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是歷代封建王朝選拔德才兼備的官吏的壹種考試制度,從隋代到明清,有1300多年的歷史。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可以分為四個等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院試歸屬於“童聲試”,為地方科舉考試制度,考試沒有年齡限制,是士子晉升的第壹步。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的學政主持。參加者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通過院士之後被稱為秀才,之後才能有進入府、州、縣學習的資格。以明清為例,院士壹般三年內舉行兩次鄉試:鄉試的參加者主要是經過院試的秀才。在鄉試中中榜者被稱為舉人,獲得舉人之後才能有做官的資格。第壹名被稱為解元。考試時間壹般在秋天八月舉行,明清兩代每三年考壹次。大家耳熟能詳的《範進中舉》就是通過了鄉試獲得舉人的資格。會試:壹般由獲得舉人資格的人參加。在這裏中榜的人就被稱為貢士,第壹名稱為會員,第二三元稱為經元,發布的榜稱為杏榜。考試時間壹般為鄉試的次年。殿試:由皇帝主持,可以直接面見皇帝,參加者需獲得貢士資格。殿試分三甲錄取,我們耳熟能詳的狀元、榜眼、探花,就屬於第壹甲進士及第。壹般中榜者就可以被稱為進士,發布的榜就被稱為金榜,因此,有金榜題名之說。所以古代的人為什麽金榜題名之後就敲鑼打鼓,回家光宗耀祖,就是因為科舉考試的四個等級都非常難,要經過層層關卡,層層考驗。不管是在時間上還是在金錢上,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來源網絡
擴展·科舉考試的積極性與消極性
積極性:科舉考試制度面向於所處時代的所有人,寒門子弟也可以通過考試進入官場,這樣就打擊了原有世家大族,有利於提高社會的流動性。而且把讀書考試和做官三者聯合起來,有利於提升官員的文化素質。打破了壹直以來由世家大主所主持的學習。這樣的制度更能為國家選拔人才
消極性:雖然寒門子弟可以進入官場考取官位,但是頂端的資源輪流掌握在各大世家著手裏。這樣就造成了考官喜歡什麽樣的人就錄取怎樣的考生,人壹代比壹代弱,頂峰的人多為中庸之人,而非優秀者。甚至到了明清時代,考試制度以八股文為主體,扼殺了考生的積極性,即只要按照標準答案答對即可得分。考生喪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創新能力。
來源網絡
我個人的感覺是在那個時代科舉考試制度的確為那個時代選拔了很多的人才,打破了官僚把制度集權於壹人手中的這種局面。但是時代飛速發展,科舉考試制度也要不斷的變化,否則遲早會淘汰。這個道理,在今天的社會中仍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