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人知道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吳宗憲的《我猜》和《周日八點檔》,大概只會迷惘的說:哦,臺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會覺得“香九齡,能溫席”是壹種孝心的表現,大概會覺得他好傻,幹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買臺空調不就得了嗎?還有誰會覺得“融七歲,能讓梨”是壹種中國式的謙遜禮讓?孩子們自小接受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式教育,被沈沈的課內科外功課壓得喘不過氣。哪還會有人說,第壹名我不要,給妳吧!再不知何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們可以成為象曹子建、王摩詰那樣的翩翩濁世佳公子了。孩子們現在學習琴棋書畫的目的已大多為考試加分服務,哪還有“為君唱遍《紅豆吟》”的情懷了。
君不見上元燈節賞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盂蘭盆會驅鬼儺,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開始相信基督,相信有聖誕老人。我不知道誰是阿福,也好久沒放過爺爺紙糊的風箏了。傳統的節日在我們看來除了意味著能看到無聊的文藝晚會,多幾天去哪裏都是人滿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蒼白。傳統,從我們指縫滑過,輕輕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