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不能淫是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那麽妳知道它的翻譯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富貴不能淫文言文翻譯,供大家閱讀參考。
富貴不能淫文言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壹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翻譯: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壹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妳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妳家,壹定要恭敬,壹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正理,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婦人壹樣!)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裏,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壹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誌,這才叫作大丈夫。”
原文註釋:
景春:人名,縱橫家的信徒。
公孫衍:人名,即魏國人犀首,著名的說客。
張儀:魏國人,與蘇秦同為縱橫家的主要代表。致力於遊以路橫去服從秦國,與蘇秦“合縱”相對。
懼:害怕。
安居:安靜。
熄:平息,指戰火熄滅,天下太平。
是:這,這個。
焉:怎麽。
子:妳。
未學:沒有學。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丈夫之冠: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古人二十歲既為加冠。
父命之:父親給予訓導;父親開導他。
母命之:母親給予訓導。
嫁:出嫁。
往:去,到。
戒:告誡。
女(rǔ):通“汝”妳。
必敬必戒;必:壹定。敬:恭敬。戒:留神,當心,謹慎。
違:違背。
夫子:舊時稱自己的丈夫。
以:把。
順:順從。
為:作為。
正:正理,及基本原則。
道:方法。
居天下之廣居:第壹個“居”:居住。第二個“居”居所,住宅。廣居、正位、大道:朱熹註釋為: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
立:站,站立。
正:正大。
大道:光明的大道。
得:實現。
誌:誌向。
由:遵循。
獨行其道:獨:獨自。行:這裏是固守;堅持的意思。道:原則,行為準則。
淫:惑亂,迷惑。使動用法。
移:改變,動搖。使動用法。
屈:屈服。使動用法。
作品賞析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壹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裏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 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裏值得 我們註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 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 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 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應該是“和而不同”。孟子認為,這“妾婦之道”還不能壹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而只有儒家的仁、禮是“大丈夫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 深惡痛絕了。然而,孟子的挖苦真的是正確的嗎?縱橫家的思想是周旋於列國之間,通過結合、分割諸侯之間的關系(外交手段),實現“縱橫捭闔,天下為壹”的理想與抱負,促進天下的統壹。他們不是沒有原則的“妾婦”而是傑出的古代外交家。孟子卻將其壹味解釋為“妾婦之道”。從這個角度來看,孟子的說法有失水準。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 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還是回到儒學所壹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後,再 抱以“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 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雖在批判縱橫家的方面上不妥,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名言仍閃耀著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誌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 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漢族,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過於偏激。加封為“亞聖公”,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壹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