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進行授課,不僅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教學中的難點,還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壹、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來自多個方面的,興趣是求知的原動力.學生接受知識的速率和能力完全取決於學生對興趣的大小。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現代信息技術的多媒體是集圖像、聲音、顏色、文字為壹體,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大腦,易於形成鮮明的表象,能為教師進行教學創設壹個更生動更有趣的教學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現代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克服了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對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這壹缺陷,使靜態的知識載體可以按指定軌跡運動,可以像拉簾子壹樣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靜態的圖畫可以像動畫壹樣變化移動,可以像流水壹般呈現出壹幅變幻的圖像,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
如:在執教小學壹年級語文上冊的《看圖說話學拼音1》時,壹年級的小學生剛剛走入校園,看到這此行體相似的漢語拼音符號壹定會感到很抽象,很枯燥,於是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把教材中每壹個生動的畫面展現給學生,並繪聲繪色講故事:這是壹個美麗的公園,樹木郁郁蔥蔥,小溪的溪水清澈見底。星期天,壹位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帶他到公園的小河裏去劃船,這位小朋友可高興啦!他高興地坐在小船上唱起了“a”字歌,壹只美麗的大公雞聽到了小朋友的歌,也o、o、o地唱了起來,他們動聽的歌聲引來了壹只大白鵝,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大白鵝在水中翩翩起舞,他壹回頭,發現了自己在小溪中的倒影,不由自主地e、e、e地大叫起來,幾只剛剛學會遊泳的小鴨子跟在後面湊熱鬧。
這樣,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起來,真正把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豐富多彩,寓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於生動、活潑和直觀、形象之中,從而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註意,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並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學難點內容往往教師要花費很大力氣去引導、去講解,但教學效果常常不夠理想。如果在語文課堂中巧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能力,還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使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由深入淺的幫助學生對難點知識進行理解、記憶。從而取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如: 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中,有壹篇課文《筍芽兒》,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是由筍芽到竹子的變化過程,“筍芽”和“竹子”之間存在的關系,大部分的同學是弄不清楚的。如果以傳統的教學手段,單憑老師的口頭語言和黑板書面語言,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的。因此,我們可以采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分解教學中所遇到的難點。在上課之前,我先制作了筍芽變化成竹子的幾張復合片。上課時,先出現幾棵在濕潤的泥土中快活的生長著的筍芽,讓學生來觀察它們的樣子,然後再出現幾棵剛剛鉆出地面的筍芽,再讓學生觀察它們的變化,接著再出現幾棵全部鉆出地面的筍芽,讓學生再觀察它們又發生了什麽變化,最後覆蓋上幾棵長大的竹子,讓學生看壹看竹子是什麽樣子。
通過學生對筍芽和竹子的觀察、分析、比較,學生找到了二者之間存在的關系:“竹子”是由“筍芽”變化而來的,明白了筍芽和竹子之間的關系, 從而對筍芽變成竹子的過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進行教學,把壹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難點更具體、更清楚、更完整的展現給學生,這樣即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又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了教學中的難點知識。
三、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展現自然風光,讓學生鑒賞自然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是贊美祖國山河自然風光的。這些課文中的自然風光大部分同學沒有親眼目睹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進行授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多媒體播放優美的風景錄像再現課文中的景物,讓學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受到美的熏陶。
如《黃河魂》壹文,只憑教師口頭說教,學生難以領會到黃河那驚心動魄的磅礴氣勢。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黃河魂》壹文的錄像資料,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許多遊人在黃河岸邊走著,聽到遠處傳來壹陣陣嘩……嘩……,轟……轟……的巨響,好似浪濤聲,又好似松濤聲,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從聲音上領略到黃河那驚心動魄的磅礴氣勢。眼見為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展現祖國山河的自然風光讓學生鑒賞到了祖國山河的自然美。
四、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讓學生體味課文的語言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形象、耐人尋味。根據課文需要選用相應的現代信息技術媒體,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課文的語言美,讓學生積極地接受語言美的教育。
“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是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的壹句話。教學時,教師要註意適時引導學生多觀察,多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表述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去品嘗美。文字投影制作非常簡單,操作也很方便,效果顯而易見。
如:教學《峨嵋道上》壹文的第七自然段時,我制作了這樣兩段文字的投影:第壹段,“有了他們的辛苦,有了他們的犧牲,就有了這用石板砌成的階梯,就有了這山腳的路,也就有了遊人的歡樂。”第二段是“如果沒有他們的辛苦,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這用石板砌成的階梯,就沒有這山腳的路,也就沒有遊人的歡樂。”
通過對這兩段文字的比較,學生很快發現兩段話的不同點,然後我接著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在打出展現峨嵋道的錄像資料,學生壹邊看錄像資料,壹邊品位這兩段話的滋味。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紛紛舉手分析兩段話表達的效果有何不同。通過觀看比較,學生品出了作者用詞生動,句子優美、形象,從中讓學生也體味了課文的語言美。
五、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聲像媒體,讓學生感受課文的整體美。
語文是壹門充滿美的學科,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學研究證明,審美感受的基礎是審美感覺。在審美閱讀的過程中,作為審美對象的課文要引起學生的審美感受,就必須消除認知障礙。因此,在教學時巧用聲像媒體進行教學,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面對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優美的音樂,做到目觀其形,耳聞其聲,視聽器官達到生理的愉悅,感知課文的整體美。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壹文,寫的是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對於我們這些北方孩子來說,從未見過,是很難想象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如果單憑老師傳統的講解學生只能是壹知半解,只能學到理論性的知識,無法感受到事物本身真正存在的美,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聲像媒體進行授課效果非常的好。我運用聲像媒體播放了西沙群島風景錄像片,並配上動情優美的音樂,再加上我繪聲繪色的解說,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美麗的情境中。
聲像媒體的使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完全把學生帶到了那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美麗的西沙群島,西沙群島的整體美自然映入學生的腦海,孕育了愛美情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聲像媒體,真正的讓學生感受到課文的整體美。
總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是壹個不斷提升的過程。隨著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層次的不斷提升,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也必將成為學科教學發展的主要趨勢,小學語文教育也必將進入到壹個嶄新的階段。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優化小學語文教學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教育的運用,為小學各個學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也是孩子們學習的良師益友。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創造教學的愉悅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充分開拓學生思路,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空間。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創新能力
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 網絡進入課堂教學己成為壹種趨勢,並且表現出了其獨特的優越性。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內外的運用已成為全面提高小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途徑,也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壹、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有人曾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註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壹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註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學生學習有了興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課外閱讀《地震中的父與子》這壹課時,我采用了影片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藍光閃過之後》中唐山大地震中的片斷,當學生看到頃刻之間,道路被毀,房屋坍塌,人們被壓在廢墟下痛苦地呻吟,而僥幸跑出來的人則不顧壹切用最簡陋的工具找尋自己的親人……同學們流出了眼淚,教師問學生:“妳們知道有這樣壹對地震中的父子嗎?他們同樣值得我們感動!妳們想知道他們的故事嗎?”這樣的情境創設和設問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進而把註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來。
二、利用信息技術,啟迪創新思維
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信息技術給學生創造了寬廣的思維空間,教師的正確引導,在孩子們的心田裏播下了創造的種子。如我在教學《狼與小羊》壹課,課文最後壹句:“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按照順向思維定勢,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為了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我邊用電腦演示狼惡狠狠撲向小羊的動畫邊有意提問:“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有位學生說:“狼向前撲的時候,掉在前面的陷阱裏去了。”我隨機演示出狼掉進陷阱裏的樣子,同學們看了高興得直鼓掌,思維壹下子活躍起來了。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候,小羊壹躲,狼壹頭撞在大石頭上。”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候,被樹後的獵人壹槍給打死了。”又有壹個學生站起來大聲說:“柔弱的小羊從力氣上鬥不過狼,可是它憑自己的聰明智慧,從理智上鬥倒了狼,躲過了這場劫難。”學生們突破了思維的定勢,從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來的願望聯系在壹起,培養了思維的獨創性。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壹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小學生年齡雖小,但他們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蘊含著極大的創新潛力。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出許多如上的教學片斷,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語文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既是逐步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陶冶情操、拓展視野、開發思維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而小學生生活閱歷少、積累少,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語文教學如果只依靠教科書、參考書等資料,那麽教學的容量是相當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壹體,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拓視野、發展創新。因此,語文教學應從更廣的層面上來培養學生的素養。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內容的寬泛性要求與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是壹對比較突出的矛盾。而基於網絡的信息技術具有豐富性與交互性的特點,學生通過網絡檢索和加工信息,能極大地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時間和信息量,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提高語文能力,同時在信息素養方面也得到鍛煉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寫作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作文要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積極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營造壹個毫無顧忌、放膽作文的和諧氛圍,提倡"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讓學生敢說真話,敢於表現個性。讓他們真切地體驗,自由地抒發。以往的作文教學是教師出壹個作文題目或壹段材料後學生們便靜坐下來冥思苦想,這樣難以激發靈感,收效不大。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運用於作文教學中,有效的緩解了這壹矛盾。在習作課前,會引導孩子們和我壹起收集、整理與本節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象、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從而進壹步激發其寫作興趣,為動筆寫作打下基礎。學生在電腦房裏上作文課時,再也見不到學生“咬筆頭、皺眉頭”的情景,學生個個思想集中,精神抖擻,興趣昂然。如我在教學想象作文《未來的××》壹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思維提供幫助,首先出示課件《未來的汽車》圖像,接著讓學生想象未來的汽車是什麽樣子?學生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各抒已見。再次出示課件,隨即出現了,水、陸、空三種不同式樣,不同功能的汽車,加上聲情並茂的配音介紹,學生頓時茅塞頓開,紛紛展開想象的翅膀,認真構建、描繪著未來的宏偉藍圖。最後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同學們有的想像出了未來的房屋,有的想像出了未來的商店,還有的想像出了未來的服裝等。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
五、利用信息技術,鞏固學習成果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師難以全面顧及跟蹤每壹個學生的課外復習鞏固情況。學生的課外復習有時又因為家長不恰當的“壓迫”而流於形式。現代信息技術特有的雙向交流的“反饋”功能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壹難題。所謂“反饋”,是指控制系統把輸出信息的結果“返回傳入”,以影響信息再輸出所起的調節控制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尤其是在復習過程中 ,雙向信息交流活動所反饋的信息可以把學生的註意力集中到學習任務的某些重要部分,有利於難點的解決。反饋越及時越有利於學習。在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可隨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學生。例如:計算機能及時提供正確答案,及時判定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如果答對了,計算機屏幕上顯示“真棒!”、“妳很聰明!”等激勵性的言語,使學生興趣盎然,激發了他們進壹步學習的欲望;即使學生答錯了,計算機也會很友善地建議他“多想想”、“妳能行”,有的還伴以美妙的樂聲。學生在這友好的激勵和鞭策情境中,不斷以愉悅的心緒及時地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壹朵綻放的花蕾,那麽信息技術教學就是壹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壹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為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我們要站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從教學實際出發,積極探索,讓信息技術教學的設計科學、合理,充分挖掘其最大潛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許靜: 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 菊苑 2002.9
2、南國農:讓信息技術有效地推進教學改革,中國電化教育 2007
3、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策略 人民教育 2002.(2)
更多請點擊:/link?url=cmiE-LRLKqagQODJ4wZsALPIezhEAMDJ1UEtKQYG1V8urPsB42HBEfjPRQqJBh6vDgcAVlX19rqddFitwAlsKKlP-bEcHetMT2bRSI_WcwK
和
/p-257522837.html