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味法、創設情境法、競賽法,合作探討法。
五、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欣賞月夜圖片,創設情境。
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詩經》的河畔,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濕了鄉書的封面?請同學們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妳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名句呢?
生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生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生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生6: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師:說得真好!壹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是溫柔多情的:要麽是謙謙君子,要麽是窈窕淑女,要麽象征著團圓,要麽暗示著分離。詩人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宋代的文學大家蘇軾對月亮也是情有獨鐘。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什麽樣的情懷呢?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蘇軾同遊承天寺,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死後謚?文忠公?。
(三)、引導生觀賞承天寺圖片,引起生閱讀興趣。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在音樂中師範讀課文。
2、在《月光曲》中生自由放聲朗讀。(屏幕顯示:朗讀課文,讀出節奏,讀準字音、停頓,揣摩把握作者的情感。)
3、請壹名同學為大家朗讀課文。後請大家評價:他讀得怎麽樣?
生自由評價,以此提高同學的聽讀水平。
師總結,提示壹些句子的停頓:(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5、生結合註釋,譯讀全文。
首先,對照註釋,獨立翻譯課文,圈出疑難字詞;然後,同組同學之間合作解決疑難問題;(屏幕顯示:對照註釋,獨立翻譯課文,圈出疑難字詞;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討論後請同學們搶答:
A、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念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5)、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B、翻譯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同遊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壹泓積水壹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們倆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五)、精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請同學們就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問。如:
1、作者為什麽要夜遊承天寺?
2、蘇軾朋友很多,為什麽偏偏去找張懷民?
3、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麽特點?
(答案:1、壹是作者被貶,心情郁悶、孤獨;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2、因為他們都被貶黃州,都有著高潔的誌趣,且誌同道合。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壹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重點研讀寫景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此句寫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通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1)、添壹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妳認為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為什麽?
(2)、刪壹刪,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妳認為刪去原文中的?如?、?蓋竹柏影也?,可以嗎?為什麽?
(1、添上語句後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壹個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添加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刪去後當然不好。因為原句(壹)用比喻,將整座庭子註滿了水,水本來是無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空明?二字,更是絕妙,用?空?去修飾壹種色調,不僅出奇制勝,而且更顯空靈。原句(二)把庭中當作水中來比喻,說藻荇交橫,給人如臨水池之感,最後以?蓋竹柏影也?點透真情,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壹個空靈、皎潔、恬靜的月夜之中。而刪去後,不但沒了新意,更改變了原意。)
(3)、在理解課文意境的基礎上,找同學分別用自己的話和充滿詩意的話描述這月色,並引導生展開想象再現其中的畫面。
(4)、閱讀最後壹句話:?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結合文章的景物描寫和寫作背景,思考討論:此時的蘇軾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呢?(小組交流後得出:清幽,豁達、樂觀等。)
師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大家知道他為什麽被貶黃州,在黃州的生活狀況如何嗎?
(壹生讀屏顯背景材料: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誣陷以詩誹謗朝廷,被捕入獄。獲釋出獄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城東買坡地耕種養家。)
師:從這則材料中大家發現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誣陷入獄的,獲釋後貶到黃州,做了壹個有職無權的閑官。
生2:親自耕田種地養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貧困。)
(5)、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與實際相符嗎?
師: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妳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生討論。師總結: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壹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6)、從課文中找出體現蘇軾?閑?的句子:
(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3:?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相與步於中庭?賞月。
4:寫月色的句子最能體現他的?閑?。)
總結:這?閑?是不是閑來無聊,無所事事?那究竟是什麽意思?(清閑、閑適、閑情逸致)
(7)、文章結尾的壹句話流露出作者的什麽情緒?
(聯系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閑?是相對?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壹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8)、作者雖貶謫黃州,成為擔任閑職的?閑人?,但並未因此而消沈,依舊保持著曠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閑人?的?閑情?。作者是怎樣流露出這種情感的?
(誘人的月色,勾起了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 ,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喜悅和閑適。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悅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悅之情溢於筆端。文章寓情於敘,融情於景,情景交融,處處都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閑情。)
總結:?壹切景語皆情語?,景是情的載體,情是景的靈魂。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不僅要知人論世,還要根據文章作者用心靈所拍攝的照片,緣景析情。(板書?緣景析情)根據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分析作者的內心情感。這空明的月光更是人的心境,這空明的月色灑滿庭院,更是從閑人的心中氤氳而來。從中讓我們看到壹個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於發現生活之美的豁達樂觀的蘇東坡!(板書?閑人?豁達)
(9)、指導背誦
(六)、與作者對話。
短短84字讓閑人蘇軾踏著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閃耀著獨具魅力的光彩!那妳知道他這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是在哪個時期真正形成並成熟的嗎?就是在被貶黃州時。當代散文家余秋雨說?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成就了蘇軾。?(屏幕顯示余秋雨的這句話)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峰!此刻,面隊承天寺這輪空明的月亮,面對豁達的蘇東坡,妳想說些什麽呢?(屏幕顯示:面對空明的月色、豁達的蘇東坡,妳想說些什麽呢?)生自由發言,師進行正確引導。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請妳為蘇軾與張懷民在月下庭院散步設計壹段對話。
3.、請同學們也來寫壹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通過閱讀妳的描寫看出妳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悶的,等等,要體現?壹切景語皆情語?。
(八)、拓展與延伸。
欣賞蘇軾的另壹首詞《水調歌頭》,在優美的歌聲中進壹步去體會作者的情懷。
(九)、小結:蘇軾壹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他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常讀壹讀蘇軾吧,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十)、板書: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月色空明
澄澈透明 比喻
虛實 意境
知人論世
緣景析情
閑人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