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由來和風俗如下:
1、春節:農歷正月初壹。來歷: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習俗: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來歷:元宵節俗的形成有壹個較長的過程,據壹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壹”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習俗: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 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3、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來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習俗: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