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四傑簡介: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初唐詩人。字子安。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學界有不同說法。壹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推斷,王勃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壹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鹹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鹹亨二年即公元671年。據此,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現在大多數學者多以後壹種說法為準,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
王勃出身望族,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績的侄孫。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目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楊炯《王勃集序》上也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王勃還不到二十歲就中了進士。被授予朝散郎之職。王勃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後任虢州參軍,不久就因事罷官。父親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縣令。王勃去交趾看父親時,渡海溺水而死,只活了二十幾歲。
王勃的詩多抒發個人情誌,也有壹些抨擊時弊之作,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工於五律、五絕,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認為他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他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啟》認為“君子以立言見誌。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壹,揚雄所恥。茍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對唐初文壇的風氣轉變起了很大作用。
楊炯(公元650年--692年),華陰縣人,排行第七,唐朝詩人。初唐四傑之壹。
唐高宗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武後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死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楊炯恃才傲物,他聽說自己為四傑之壹後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楊炯擅長寫邊塞詩,氣勢軒昂,風格豪放。明胡應麟《詩藪·內編》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張說曰:“楊盈川文思如懸河註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也。”
盧照鄰(約663年~約689年),字升之,號幽憂子,是壹位唐朝詩人,他與王勃、楊炯和駱賓王壹起被稱為“初唐四傑”。
盧照鄰的生亡年月日不明,他活的歲數也有爭議。他小的時候非常聰明,獲得賞識,獲得提升,壹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風疾”(可能是小兒麻痹癥),因此不得不退職。雖然他還試圖做門客,但後來他的病越來越嚴重,雙腳萎縮,壹只手也殘廢了。他買了幾十畝地來養老,但終因疾病的痛苦,決定與親屬道別,投穎水自殺。
盧照鄰的作品收在《五悲文》和《幽憂子》中。
駱賓王(公元640年-684年),字觀光,中國唐朝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壹。義烏(今浙江義烏)人。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做。
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唐龍朔初年,道王李元慶辟為府屬。後拜奉禮郎,曾經從軍西域,又入蜀從征雲南。後任武功主簿,轉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遷侍禦史。因被誣入獄,遇赦後出為臨海縣丞,所以後人亦稱他為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做為秘書,起草了壹片非常著名的討伐武則天的檄文《討武氏檄》,使武則天非常震動,感嘆不能為己所用。兵敗後,逃亡不知所終。後人因此對其生死多有推測。壹說駱賓王被殺;壹說駱賓王逃匿於今江蘇南通壹帶;壹說駱賓王逃脫後削發為僧。
據朱國楨《湧幢小品》記載,明正德九年(1514年),義烏南通城黃泥口壹曹姓農民挖地時曾發現駱賓王墓。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沒。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職南通的福建人劉名芳,著人下水搜尋,結果找到幾根“枯骨查牙”,就當作駱賓王的骸骨,迎至狼山東南麓,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駱賓王墓。
駱賓王的詩題材較為廣泛,因才高位卑,憤激之情,時見紙上。他的五律精工整煉,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筆力雄健。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他對革新初唐浮靡詩風,開辟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起了壹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