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說話。
三年級的孩子大多數正處於有話想說,可是不知道怎麽說,或者不敢說的階段。即使是膽子偏大的孩子,只要是犯錯誤,也不會變的啞口無言,不會再去“狡辯”“申訴”,任其同學、老師或家長的懲罰。以上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 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
要想讓孩子明白了什麽是對的,什麽是不對,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好的,如果幹了不好的事兒,怎麽去改正,怎麽去面對,當同學或夥伴犯了錯誤時,采取什麽方法去幫助他們等。
二、 學會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孩子都是處在成長當中,無論是在學校孩子在家裏,都避免不了犯錯誤,要走彎路。當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作為家長,首先要冷靜和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其次就是要讓孩子說出犯錯誤的原因,孩子和家長溝通了,和老師溝通了,心理就不再壓抑,從中也就學會了交流交往。
三、 家長要學會聽孩子說
從孩子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對家長有意見,在於沒有認真傾聽他們說話。可是作為家長,每次和孩子說話時,總是要求孩子們壹定要認真聽,不聽就會怎麽怎麽樣等。生活中,孩子們已經給家長很多練習傾聽技巧的機會,可是家長並沒有抓住他,叫它們悄悄地溜走,在溜走同時,無形中降低了家長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失去了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好老師。我們不妨這樣做,先讓孩子把話說明白,,把他打的困惑講出來。既然讓孩子說,我們就要認真地聽,因為他們期待著家長的幫助與同情,然後和孩子壹起來商量解決的辦法,不可壹味地埋怨或責怪,這不是他們需要的,他們需要的事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方法。最後,指導孩子落實到行動上,最好的辦法是還應該有“追問”。例如,在經過壹段時間以後,家長不妨問問,上次妳和我談到的那個問題,現在解決得怎樣了?等。這樣使孩子又有了壹次和家長溝通、交流的機會。無形中也證明著家長是關註他們的。在學校裏,如果是出現了什麽狀況,同樣可以和老師、同學說,已得到理解或幫助,這時交往的能力就在漸漸提高,因此,說理並不是狡辯,也是壹種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