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怎麽寫壹
案例描述:“這些都是我的,我先拿到的!”老師轉過身看到明明正在極力保護自己正在玩的壹些積木。明明用手臂盡可能多的抱信他能拿到的積木。可可十分困惑地站在旁邊,說:“我也想玩。”明明回答說:“妳不能玩,我需要這些積木,妳壹個都不能拿!”老師把手讓在明明的背上,然後小聲對明明說:“來,明明,這有這麽多的積木呢,給可可壹些。”明明:“不行,這些我都要用的”
可可決定自己采取措施,他撿起明明沒有拿到的散落在四周的幾個積木就開始玩起來。明明發現了,壹腳踢飛了可可正在搭建的積木,大叫道:“它們都是我的!”老師很生氣,開始教導明明要懂得分享,幾分鐘後,她從明明那裏強行拿了壹些積木給可可,並把他們拉開了壹定的距離。明明站起來,跺腳哭著說:我討厭妳們!妳們拿走了我的積木!老師不再理會明明明明,而是有意識地開始防備明明的不良舉動……
案例分析: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常常被老師要求分享。如每個小朋友只能拿幾個。“要跟其他小朋友壹起玩不能自己壹個人玩”“有好吃的可以和大家分享,來老師幫妳分給大家吃”“妳不能拿這麽多,這是不對的……”等等。在大人眼裏玩具和食物不是什麽重要的東西是應該分享和可以分享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玩具和食物可能是他們最珍貴的禮物。所以老師的這壹要求存在著不合理性質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因而分享的要求往往被孩子拒絕了。由此看出孩子不願意分享的行為是正常的。我們老師不能斷然評價孩子小氣、霸道,而采取強制的處理方法。
有助於分享的應該是老師的期望,理解和環境布置,而非強制與純粹的說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認識生活和遊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把握蘊含其中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壹日生活中,在與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體驗、分享合作,享受快樂。因而教師應接納孩子的情緒,做好疏導,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壹日生活中,讓幼兒在交往中去感知體驗學習,允許孩子適度不分享。在孩子願意分享的時候才進行分享,感受分享的樂趣,從而讓分享行為得以強化。
我們的改變:
1、理解孩子的行為需求,進行系統的行為分析,尋找原因。
教師應認識到不願分享是絕大多數兒童都會經歷的壹個階段。分享是兒童需要大量實踐和成人的幫助才能獲得的概念,特別是幫助幼兒建立“妳的”“我的”概念掌握。
在孩子學會和其小朋友分享之前,他們必須要感到自己的物品是安全的。如果生活中孩子突然不願分享,應了解是否是有過私人物品被損壞的消極體驗,或者有被人家拒絕過的消極體驗。
同樣老師也要考慮班級材料的投放是否充足,要意識到只有材料充足,兒童的分享才能成為可能。
2、通過創設適宜的環境來鼓勵分享行為。
教室裏的應該提供足夠多的材料,對於那些愛歡迎的材料,教室裏應該提供多份,避免兒童因材料而競爭,當小朋友不需要經常花時間來保護自己的領域和材料,那麽分享行為更容易發生。
同時教師要在活動組織中要註意避免不願分享的情況發生。使教師的組織,成為壹個可以控制的因素鼓勵分享行為。有些活動的特殊材料也可以被設計成鼓勵交往的。在遇到特殊的情況,不得不分享時老師可以和小朋友壹起商量制定壹個規則。
3、讓幼兒在壹日生活中,在與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幫助這名兒童學會分享。
在生活中體驗分享:尋找壹位願意與之合作,性格溫和的兒童,帶他主動詢找壹起玩的機會:“我們可以和妳壹起玩嗎?我們想和妳壹起玩妳的玩具。”經常說說分享活動以及分享活動給大家帶來的好處
在遊戲中要求分享:要求分享不等同於強制分享,老師可創設壹個情境,讓明明參與到其中,謹慎選擇方式來鼓勵明明分享物品,並讓他知道妳是多麽欣賞他和妳壹起分享。如明明不願意,可簡單地說:“好吧,也許等壹下,我們可以壹起玩。”然後走開,讓孩子知道分享是積極的活動,不是被強迫的活動。
在同伴中學習分享:慢慢減少教師的參與度,支持鼓勵分享的小朋友壹起討論遊戲的細節,通過老師的關註和表揚對他們進行間歇性強化。當處發的分享行為發生時,強化它。
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創設孩子成長的環境;善解童真讓分享的種子在孩子的心中悄悄發芽。同時讓我們的管理更為輕松有效。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怎麽寫二
案例實錄:
場景壹:
在孩子們洗手的時候,我對他們說:“洗完手,請妳拿杯子喝點水。”於是所有的孩子都快速地洗完手,壹窩蜂地擁到茶桶邊拿杯子。我立刻走過去維持秩序,不斷地說:“別擠,別擠,人多等壹等。”
孩子們拿好杯子,站在茶桶前壹米線的小腳印上等待著,隊伍排得長長的。
場景二:
喝完水,孩子們都去放杯子,有的孩子放完杯子就關門,壹時間只看到茶桶的門反復的被拉開、關上,我見狀提醒著孩子:“放好杯子不關門,等最後壹個孩子放杯子的時候再關門。”
可是孩子們依舊我行我素,關門開門的聲音不絕於耳,我看的心驚肉跳,就怕壹個不當心誰的手被夾住了,只有用手擋住茶桶門。
場景三:
航航早晨來園,看見我第壹句話就說:“陳老師,我打過針了,爸爸說要喝水。”
“打過預防針了是嗎,那別忘記多喝點水,現在就去喝壹杯吧。”我摸摸他的頭說。
航航高興地去喝水了,過了壹會兒,大家準備喝牛奶的時候,航航又對我說:“陳老師,我打過針了,爸爸說要喝水。”
我告訴他:“馬上要喝牛奶了,妳等會再喝水吧。”他看看我,委屈地扁扁嘴,走開了。剛喝完牛奶,他又跑過來說想喝水,我勸他休息壹會兒再喝。
運動結束,孩子們洗手喝水的時候,航航喝完半杯水,又排到了隊伍裏,看見我看著他,他解釋說:“陳老師,我打過針了,爸爸說要喝水。”
分析:
“喝水”是孩子壹日活動中比較常規的生活環節,在托班的時候,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比較小,我們常常會分批地組織孩子喝水,使得孩子的“喝水”成為了高控制下的生活活動。因此從場景壹中可以看出升入小班,過去的習慣直接導致了孩子喝水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排隊現象。並且從托班更換到小班的教室和盥洗室以後,新的“喝水”環境加上“集體喝水”的習慣,導致了孩子們壹窩蜂的現象,很容易發生危險。
而在場景二中,孩子們很清楚地知道放好杯子要關門,但是什麽時候關門、誰關門就不是他們會去在意的了,這是小年齡孩子所特有的心理表現,反映到行為上就出現了上述的不斷開門關門的現象,其實這是孩子們的壹種行為上的心理宣泄。作為老師,我則是比較主觀的提出了壹個“規則”——最後壹個孩子關門,但是誰是最後壹個?如何界定最後壹個呢?孩子們不會去考慮。
從場景三中孩子與我之間的互動對話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個孩子的家長對於剛剛打完預防針的兒子非常的不放心,希望能夠通過老師督促孩子多喝水,避免引發生理性發燒。而這個孩子又是能力比較強的,他將大人的話牢牢的記在心裏,通過不斷地提醒老師也在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多喝水。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分不清楚到底什麽時候喝水比較合適,也比較健康,所以當我告訴他馬上要喝牛奶了不要去喝水的時候,他以為我是在拒絕他,因此後來他喝水的時候就顯得比較小心翼翼,既要完成大人的囑咐、又不希望被我的批評或是阻止。
對策:
“減少孩子等待的時間”,是在課改理念指導下我們所追求的壹種理念,然而很多客觀的原因或主觀的意向總難免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如何調整呢?反思了自己的行為以後,我想關鍵是要從理念上轉變思想,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壹切以孩子為本。
首先,我調整了茶桶的擺放位置,打破了原來男孩壹邊女孩壹邊這種壁壘分明的茶杯擺放方式,將男孩和女孩的杯子間隔混放,兩班協調讓男孩、女孩使用兩個茶桶……從而便於孩子取放杯子、盛放水,從客觀上緩解了擁擠的現象,減少了排隊等待的時間。同時,我組織了談話活動,和孩子壹起討論“什麽時候要喝水”,並達成了***識——
1)進幼兒園以後覺得口渴了可以喝杯水
2)自由活動前、午睡起來以後要喝水
3)覺得口渴了隨時都可以喝水,但是在學本領的時候、吃飯和吃點心前不喝水
4)如果今天打過預防針了,記得要多喝幾杯水
這樣不僅解決了孩子壹窩蜂地“集體喝水”,還間接讓孩子知道了什麽時候不適合喝水、什麽時候喝水有利於身體健康。
接著,我設計了“今天妳喝了嗎?”的生活區域環境,提供了籌碼讓孩子記錄當天喝水的次數,如此壹來,孩子們每次喝完水都會開心地放壹塊相應的籌碼,每天中午和下午許多孩子還會數數自己喝水的次數、和同伴比比誰喝了多,如果有誰壹個上午喝水少於壹杯了,其他孩子還會提醒他快點去喝喝水。同時這個生活區角不但用環境的暗示促使孩子要多喝水,而且讓家長比較直觀地看到了自己孩子每日的飲水情況,解除了家長的可能存在的憂慮。
最後,我和孩子壹起展開了壹次關於“到底茶桶的門誰來關”的小小討論,並得出了結論——第壹個拿杯子的孩子開茶桶門,當妳喝完水放杯子的時候看壹看後面還有沒有同伴在喝水,如果沒有,可以把茶桶門關上。從這以後,開門關門的乒乒聲少了,就算有孩子偶爾忘記,也會有別的孩子提醒他,而且最近幾天我還發現有二三個個孩子喝完水還會幫忙扶著茶桶門的角,對走過的其他孩子說:“小心,慢慢走,別撞到。”
雖然是壹個小小的喝水的生活環節,但是我通過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探索答案、嘗試實踐,從而來解決問題,真正從日常的細節上做到了“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體”。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怎麽寫三
貝貝是個有名的機靈鬼,她活潑好動,嘴巴特別甜,和陌生人壹下子就能相處好,但和小夥伴並不融洽,每天都有小朋友來告狀“貝貝打人了”。在活動中,老師也發現貝貝的自制力很差,特別表現在上課回答問題時沒有壹點耐心,舉手後壹定得請她回答,否則她就會鬧情緒,在座位上吵鬧,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如果老師用小紅花表揚了別的小朋友,她就會小聲嘟嚷:“這有什麽了不起,我才不要呢!”但看她的眼神,又非常地想得到小紅花。為此,小朋友都不喜歡她,她在集體中感到很孤單。
分析:
經了解,貝貝在上托兒所時常常哭著回家告訴爸爸媽媽,有小朋友打她。當律師的爸爸就告訴她,誰要打妳,妳就打他,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犯人”,屬於“正當防衛”。由於爸爸媽媽平時工作都比較忙,又沒有老人在身邊,貝貝就常常壹個人玩。爸爸媽媽心疼貝貝,常常給她買許多的玩具。貝貝壹會兒玩這個玩具,壹會兒又玩那個玩具,顯得做事很沒耐心,而且非常想和別人交流,“逮”上個人能聊上半天。
對策:
1、做好家長工作。造成貝貝經常打人的主要原因是受家長所謂的“正當防衛”論的影響,因此,老師必須先和家長取得認識上的壹致。我首先和家長進行了交流,指出他們的:“正當防衛”論在幼兒園是不適宜的。幼兒由於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不可能和成人壹樣奶奶感用比較適宜的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些幼兒只是想和別人表示友好,可是,他的動作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想侵犯別人;有些幼兒不太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更多的只能依賴於動作,造成許多理解上的偏差。我列舉了許多在平時工作中遇到的事例,讓家長非常信服地接受了我的觀點。在貝貝沒有耐心的問題上,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如盡可能多地抽出時間陪孩子壹起畫畫、看書,不要邊做家務邊和孩子交流,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妳不重視她,畫畫時應講究策略,不要壹次給她很多的紙,鼓勵她把壹幅畫畫完整,並耐心地塗色,初步培養其耐心。
2、和孩子約法三章。針對貝貝在活動中缺乏自制力的問題,我和她做了個小小的約定:老師的問題會回答可以舉手,但不是每個問題都要請妳回答,如果實在忍不住壹定要回答這個問題,請妳舉左手,老師看到了壹定請妳回答,如果沒有請妳就搶著回答,就算違反了規定,不能得到小紅花。貝貝聽了,很高興也很得意,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因為老師只和她壹個人做這樣的約定。因此,第壹次就遵守了規則,我當然也履行了自己的。看到貝貝拿到小紅花時高興的模樣,我也特別地高興。有了成功的第壹次,貝貝的信心很足,改掉不少上課不遵守紀律的壞毛病。
3、請小朋友幫忙。對於貝貝比較突出的打人問題,想讓她壹下字就改過來還真不容易。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相處時間的增多,貝貝已能判斷小夥伴壹些動作的含義,但每當小夥伴不小心碰到了她,她還是不依不饒地還手出擊,因此大家都不願意和她交朋友,不願意和她壹起玩。我便和幼兒壹起討論如何幫助貝貝的問題,並請小朋友自己商量解決的辦法,有幾個能力比較強、口語表達比較好的小朋友表示願意和貝貝壹起玩。我便讓他們自己制定遊戲規則,如在活動中被別人不小心碰到了,也決不能去打人!如果違反規定三次,就不歡迎她做遊戲夥伴了。有了小夥伴的監視,有了遊戲的夥伴,貝貝打人的壞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