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多姿多彩的藝術
教學目標壹、識記與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並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二、能力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鑒賞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通過對歷史文物價值的討論,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評價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傑出的藝術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陶冶情趣,養成學生發現美、感受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意識;通過對傑出藝術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認識到人民的創造性是歷史文明和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
難點:王羲之、顧愷之的書畫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秦始皇陵兵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壹、導入新課
問學生,有哪些同學學過美術、音樂、書法?妳們知道中國有哪些重要的美術作品、樂器、書法作品?而引入本課。
二、戰國編鐘
指導學生閱讀、觀察編鐘圖,談談發現。
抽學生講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馬俑
先閱讀教材、觀察書上的圖,談談有什麽感想。
教師將知識要點落實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書法
閱讀教材,落實知識點。
仔細觀察書上的字帖,讓學生暢所欲言。
抽兩個學生來講王羲之的故事。
談王羲之的品格。
五、顧愷之的繪畫
閱讀教材,找出要點。
教師講解,指導學生觀察兩幅名畫,體會之。
補充講“三絕”。
2.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文學、史學與宗教
教學目標識記與理解:記住《史記》的作者及寫作年代,理解《史記》的體例、成就及影響。了解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和道教創立的基本情況。
能力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屈子行吟圖》,培養學生觀察、想像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分析司馬遷取得歷史學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養學生探究、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分析道教、佛教興起的原因和影響,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評價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和豐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大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了解司馬遷的創作歷程,學習他為了事業的成功而堅忍不拔、勇於進取的精神。通過對“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播”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宗教與宗教文化的區別,了解古代中國文明的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史學家司馬遷的主要成就。
難點:佛教、道教在中國的傳播原因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屈原、司馬遷的傳說與故事。
教學步驟
壹、導入新課
1、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2、我們本地人過世之後,如何祭奠?
二、大詩人屈原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然後起來簡介屈原的生平事跡。
2、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見識、書上的介紹,談談屈原的成就。
3、教師總結,突出其偉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譯為多國文字)。人們為什麽紀念屈原?
三、司馬遷與《史記》
1、開門見山指出司馬遷及其《史記》。抽學生介紹司馬遷的生平及事跡。
2、指導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觀察書上的插圖,討論、思考、歸納得出“司馬遷寫成此書的原因?”
3、問:《史記》是怎麽樣的壹本書呢?學生閱讀教材,認真思考,特別是理解“紀傳體”通史的。
4、指導學生理解“紀傳體”通史。
四、佛教的傳入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抓出其中的要點。
2、簡介佛教的教義。讓學生思考,佛教為什麽在我國逐漸流行?妳能舉出佛教對我國影響深遠的事例嗎?
五、道教的興起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
簡介道教的教義,讓學生談談道教傳播的原因。
3.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教學目標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壹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壹定的時間順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後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麽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妳怎麽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壹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壹下考察的感覺。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妳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麽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麽?
怎麽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壹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壹個整體映像
然後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後,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壹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壹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註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著重考察:怎麽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五、收獲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妳有什麽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4.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春秋戰國的紛爭
教學目標1、借助鄉土歷史——齊國歷史的獨特魅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歷史並不遙遠,歷史就在身邊,培養學生主動探討,善於搜集處理信息的方法,通過問題導學,啟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並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各國不斷改革,是國富兵強的根本。
2、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教學重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齊、爭霸體現了大國爭霸的政治、軍事特點。兩國都通過改革實現了富國強兵,齊國憑借政治威勢,晉國憑借軍事勝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與強國的關系,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的互動影響,對於理解和把握春秋戰國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義。
2、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並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壹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傑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麽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壹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麽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壹、春秋爭霸
(壹)、第壹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麽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根據材料答出王室衰微)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妳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後做壹概括總結。
①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②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妳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妳對齊桓公的看法。)
③“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麽?
過渡:齊桓公以後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後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麽?
3、為什麽本處於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壹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同原因是什麽?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妳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妳從中受到什麽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壹百多個諸侯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這說明了什麽?(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後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並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麽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壹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壹想,身處這樣壹個環境中,壹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妳是當時的預言家,請妳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麽?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5.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設計(壹)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壹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難點:理解西周分封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壹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壹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壹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壹、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壹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壹個國王:紂(暴君),酷 刑 “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 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
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壹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 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壹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