勵他用正確的道路和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旺盛的精力……這些都是很平常卻很真實的東西。這也不禁讓我想起新海誠的電影,他的動漫電影裏面的風景都是非常唯美的,而且有很多寫實的鏡頭,自動販賣機掉出飲料的過程,鑰匙掉在地上。和現實士多店幾乎完全壹致的情景……這些細節很普通,很平凡,卻很能讓人產生代入感,很容易就把感情投入進去,然後和作品產生***鳴。我覺得這就是日本動漫和韓劇之所以能打動人心的原因……

 壹位地高大上,或者壹位地接地氣都不是最好的選擇,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作品應該高大上,應該要格調高些,但是也要有接地氣的平凡畫面和鏡頭,讓觀者產生帶入感。。否則,出戲只是分分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