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歷史上,最早意識到道德對於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紂王以為自己的權力是天佑神授,所以為所欲為,暴虐無道。結果牧野之戰,頃刻覆亡。克商之後,鑒於殷商覆亡的教訓,作為政治家的周公,對商朝的政治做了歷史性的總結,認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設作為政權建設核心的主張。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說,周公綱紀天下的宗旨,是“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壹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於此”
《管子·牧民》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左傳》上說:“禮者,理也。”
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解釋說:“義者,宜也。”
《孟子》中說:“仁則榮,不仁則辱”
孔子所說,“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論語·學而》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禮記·內則》說,“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
《禮記·祭義》裏,把“居處不莊,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陣無勇”
《論語·憲問》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論語·泰伯》也有類似的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子路》說,子貢請教孔子:怎樣才能稱為“士”?孔子把“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作為士的條件之壹
南史》記載了陶弘景的壹句話:“讀書萬余卷,壹事不知,以為深恥。”
《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荀子說,“好榮惡辱”是人類的***性
。《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
孔子把知、仁、勇作為人的三大美德,他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具體解釋見下:
/GB/40553/4224880.html
另附:
古代24孝
/itbbs/Print.asp?ThreadID=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