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傅先生直接的接觸和深入的交流並不算很多,而更多的是從先生的文章著述中、從學界同好的交流中了解到先生的人品和文品。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傅先生在學術活動中表現出的“斯文自任”的使命意識、文化建設的國家意識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斯文自任”是古代華夏學人傳承千載的優良傳統。“斯文”與“學術”密不可分。前人講“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學術對於文化建設、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作用巨大。正因如此,很多誌向高遠的學人往往都試圖通過“斯文自任”的途徑,實現經世濟世的報國理想和奉獻社會的個人價值。傅璇琮先生可以說是當代學人發揚光大這壹優秀傳統的典型代表。他不管在什麽樣的環境和條件下,都把研究當事業,視學術為生命,把全部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學術活動中,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先生認為:“中國學者有責任也有義務發揚光大我們自身的學術傳統,向世界展示中國學術的優勢,為世界學術做出貢獻。”(陳良運《周易與中國文學·序》)他稱揚學術大師陳寅恪關於“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的觀點(《理性考索所得的愉悅》);贊譽顧頡剛先生在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特殊背景下欣然接受翻譯《尚書》的任務,“表現了壹個知識分子對自己民族文化高尚的責任感和理性的使命感”(《啟示》)。先生樂於奉獻而不求回報,他“相信莊子的話:‘鷦鷯巢於深林,不過壹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坎坷的經歷與純真的追求》),執著於學術事業而又淡泊名利,明確表示“我們許多古典文學的研究者是準備獻身於我們所從事的這壹項事業的”(《“豈無他好,樂是幽居”》)。這些都反映出先生事業上入世入俗而思想上超世脫俗的不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