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我才14歲,網上的測試,說我心理年齡是32歲怎麽回事?

我才14歲,網上的測試,說我心理年齡是32歲怎麽回事?

或許,與同學從小經歷的家庭中,諸如,父母過度吵架打架,想求助奶奶來相助,家庭成員的各自為政 等等,結果讓同學感受到的是無助—無奈—失望—絕望?壹個弱小無助的自己,在不可控的大人面前漸漸藏起來了自己的銳氣?也學會了變得很乖?同學內心是渴望被認可,被接納,被肯定,被看見的,實則卻事與願違?

在長時間這樣的經歷與感受中,漸漸地“習得”了心理上的“過度成熟”?因此,小同學就有了自己的生存和防禦模式,變成了通常人們所說的“小大人” ?這樣以來,自己在壹些有關心理的“測試”中,得出“心理年齡”值偏高的結果,也就不奇怪了呢,或許同學看到的那個結果,偏離了真實的自己?然而,面對這樣的測得的結果/數值提醒,我們需要結合實際情形客觀去看待就好。

比如,同學說自己出現了“心理年齡”高,“外向孤獨癥”,且莫給自己貼上“標簽”,這僅僅是個參考和提醒,這些數據結果也是動態變化的,即使真要確鑿/確診定義某個“名稱”之類,也需要有更多的訊息以及綜合考量才能判斷的。

再者,“小大人”的心理年齡“過度成熟”,壹方面表明同學為家庭關系所“累”,很在意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作用,但並不如妳所願,這並不是妳自己的錯,而是壹定成份上讓妳成了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另壹個方面,當同學妳有了這樣的覺察與感受,卻為妳帶來了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當同學有了對原生家庭和自己的認知之後,在我們無力無法改變父母及家庭關系的時候,我們唯有改變自己,這就是心理學的“建立邊界”。

當同學開始自我覺察,這就已經開始了自我的改變,將父母原生家庭,以及哥哥那些事都“還給他們”,讓他們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而屬於同學自己的事兒,則可以通過自身成長,自己不斷學習與覺察,也可以通過與專業心理老師交流,慢慢有所自我成長。這就是“課題分離”,即,每個人的人生由其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