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如何讓小學生數學課從熱鬧變為高效論文

如何讓小學生數學課從熱鬧變為高效論文

壹、導入要新,以興趣引發思維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壹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壹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壹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壹開始就向學生提出壹個十分簡單的實際問題:“妳們見過的車輪是什麽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麽?”“那麽橢圓也是沒棱沒角的,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問題的討論,促使學生進入深思,教師順勢引導,把學生的思維逼近圓的特征。這樣的教學,學生容易理解,又能激發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愛學、樂學、會學、善學,從而增進知識,增長才幹。導入新課時,我采用表演遊戲、編講故事、制造懸念、創造情景等,具體教學中可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具體掌握。比如我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在美麗的太湖邊上有壹個小漁村,村裏住著壹老壹少兩個漁夫。有壹年,他們從4月1日起開始打魚,並且每個人都給自己訂了壹條規矩。老漁夫說:“我連續打3天要休息壹天。”年輕的漁夫說:我連續打5天要休息壹天。”有壹位路遠的朋友想趁他們壹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們,同時想享受壹次新鮮美味的“太湖魚宴”。可他不知道選哪個日子去才能同時碰到他倆,同學們,妳們會幫他們選壹選嗎?(屏幕上打出兩個漁夫的對話和壹張四月份的日歷) 這樣創境入課,象磁鐵壹樣,壹開始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吸引其註意力,就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壹片漣漪,產生急欲壹聽的感染力,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二、新授要實,以聯系促進思維 新授是壹堂課的中心環節,提高新授的教學效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充分註重對孩子思維的訓練。數學是壹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具有抽象性、準確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基於這兩個特點的理解,我覺得不管在什麽情境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許多專家的講座報告中也提到壹堂課的評價標準,專家們都壹致認為:壹節課是否上得成功有效,關鍵看課堂教學中是否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否有思維實質的參與。而我認為要達到以上說的效果,教師除了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更多的實踐智慧,更高超的組織藝術,這樣才能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引入問題情境去參與思考,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兩位數的加法口算”時恰逢植樹節,我便把這節課設計成了壹節植樹活動課:先讓壹位“小小采購員”到樹苗超市去選購兩類樹苗算出它們的價格(36+28=64),就讓全班孩子經歷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利用不同的計算方法驗證價格的正確性,以便順利買到樹苗。有些用個位、十位分別相加後再合起來的方法、有些只把28分成20和8再用36分別去加的方法、有些是叫做28拿4給36湊成40再加24的方法……甚至有壹個小朋友居然把28看成30與36相加後,多算了2再減2的方法,迎來了所有同學不約而同的掌聲。然後回顧壹下這些方法,讓孩子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再次到樹苗超市去選購植樹所需的兩樣勞動工具,和同組壹起驗證結果的正確性。這樣,讓孩子從小養成多角度、多種方法思考問題的習慣,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解決壹些比較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用發散思維的觀點來考慮和分析。並且,這樣活動設計,讓孩子親身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即《課標》所要實現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等課改理念。新授是壹堂課的中心環節,提高新授的教學效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的主導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師生之間的情意互動作用,做到理論和實踐、教與學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機結合。 2、充公預設並註重生成。 打造數學高效課堂既要精心預設又要註重生成。預設是教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做出的設計性的展望。目的是為了讓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進行。生成是在課堂中自然出現的,這種出現與教材的精心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預設與生成是壹對矛盾統壹體。沒有充分的預設不會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拓展,兩者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同樣重要。作為壹個數學教師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識,寬容的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善於抓住和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記得在上《分數的意義》時,請學生從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壹。學生回答不壹,有的認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壹,有的認為2枚棋子是四分之壹,還有的認為4枚棋子是四分之壹……當時,我沒有馬上否定說錯的學生,也沒有用事先預設好的問題拉著學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靈活引導,把握好動態生成的新資源,展示出動態生成的藝術,達到了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就像布盧姆說的那樣:“人們無法預測教學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同樣,沒有了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壹種藝術了。” 3、要充分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不是壹般的活動,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是讓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數學活動是學生數學思維的思維場。教師的作用是創設“思維場”而不是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思維。亞裏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因此,我們教師要通過數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 三、練習要精,以訓練來發展思維。 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壹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壹個窗口,作業應是壹種生活,是壹種活動,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而非單壹的、千篇壹律的重復。作為新課標下的數學練習設計,應體現它的效度,突出現實性、發展性和活動性。我認為: 1、練習要具有“娛樂性”。 讓每壹個學生從上課第壹分鐘到最後壹分鐘都能集中註意力,這是壹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上課不能集中註意力又怎麽向四十分鐘要效率呢?要解決這壹矛盾,提高課堂效率,就有必要設計壹些“娛樂性”練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常設計壹些“歡樂大比拼”、“奪冠ABC”、“勇攀高峰”等競賽練習。同樣的計算習題,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學生在這樣壹個“娛樂性”的氛圍下做題,學習興趣高,解題速度快 ,鞏固性也強。如我在教學壹年級《找規律》時,設計了“采摘智慧果””這壹種遊戲。把每壹道練習題安排每個智慧果裏,學生每做對壹道題,智慧果就會落下來,送給大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像這樣的練習,避免了機械重復練習所引起的註意力分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所學的知識,變“要我練”為“我要練”,更增添了練習的樂趣。 2、練習要具有開放性。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課堂練習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培養思維品質的具體措施,練習要刻意減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練習的開放性,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如壹年級學習了元、角、分後,我設計了這樣壹次開放性活動練習:向學生展示商店的場景,擺出各種物品供學生購買,假設每生準備5元錢,4個學生為壹組,每組要商量如何買才比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這壹過程中,壹要算好總價,二要註意數量,三要註意品種,對壹年級學生而言,應是壹件很困難的事,但由於學生是在具體的情境中(模擬商店),學生心情激動,思維活躍,又有群體合作,創新的火花自然激發,居然每壹小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學實例證明:為學生的思維提供壹個更廣闊、更開放的練習空間和時間,能使學生在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四、總結要活,以活躍來拓寬思維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的負擔的重要環節。它對於發展興趣、強化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壹半,那麽,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因此,課堂總結可針對本節課的內容或進行歸納總結,或設置懸念,或開拓延伸,或活動遊戲,力求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的結束是壹個知識點的延伸:結尾是“問號”不是“句號”。例如:在我教學完人民幣的簡單換算時,我這樣布置壹個實踐作業:和家長壹起到超市,買點生活用品,學會算帳,第二天來匯報給我們的同學。這樣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和完善。其次,我在教學中註意把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延伸到對數學文化的感受,讓他們體會數學的奧妙、歷代數學家的偉大。如:在教學完時分秒的認識後,我布置了壹個課外閱讀任務“在很久以前還沒有發明鐘表時,人們是用什麽方法表示時間的?”從而把學生引向更為廣泛的數學閱讀。 總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設生動的情境,以展現知識背景,使新知變成有源之水。重視學生富有個性的思維表現,促進學生間的思維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在判斷中思維,努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