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關於狼爸虎媽的建議作文...能教我麽?

關於狼爸虎媽的建議作文...能教我麽?

“虎媽”剛走,“狼爸”又來。繼美國華裔教授蔡美兒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高壓教育手段“逼使”兩個女兒考進了哈佛、耶魯,因而得名“虎媽”後,自稱“中國狼爸”的商人蕭百佑,秉持“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的理念,用體罰的教育方式,將3個孩子送進了北大,還做客電視臺討論自己的“育兒經”。(《大河報》11月16日) 不是每座山峰都能成為珠穆朗瑪峰,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考上哈佛、北大,筆者相信,覺得體罰合理、打罵有效的家長不在少數,但“虎媽”“狼爸”畢竟只是噱頭性的個案,在其“傳奇”背後,恐怕是更多的孩子在“棍棒教育”、“打罵教育”下“泯然眾人”,小概率不能證明壹種規律,“狼爸”的“育兒經”不足為訓,其成功不可復制。 姑且不說考上北大算不算孩子“最大的成功”,也不去爭論體罰究竟有沒有效果,甚至先不去咂摸“狼爸”所說的“‘打孩子’是家庭教育‘最精彩的壹個部分’”透出的驚悚意味,單說這種高壓教育中家長的主導、主宰角色,這種家長凡事都比孩子高明的前提暗示,就很值得商榷。 以前,中國是個經驗社會,知識技能信息等掌握在上壹輩手裏,壹般是代代相傳,且是單向傳播,師傅教徒弟,父母傳子女,上壹輩確實比晚輩高明,也具有絕對的主導作用。但是,現代社會已經邁入信息時代和數字時代,後輩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代際之間的知識和信息差距越來越小,乃至出現後輩超越前輩的情況,比如代際之間的“數字鴻溝”——如今很多家長面對電腦技術和網絡消費壹籌莫展,可少年兒童卻是行家裏手;家長買個智能手機研究半天也沒掌握使用要領,可孩子把玩壹會就如魚得水了。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認為,在電子和圖像時代,兒童和成年人已經沒有了接受知識的代際差異,宣稱“童年的消失”,說白了,就是父母不再比孩子高明多少。人類學家馬格利特?米德也曾指出,人類社會有三種代際文化——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的“前喻文化”、晚輩和長輩互相學習的“並喻文化”和長輩向晚輩學習的“後喻文化”。很明顯,信息瞬息萬變、新技術層出不窮的當今社會,明顯帶有“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色彩,在有些方面(比如電腦技術、智能科技等),前輩還要向晚輩學習呢,這叫“文化反哺”。 “虎媽”“狼爸”接踵而至,不過是“前喻”慣性使然。如今,那麽多家長焦慮子女教育,卻往往不得要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恐怕就是因為“前喻”的思維根深蒂固,還不適應乃至不接受自己的等級跌落,沒有找到與孩子“並喻”乃至“後喻”的方法,故而“焦慮”,乃至慌不擇路,以至於“虎媽”、“狼爸”登堂入室,“雞毛撣”成了萬能鑰匙。若按統計概率,優秀孩子的家長中,春風化雨、超然度外型的,肯定比“虎媽狼爸”型的多,怎麽就輪到壹個暴力家長傳經布道、大談“育兒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