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鬥巧、乞巧:
「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才女們,壹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乞巧」是向織女乞求壹雙巧手巧藝的意思。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在七夕的夜晚,婦女用彩線穿七巧針,並且擺設香案,桌上放置壹些瓜果,向織女乞巧—如果夜裏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被認為得到織女的青睞,能夠得到靈心巧手。而「天寶遺事」更記載了唐明皇與楊貴妃在華清池遊宴,並在七夕當天陳列瓜果,插鮮花,準備了酒食,向牛郎織女乞求的事(而這也是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提到「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由來);並且捉了蜘蛛,放在小盒子裏,到隔天早上,看看蜘蛛結網的稀密程度(密的巧多,疏的巧少),來判斷是否得到了巧。但明清以後,更流行「丟巧針」的遊戲:在七月七日的上午,拿壹碗水曝曬在太陽下,過壹會兒,水面便產生壹層薄膜,這時平日縫制衣服或繡花的針投入水中,針便會浮在上面。如果這時看到水底的針影成雲物、花朵、鳥獸的影子或細直如針的,便是「乞得巧」;但是如果水底針影像槌子般粗或彎曲不成形的,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
另外,在七夕不僅可以乞巧,又可以乞富、乞壽、乞子,但只能乞求壹個,不能三者兼得。「感遇錄」記載:據說唐代郭子儀曾在七夕時出城散步,仰望天空,忽然見到天上有壹位美女,坐著車在壹堆人的簇擁下迎面而來,郭子儀知道她是壹位天神,就向她乞求長壽與富貴,女神答應了,果然在這之後,郭子儀壹帆風順,大富大貴又得長壽。
2. 曬衣、曬書:
「七月七,曬棉衣」的風俗起源於漢代。據說漢朝建章宮的北邊有個叫太掖池的地方,池的西邊有漢武帝的曬衣閣,到七月七日的時候常見到宮女在曬衣服。
漢代登樓曬衣服的風俗到魏晉時演變出曬書的習俗。據說司馬懿因為權力太大而受到魏武帝的猜忌,因此裝瘋躺在家中,魏武帝派人去探查,正好是在七月七日那天,假裝瘋病的司馬懿卻在家中曬書,派去的人回去稟告,魏武帝命令司馬懿立刻回朝任職,若不去就要拘捕她,司馬懿不得不回朝從命,當時的文人都講求虛名,往往用曬書來顯示自己的知識淵博,因此形成曬書的風氣。
3. 土娃娃「磨呵樂」:
「磨呵樂」也叫「磨喉羅」,在佛經的譯名就是土娃娃,根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等書的記載,這種娃娃有用泥敷的,有用木雕的,進貢到宮廷裏面的還有用象牙雕鏤或龍涎佛手香木制成的,它的大小姿態不壹,最大的可以到三尺,和真的小孩不相上下。有些地方在七月七日出售蠟做的小娃娃,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中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4. 巧果:
所謂的巧果就是壹種面果。宋朝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很多種精致的做法:除了油面蜜糖外,有加芝麻、花生、核仁、玫瑰等不同配料,油炸而成非常可口。
5. 應節小玩意:
除了乞巧外,宋朝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京城在七月七日時,市面上還出售壹些可供賞玩吃食的應節小東西。如在香瓜上雕刻出種種花樣,稱做「花瓜」;用黃蠟鑄出小鴛鴦、小鴨、小雞、小魚等塗上色彩,放在水盆中,稱為「水上浮」;在木板上敷土重塑,讓它長出綠苗,再配上小茅屋,小人物,做成袖珍的田舍人家,稱為「谷板」,早幾天把綠豆或小麥放置在磁盆內,用水浸泡,讓它長出數吋長的嫩芽,再用紅藍彩帶紮成壹束,稱為「種生」等等,充分顯示出北宋人當時真懂得生活的樂趣。
6. 拜七娘媽:(在泉州、臺灣及華南沿海地區有此習俗)
眾所周知的織女,在本省的宗教崇拜中,被尊為「七星娘娘」。而他和其他六位姊妹(即七仙女)會保佑人間未滿十六歲的小孩,順利長大成人,是兒童的守護神,民間對護佑孩童的七仙女多以「七娘媽」尊稱之。每年農歷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時,在這壹天的黃昏,家中有小孩的,都要在門口祭拜七娘媽,祈求子女平安長大。首先燒香請下神案上的香爐,再準備供品,供品有:
軟粿(在臺中又稱為「不情願粿」):用糯米搓成,類似湯圓,在中心用手指壓壹個凹洞(因牛郎織女壹年才相會壹次,難免會難過,有情的信眾便將象徵「壹家團圓」的湯圓壓個凹洞來盛裝他們的眼淚)、雞酒油飯(糯米飯、胡麻油、酒、雞合煮而成的飯)、牲禮、水果
香花:圓仔花、雞冠花或茉莉花、鳳仙花等(壹為多子,壹是濃香,取子多,香火濃的意思)
清水壹盆,新毛巾壹條(讓七娘媽洗手洗臉)
凸粉、胭脂(化妝品)、紅砂線等
金紙、壽金、刈金、燭等
祭祀的儀式和壹般祭祀相同,黃昏時在門前或庭院中祭拜,祭祀結束部份花、粉、紅紗線拋上屋頂給「七娘媽」化妝使用,壹部份留給自己用,俗信可以變成像「七娘媽」壹樣,手巧又美麗。
拜過「七娘媽」後,還要另外準備壹份雞酒、油飯、軟粿,在床頭拜謝「床母」,燒三柱香,感謝並祈求「床母」保護幼兒好睡、好搖飼,祈求完畢,將香插在縫隙安全處,稍待片刻,手持「床母衣(壹種印有衣服圖樣的金紙)」拜供「床母」察納後,加以焚燒,就完成祭儀。
7. 做十六歲:(臺南府城中山路的開隆宮;起源於臺南市西區)
民間傳說:婦女結婚後,求「註生娘娘」早生貴子;懷孕後,求「臨水夫人」保佑分娩平安;嬰兒誕生以後至十六歲,則「七娘媽」庇護。因為「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小孩滿十六歲時,要在當年七月七日「七娘媽生」這壹天,舉行成年禮,俗稱「做十六歲」。
壹般幼兒出生滿周歲後,父母為了讓子女平安長大,常有到七娘媽廟讓子女拜「七娘媽」為契子、契女(義子、義女)的拜祭儀式,在儀式中行「加絭」(即加錢),「加 」是以古錢、銀造的鎖牌或以黃紙畫符折成八卦形裝入紅布袋,系上紅線,掛在頸上,所以又叫「掛絭」。大家相信「加絭」後,就可保護幼兒平安。而後每年七夕,都要到廟中祭祀,將「絭」在香爐上旋繞,希望獲得靈力,直到滿十六歲時,在當年七月七日攜帶祭品。祭品有:
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
四果
紅龜粿、面線、麻油雞酒
帶尾甘蔗兩根
金紙、經衣(用於祭祀孤魂野鬼)
七娘媽亭(用竹片結紮,用紙糊的樓臺,有兩層或三層兩種,上面寫著:「福祿全壽」、「蓬萊宮」、「百子亭」等字樣
到廟裏祭拜,以答謝「七娘媽」多年來照顧的恩情。依例須先燒香拜「七娘媽」,行三跪九叩禮。祭祀結束,做十六歲的成年人須穿過供桌,鉆過父母親所拿的「七娘媽亭」;鉆時不可向以後看,要向前看,表示前途在前方,應勇往直前,不要回顧。鉆過「七娘媽亭」時,男的往左繞三圈,女的往右繞三圈,民間稱為「出鳥母間」、「出婆姐間」,前者與「七娘媽」化身為鳥庇佑兒女的傳說有關;後者則與臨水夫人的三十六婆姐照顧幼兒的傳說有關。然後拜謝神明,焚燒「七娘媽亭」,供獻金紙、經衣,將掛在頸上的「絭」取下,「脫絭」後,表示完成「成人禮」,已經長大成人了。
8. 拜魁星:
拜魁星和拜織女壹樣,都是在月光下進行。祭拜時常玩壹種「取功名」的遊戲助興,用桂圓、榛子、花生三種乾果,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三甲,其中壹個人手拿三種乾果各壹顆,往桌上投,隨它自己滾動,看哪壹種乾果滾到某人面前停下來,那麼那個人就代表那壹種鼎甲,壹直到大家都有功名為止。
壹般讀書人時,在清朝時大多購買青蛙來放生,以拜魁星(因為古代的奎與蛙的古字相通,奎又演變為魁星,所以買青蛙放生來祝賀他的生辰,並且戒食青蛙表示尊敬);臺灣祭拜魁星用羊或犬來祭拜,稱為「魁星會」,這是因為取其角的諧音,以為高中的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