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我的家鄉在潮州,那裏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春節更為熱鬧。
除夕前壹兩天
除夕前壹兩天,大人們忙得手忙腳亂,買雞呀,買魚呀,買鴨呀。。家家戶戶必須大掃除壹次,把屋和被都清洗幹凈,到處彌漫著濃濃的年味。
除夕
除夕夜家家熱熱鬧鬧。主戶們準備著壹年中最豐富,最有意義的團圓飯。煮好飯後,大大小小必須”祭祖宗”,然後用焚香禱祝。最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能體現出家鄉人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最快樂的時候,莫過於放鞭炮。壹整夜,鞭炮聲連綿不絕。煙花”嘭”壹聲,響徹雲宵,開出了五顏六色的花朵。人人臉上揚溢著幸福的微笑。有壹首詩這麽寫:”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年。”所以,人人都不睡覺,都要守歲,都盼望著新的壹年的到來。
正月初壹
正月初壹沒有除夕那麽喜氣洋洋。潮州人在正月初壹不能講臟話,不能哭,不能打架……這壹天還不能掃地,應把掃帚藏起來,讓垃圾積下,說是堆金積玉。到了晚上,長輩要給小輩錢,而且都是用壹塊紅紙包著,這稱為”壓肚腰:意味壹年都富富裕裕。然後,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後輩先祝福長輩,長輩再給小輩期望。 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壹、二,無心拜年初三、四。”所以,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向親戚朋友送去最美好的祝福。
正月初二,三
到了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家,通常都是大包小包壹提,什麽餅幹呀,什麽糖果呀,什麽瓜子呀……雖然禮物都頗薄,但禮輕情義重,表達了對家鄉的切切思念。
元宵節
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可仍和除夕夜有得壹比.正月十五鬧花燈,大街小巷,處處張燈結彩,壹個個精致的小燈,照亮了大街的每個角落。幾百個燈,各有各色,各有各圖案,各有各形勢,讓人仿佛進入了壹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每當“爆竹壹聲除舊歲”時人們就開始了舞獅,舞獅由兩人合扮壹頭大獅子,壹人扮小獅子,另壹個扮武士,獅子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搖頭擺舞,千姿百態, 妙趣橫生。
壹眨眼,春節悄悄地過去了,大人和孩子們在這喜慶而熱鬧的節日裏又迎來新的壹年,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春節,在這裏,祝福家鄉越來繁榮昌盛!
2. 有關壹些地方的風俗習慣的作文450字民族概況: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裏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08839人。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 *** 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藥,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風俗習慣: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現為物資交流會)和“七月騾馬會”。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等。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裏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壹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壹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采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壹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質。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壹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能蹺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竈裏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裏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 ",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
3. 關於地方習俗的作文400字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曰——春節,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忙忙碌碌……
正月初壹,又是壹個快樂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爭了個第壹,因為極想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壹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仿佛要把每壹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壹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劈裏啪啦的,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過後,就沒有什麽好玩的了。還是吃早餐吧,待會兒出去玩壹玩!
吃過飯後,我邀幾個朋友壹起去玩,在街上點燃的爆竹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袋裏裝著父母給的零花錢,甭提多高興了。今天的小鳥也出來湊熱鬧,大概它們心裏也很高興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樣樣俱全。看到的大多數是壹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數麻辣攤的生意最好:
“我要壹串年糕!”壹個胖孩子叫道。
再去別的地方瞧瞧如何?在壹家文具店攤前,我又停下了腳步。那裏有各種玩的東西:飛機模型、望遠鏡、電動汽車……盡是壹些玩的東西。我發現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玩的東西。
在其它地方,我還看見有的在賣氣球、手槍、跳繩,有的在賣小吃、點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真是無奇不有。
玩了壹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壹件高興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壹飽眼福二飽口福三飽手福了。最為幸運的是那些賣主了,今天可是生意興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國的小朋友在新的壹年裏快快樂樂,沒有煩惱,但千萬不要“玩物喪誌”喲!
4. 關於壹些地方的民風民俗的作文傣族服飾,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黑色或白色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壹、二歲時,即請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種動物、花卉、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婦女的服飾以美觀大方著稱,民族特點濃郁,而且各地不同。但束發、筒裙和短衫這三樣則是相同的。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羊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傣族婦女的束發不同於苗、瑤等族的束發,她們是將頭發打成發髻頂於腦後,或稍偏於腦的壹側,這種發髻壹般不束帶,有的僅鵯 梳子或頂塊花頭巾。傣族婦女的筒裙,式樣象水桶壹樣,與景頗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長到腳背為特點。傣族婦女的短衫,尤其是西雙版的窄袖短衫,更獨具民族風格,袖管又長又細,僅夠穿進壹只胳膊;衫身,除緊身外,長僅及腰部,後擺還不及腰部,少許脊背外露,時隱時現,為整個服裝增色不少。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被其他民族呼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齒,將牙齒用黑煙染成黑色,被傣族婦女認為是壹種美,如同男女紋身壹樣。在西雙版納外,隨處可見黑齒的老年婦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見了。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壹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壹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壹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壹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壹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壹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壹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壹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壹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壹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壹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壹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征著五谷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希望妳滿意
5. 寫壹篇描寫地方風俗習慣的作文 要有題目 急蒙古族
[民族簡介]
蒙古族,現有人口約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蒙古族是壹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文學、語言、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壹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壹帶。“蒙兀”是“蒙古”壹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壹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壹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壹個新的民族***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衛拉特、馬爾虎--布裏亞特三種方言。
[飲食習慣]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壹。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壹。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幹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妳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
[建築特色]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壹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壹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壹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壹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家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壹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壹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壹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飾特色]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壹的衣服,第壹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6. 關於地方習俗的作文400字1、
中國的傣族是壹只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散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
潑水節是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舉行,壹般為期三至四天。至今傣族人民中還流傳著壹個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壹個惡魔,他作惡多端,人們恨透了他,可什麽辦法都對付不了惡魔。後來,七位姑娘發現了惡魔的致命弱點,只有惡魔的頭發才可置於死地。壹天夜裏,姑娘們勇敢的殺害了惡魔。但惡魔的頭壹著地,就燃起了大火。此時,姑娘們立即輪流抱起頭顱。每年換壹次,當換人時。人們都給抱頭顱的姑娘潑水,沖去身上的血汙和疲倦。後來就形成了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日——潑水節。
在“麥日”也就是節日的第壹天。人們壹清早就要采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但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洗浴”完畢,集體性的潑水便開始了。壹群男女青年帶著清水,湧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壹身,幸福終身”壹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綻放。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為精彩的節目之壹,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各色各樣的龍舟,船上坐者數十名強壯的選手,號令壹響,龍舟便像離弦的箭往前飛去。到處都是鑼聲.鼓聲.號子聲.喝彩聲,節日的氣氛在這裏達到了 *** 。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另壹項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壹種自制的煙火,將竹竿底部添以火藥和其他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在空中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族,光彩奪目,甚是美妙。潑水節是傣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壹個快樂而幸福的節日
2、
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壹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壹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壹,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癥。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壹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癥。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壹的感受就是壹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壹口,壹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壹年壹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裏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壹直鬧到初壹淩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壹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壹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7. 急桃花源上接五強溪,下連武陵,相傳是古代秦人躲逃連年戰亂和苛捐兵役的避難之所。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勞自食,繁衍子孫,獨成壹方風水。至今這裏古撲的民風民俗,仍展示著她作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裏有壹村莊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數十戶人家,他們大都姓秦,因此該村也叫秦人村。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進洞避亂的古代秦人的後裔?沒有誰去做具體的考證,反正壹個“秦”字貫古今,他們的衣食住行習俗確實與當今現代社會風尚有許多不同。
衣: 以前這裏人們的衣料全為家織土布。各家備有紡車、織機,自產棉花,自紡自織,織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蘭或灰或紫的顏色。衣裳多為自家制做,將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壹針壹線用手工連綴。也有上門做衣的裁縫,壹個灰包,幾根針,幾絡線,壹雙形似當今帶把小鋁鍋的生鐵熨鬥就是他們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樣是男為封襟衣。女為大件衣,壹色的布扣襻,褲子全為大折襠褲,4尺大的褲腰,在肚前壹抄壹折,再系上布帶。如今,村裏年輕人的服式與洞外人的幾乎沒什麽兩樣,但不少老年人仍穿著對襟衣,大件衣,折襠褲。不過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紡土織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選。去村裏走走,仍可尋見木制的紡車和織機。雖然這些都閑置不再用,但也展示著歷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縫紉機的今天,村裏仍有提火熨鬥拿灰包的土裁縫。
食:當然是主食大米,與洞外的村民幾乎沒什麽兩樣。這裏所指的“食”,是專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裏的村民們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風車。碟子圓形,有上下兩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間有壹硬木軸,上扇繞木軸在下扇上轉動。上下兩扇磨擦的面有規則地嵌有許多硬木片以為齒,齒縫間用黃土夯緊將齒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將殼肅去粗殼。用碟子加工時將稻殼堆在上扇盛殼的容鬥內,以人力推動上扇轉動,稻殼通過木齒磨擦,從上下礧面的縫隙間灑下去了粗殼的糙米。糙米再經過石碓加工便成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機器加工的,但村裏仍有作坊可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確實有的村民原來作坊裏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們(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比機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質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壹色的竹籬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獨立,確是“雞犬兩相聞”。屋內存設簡陋,石板木塊是凳,木板相拼為床,葫蘆(俗稱蘆瓜)剖開成瓢,磚頭砌壘即竈。如今茅屋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墻,仍具古代遺風。家家戶戶雖然有了電視機、電冰箱,那剖開的蘆瓜瓢卻壹脈相沿。
行:秦人村雖緊臨國道,但村裏不通公路,在田園上縱橫交織的是阡陌交通田園上的這些阡陌並非說優於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確也有它的優點。它透著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濕氣,赤腳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溫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脈膊的跳動。
8. 關於地方習俗作文400字,急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著貼,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為什麽要倒著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著貼是壹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麽習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壹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壹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壹年壹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麽理發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壹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問:“那為什麽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壹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麽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壹習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壹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仿佛是壹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習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妳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裏祝妳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