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如何修心?

如何修心?

約己清心,謹言慎行

原文性分不可使虧欠,故其取數也常多,曰窮理力,曰盡性,曰達天,曰入神,曰致廣大、極高明。情欲不可使贏余,故其取數也常少,曰謹言,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飲食、寡嗜欲。

譯文人的天性本分,是不可以虧損欠缺的,所以對它的要求,要盡量多。比如說,要窮究真理,要盡知本性,要通達天道,要出神入化,要做到廣大圓滿,要能夠最最高明。說到人的情緒欲望,是不可以讓它多余過剩的,所以對它的要求要盡量少。比如說,要謹防言語,要慎重行為,要約束自己,要清靜心地,要節制飲食,要減少嗜好和欲望。

點評人要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這樣才能不斷進步。要做壹個通達之人,首先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這樣才能抵禦不良風氣的侵蝕。有些東西,常常是努力也得不到的,這時,我們就應學會放棄。清風明月、粗茶淡飯,最為樸素,也常常最能養性。壹個人對物質的要求越低,他對幸福的體驗往往會越強。在與人交往時,我們也不要苛求於人,對人要求不應太高,要常常能以己推人。言語往往是禍端之源,所以與人相處時。我們要謹慎言行。

心要如天平,須懂得收放

原文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只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人笠了,便要使他從容閑暢,無拘迫懊儂之狀。若恨他難收,壹向束縛在此,與放失同,何者?同歸於無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君子之心,如習鷹馴雉,搏擊飛騰,主人略不防閑,及上臂歸庭,卻恁忘機自得,略不驚畏。

譯文我們的心靈要像天平那樣,稱量物體的時候,妳看那物體忙來忙去而衡桿卻壹點也不忙;物體被搬下去的時候,也就自然在這裏懸空而浮了。就在那樣的虛無清靜之中,正不知道有多少的自在了!收拾自己放逸在外的心靈,千萬不要像那追逐放逸在外的豬兒壹樣。既然已經把它捉進了牢圈,就要使它從從容容地,感覺到悠閑暢快,而且還不能有那拘束壓迫、懊悔煩惱的狀態。若是只恨它放逸而難以收伏,便壹直把它拘束捆縛在這裏,那就與放失在外沒有了任何的不同。為什麽呢?就因為那也壹樣地沒有任何收獲。所以等再次放它出去的話,它便會奔走逃逸而更加不可收拾了。君子的心靈,就要像那教練雄鷹和馴導野雉壹樣,任由它們搏擊飛騰,主人卻壹點也沒有防範或者阻攔它們的意思。等到它們上來到了臂上或者回歸到庭院中的時候,卻是那樣地悠閑自在,忘記了重重的機關與險詐,壹點也不會驚恐畏懼。

點評壹個人要學會管好自己的心靈,不管是收是放都應從容自得。當放松心情的時候,要盡最大可能讓自己盡情,這並不是說可以為所欲為、不知收斂而是在讓自己長見識、為自己更好得靜下心做準備。當需要專心勞作時,也要能踏實做事,不三心二意。

在現代繁忙、快節奏的生活中,壹個人學會管理心靈的本領十分重要。節假日,我們要盡可能過得快樂而有意義,盡可能多地讓自己走出狹小的空間,多呼吸新鮮空氣,多接觸新鮮事情;等要工作學習的時候,也要做到從所做的事情中體會快樂,樂於沈浸其中。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觀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祥和開朗的心境,那就是壹個超脫的人了。然而,生活中有許多人都不喜歡自己做著的工作,每天弄得自己愁眉苦臉,生活也了無樂趣可言。如果懂得這些必須要做的開心去做,學會收放自己的心靈,是不是會過得開心壹些呢?戒除浮躁心,把握好火性

原文把意念沈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誌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學者,將個浮躁心觀理,將個委靡心臨事,只模糊過了壹生。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火定則百物兼照,萬事得理。水明而火昏。靜屬水,動屬火,故病人火動則躁擾狂越,及其蘇定,渾不能記。蘇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濟,非火不敗。惟君子善處火,故身安而德滋。

譯文如果能夠把自己的心意和念頭沈靜潛伏下來,什麽真理不可以得到呢?如果把自己的誌向和意氣振奮發揚起來,有什麽事情不可以做到呢?現如今的學者們,只是把壹個浮淺狂躁的心理去觀察事物的真理,用壹個委靡不振的心理去從事具體的事業。這樣壹來,只是糊裏糊塗地度過了自己的壹生!“心平氣和”,四字說起來很容易,如果沒有壹定涵養卻是很難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火性。火性消除後,事情就會清晰明了,萬事就能各得其理。水性清純透明而火性昏燥。因此,靜的屬性是水,動的屬性是火。所以,病人壹旦發火就會狂躁不安,待他清醒安定後,壹點也不記得以前的情況了。之所以能夠蘇醒安定,是因為水性澄清了,火下去了。人沒有火性就沒有辦法生存,但火性也可以致人死亡;做事沒有火性就不能成功,但火性也可以將人引向失敗。只有君子善於處理火性,因此身心安泰,德也滋長。

點評人要想成就事業,就得戒除浮躁。浮躁的人往往幹什麽事都踏不下心,眼看著的成功會毀於壹旦。然而要想做到“心平氣和”,也不容易,這的確需要涵養。那麽,壹個人的“涵養”又從何而來呢?這需要經過許多歷練,同是還需要他積極去修養自己的身心。

文中提到“火性”壹詞。所謂的“火性”,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和作用。《三國演義》中張飛是個爆脾氣的人,以勇猛著稱,曾率二十名騎兵嚇退曹操大軍,敵人對他聞風喪膽。在這裏有“火性”就是他的優點。然而過於“有火性”的性格也給他帶來禍端。他“不恤小人”、“暴而無恩”,劉備就曾批評他:“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果然,他就是死在任職其“左右”的部下之手。由此看來,“火性”要用對地方:幹事時,行動上要雷厲風行;但心中卻不可有“火”;有火性、有誌氣,這是好事,但對人好發火,就不是好事了。這些都需要我們每個人認真思考。

點檢克治,做到慎獨

原文問題:“慎獨如何解?”曰:“先要認住‘獨’字。‘獨’字就是‘意’字。稠人廣坐、千軍萬馬中,都有個獨。只這意念發出來是大中至正底,這不勞慎,就將這‘獨’字做去,便是天德王道。這意念發出來,九分九厘是,只有壹厘茍且為人之意,便要點檢克治,這便是慎獨了。”

譯文有人問題:“慎獨這兩個字如何解釋?”我回答說:“首先要領會‘獨’字的意思。‘獨’即為‘意’。在大庭廣眾之下和千軍萬馬之間,‘獨’都可以存在,只要產生出這種意念就稱得上既達到至高境界和最高理想了。這種意念生出後,百分之九十九是對的,只要存在絲毫偏差,就會受到主觀意誌的支配,於是就要進行自我反省,這就是‘慎獨’了。”

點評所謂“慎獨”就是在無人管柬和監督之下,依靠內在的道德信念和力量自覺遵守道德規範。慎獨,這個詞聽起來有點遙遠了,它似乎只是古代君子修身的信條。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更多見到這樣的情形:在眾人面前講究衛生,獨自壹人時隨地吐痰;有警察時遵守交通規則,壹旦路口無人值守就闖紅燈;在自己熟悉的團體內謙恭有禮,壹旦置身於陌生的環境就不再遵守公德。很多人都形成了這樣的心理:規矩是給別人定的,而我可以想辦法突破它。實際上,在契約社會中,只有人人都以自覺約束的方式享受自由,才能獲得持續的權利。這是現代社會秩序中的重要特點,也是誠信的基礎。

待事多渾厚,養心貴平和

原文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寧耐,是思事第壹法。安詳,是處事第壹法。謙退,是保身第壹法。涵容,是處人第壹法。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於度外,是養心第壹法。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華,夏不是發暢,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為我境。

譯文自己身上的好處要掩藏著幾分,這叫做涵蓄,從而培養自己的深厚德性;別人不好的地方,也要替他掩藏上幾分,這叫做渾樸厚道,從而培養自己寬大的胸懷。安寧耐心,是思慮事情的第壹大法;安靜周詳,是處理事情的第壹大法;謙虛退讓,是保全身命的第壹大法;涵蓄寬容,是交接處人的第壹大法。把那些財富權貴、貧窮卑賤、生存死亡、永恒變化等置之度外,是修養心靈的第壹大法。我們胸中的情形和光景,是要把現實眼前的春天看得不是繁榮昌盛的景象,夏天不是風發順暢的景象,秋天不是寂寥搖落的景象,冬天不是枯萎槁朽的景象。這樣才算是我自己的情景。

點評壹個人的涵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如何對人對事,壹是如何對己。和別人交往要多看他人的優點,做到謙虛涵容。在自身修養方面,要做到不張揚、不自貶,得意時不沾沾自喜,困境時不妄自菲薄。壹個人能做到如此,便是壹個通達之人了。然而,生活中,我們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呢?和人交往喜歡斤斤計較,覺得寬容就是吃虧,隨處想顯示自己的小聰明;做事總是瞻前顧後,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終日。如此,即使是有了些成績,又有什麽幸福可言呢?孰不知幸福往往存在於最簡單、最樸素的形式中。

以虛實自養,需處處用心

原文心要虛,無壹點渣滓;心要實,無壹毫欠缺。只壹事不留心,便有壹事不得其理;壹物不留心,便有壹物不得其所。只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氣象。士君子作人,事事時時,只要個用心。壹事不從心中出,便是亂舉動;壹刻心不在腔子裏,便是空軀殼。

譯文心靈要清虛,沒有壹點的雜質和汙穢;心靈要實在,沒有壹毫的欠少和缺乏。只要有壹事不留心,便有壹事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有壹物不留心,便不能適行其所。只要能夠做到大公無私,便是那包括涵容天下的氣象。真正的士大夫和君子做人,就是對待每壹件事情,每壹個時候,只是要壹個用心而已。壹件事情不從自己的心中做出的,那就是胡亂的舉動;壹個時刻心不在自己的胸膛裏,那就是壹具空洞的軀殼了。

點評許多人認為,要想使得心靈虛靜,只能深居簡出。其實,壹味與世隔絕,或許能養心,但不能讓自己真正變得有分量。因為,與世隔絕的日子過久了,人的視野自然會變得狹窄,況且在現代社會中,人要生存,就要和別人打交道。陶淵明詩中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其實,壹個人要想使心境清虛寧靜,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心遠”。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壹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官、流放,然而他卻能做到超脫曠達。在流放黃州期間,他壹家生活都成問題,於是他帶著家人在城東開荒,自食其力,並自得其樂地以“東坡”自號。如此看來,只要保護好自己的心靈,不論處境如何,都能體會到快樂!世態本炎涼,何必多嗟嘆

原文壹巨卿還家,門戶不如做官時,悄然不樂曰:“世態炎涼如是,人何以堪?”余曰:“君自炎涼,非獨世態之過也。平常淡素是我本來事,熱鬧紛華是我倘來事。君留戀富貴以為當然,厭惡貧賤以為遭際,何炎涼如之,而暇嘆世情哉?”

譯文壹位大官告老還鄉回到家鄉,門庭前再也沒有以往那麽熱鬧了,心裏悶悶不樂,說:“世態炎涼到了如此的地步,真叫人受不了啊!”我說:“這只不過是妳自己心中有了炎涼,並不只是世態的過錯啊!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本來就是我們該過的日子,熱鬧浮華本來就是身外之物。妳留戀榮華富貴,認為這是妳理所當然的生活,厭惡清貧卑微,覺得這是遭遇,世態哪裏向妳說的那麽炎涼啊,而讓妳百般感嘆冷暖世情。”

點評世態炎涼,的確存在,而且古今所***有,中外所同然。沒有人想經歷世態炎涼,那是人生由盛轉衰的人才會嘗過的苦澀滋味。曾為臺灣宏達國際公司總經理,不久前退休從事公益事業的卓火土先生,本來成長在小康之家。在他十七歲時,爸爸破產了,隨後遭遇車禍。他送命危的父親到醫院急診,心急如焚。整個急診室裏沒有人理會他,平日和他家交好的人沒有壹個來幫忙。父親就在他眼前去世了。後來,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在醫院的那壹天是他人生的轉折點,讓他知道人要爭氣,才會有人看見。這樣的遺憾對壹個少年而言十分慘痛,卻也使他立誌成為壹個有用的人。

其實,世態炎涼,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因而變得懷疑人性、悲觀消極或憤世嫉俗,它就是壹股阻力;如果能奮發圖強,它就是助力了。看過世態炎涼,而且願意奮發向上的人,大多能擁有雙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