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勵誌片,比如阿甘(我很討厭吃巧克力,可是每當覺得自己蠢得像頭豬時,會到處找巧克力,吃壹顆,恩,生活就像壹盒巧克力,妳TM的不想吃也得吃),比如肖申克(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比如成事在人(It matters not how strait the gate, how charge with punishment is the scroll, 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無論大門何等狹窄,無論承受多麽深重的責罰,我是我命運的主宰,我是我靈魂的統帥)。最後,比如Moneyball。(Moneyball的主題詞是什麽,妳看了電影就知道了。)
Moneyball的結構有點《社交網絡》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Aaron Sorkin的貢獻。但是,我鬥膽評論壹下,結構沒有TSN來的順暢,明白。這也可能是看電影的人(我)對那些球員不了解的緣故。情節也不復雜,無非是發現問題,找人解決問題,最後問題就這麽解決了。結局依然是主人公不為名,不為利,幹著原來就在幹的事情,別人卻用他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又是壹個楞頭青!)
我還是很喜歡Brad Pitt的表演。與他另壹部我很喜歡的電影《The fight club》相比,的確是老了,醜了,內斂了,深邃了。但是解決問題的方式還是那麽的簡單粗暴。在這個人物身上,我看到了村上說過的那種悲傷——“最深的悲傷是那種妳無法對人開口訴說的悲傷。”很多時候,鏡頭就是靜靜地跟隨著他,壹個人,壹個背影,壹個黃昏,壹段往事。
他曾經被認為是最有才能的壹個,他本來應該是壹顆明星或者他本來可以拿著獎學金斯坦福。自從自己做出了那個決定後,生活就開始被流放。不順!不順!不順!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輸,輸,輸,買球員,賣球員,沒錢了,買了個有用的助理,買了些被忽視才能的球員,還是輸輸輸,再賣球員賣球員賣球員,贏了,贏了,贏了。然後呢?“然後其他球隊會把這些球員買走,我們還是回到原點。”
這個故事似乎是人力資源問題,怎麽找到正確的人把他們放到正確的位置上。但是,這個故事也是勇氣的問題,面對自己過的勇氣,面對可能失壹切的勇氣。哦,多麽可愛的女兒,面對著爸爸唱出那句“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 and just enjoy the show”
生活就像壹盒巧克力,妳是這盒巧克力的主宰,它會把妳吃成壹個小胖子,然後打出了本壘打,妳自己卻不知道,因為妳的心已經飛躍太平洋,在那片碧藍的海洋上翺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